徒駭河之名由來蘊含著一段神奇的傳說,史載“徒駭者,禹疏九河,用工極眾,故人徒驚駭也”,因而命名徒駭。
徒駭河前身為古漯川,是古黃河的一支,還是禹疏九河之一。據《爾雅·釋水》記載,九河是徒駭、太史、馬頰、覆鬴、胡蘇、簡、絮、鉤盤、鬲津。這九條河都分佈在魯西北和魯北一帶,至今大部分河道依然存在。
據史書記載,漢鴻嘉四年(公元前17年)黃河決口後,“灌縣邑二十一,敗官亭民舍四萬所”(《漢書·溝洫志》),為宣洩黃河洪水,河堤都尉許商於當年開挖了一條商河,自今高唐起,經禹城、臨邑、商河、惠民、濱城,至沾化分為二支入海。此後,在黃河與商河之間又出現了一條土河。由於商河和土河防洪排澇作用巨大,一直延續到明代。明代中葉,商河在惠民南與土河合流,從而形成了現代的徒駭河。徒駭河形成之初,名稱比較混亂,明嘉靖《武定州志》說:“州城南五十里,今稱土河,舊志遂謂即徒駭河故道”,“惠民溝南望徒駭河”。直到清代,有的地方誌仍稱徒駭河為“土傷(商)河”。清代,徒駭河至沾化花家村向東折轉,經孔家、下河、老鴰嘴入海,該段又名洚河。
據史料記載,漢成帝鴻嘉四年(公元前17年),渤海、清河、信都三郡黃河大水多處決口,31個縣邑被淹,四萬多所官邸民舍被毀。此次黃河決口後,為了分洩黃河洪水,減少河患,河堤都尉許商於當年開鑿了一條新河,定名為商河。徒駭河商河自高唐縣分黃河而出,流經濱州後又分為二支入海。商河早先曾為黃河分洪發揮過一定作用,至王莽篡漢,商河已起不到分黃的作用了。唐朝末年(公元893年),黃河下游改道,經惠民、陽信、沾化入海,截斷了商河的入海流路。為了排澇,當時的統治者又在高唐以東的黃河與商河之間開挖了一條土河。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黃河決口,魯北受災嚴重。洪災過後,廣大民眾將商河、土河分段貫通,形成了徒駭河干流(並以徒駭而命名)。
徒駭河之名由來蘊含著一段神奇的傳說,史載“徒駭者,禹疏九河,用工極眾,故人徒驚駭也”,因而命名徒駭。
徒駭河前身為古漯川,是古黃河的一支,還是禹疏九河之一。據《爾雅·釋水》記載,九河是徒駭、太史、馬頰、覆鬴、胡蘇、簡、絮、鉤盤、鬲津。這九條河都分佈在魯西北和魯北一帶,至今大部分河道依然存在。
據史書記載,漢鴻嘉四年(公元前17年)黃河決口後,“灌縣邑二十一,敗官亭民舍四萬所”(《漢書·溝洫志》),為宣洩黃河洪水,河堤都尉許商於當年開挖了一條商河,自今高唐起,經禹城、臨邑、商河、惠民、濱城,至沾化分為二支入海。此後,在黃河與商河之間又出現了一條土河。由於商河和土河防洪排澇作用巨大,一直延續到明代。明代中葉,商河在惠民南與土河合流,從而形成了現代的徒駭河。徒駭河形成之初,名稱比較混亂,明嘉靖《武定州志》說:“州城南五十里,今稱土河,舊志遂謂即徒駭河故道”,“惠民溝南望徒駭河”。直到清代,有的地方誌仍稱徒駭河為“土傷(商)河”。清代,徒駭河至沾化花家村向東折轉,經孔家、下河、老鴰嘴入海,該段又名洚河。
據史料記載,漢成帝鴻嘉四年(公元前17年),渤海、清河、信都三郡黃河大水多處決口,31個縣邑被淹,四萬多所官邸民舍被毀。此次黃河決口後,為了分洩黃河洪水,減少河患,河堤都尉許商於當年開鑿了一條新河,定名為商河。徒駭河商河自高唐縣分黃河而出,流經濱州後又分為二支入海。商河早先曾為黃河分洪發揮過一定作用,至王莽篡漢,商河已起不到分黃的作用了。唐朝末年(公元893年),黃河下游改道,經惠民、陽信、沾化入海,截斷了商河的入海流路。為了排澇,當時的統治者又在高唐以東的黃河與商河之間開挖了一條土河。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黃河決口,魯北受災嚴重。洪災過後,廣大民眾將商河、土河分段貫通,形成了徒駭河干流(並以徒駭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