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好些. 原因:這個當然了,只要主機板支援,越高越好,高的話沒什麼壞處.如果是品牌機不用擔心散熱,如果是配裝的,就需要買個好點的風扇了.
1.AMD跟INTEL的標示方式不同的, XXXX+只是一個PR值,XXXXMHz
才是它的實際頻率。533和800是前端匯流排,匯流排是將計算機微處理器與記憶體晶片以及與之通訊的裝置連線起來的硬體通道。前端匯流排負責將CPU連線到主記憶體,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則直接影響CPU與記憶體資料交換速度。資料傳輸最大頻寬取決於同時傳輸的資料的寬度和傳輸頻率,即資料頻寬=(匯流排頻率×資料位寬)/8。目前PC機上CPU前端匯流排頻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等幾種,前端匯流排頻率越高,代表著CPU與記憶體之間的資料傳輸量越大,更能充分發揮出CPU的功能。
2.CPU頻率,就是CPU的時鐘頻率,簡單說是CPU運算時的工作頻率(1秒內發生的同步脈衝數)的簡稱。單位是Hz。它決定計算機的執行速度,隨著計算機的發展,主頻由過去MHZ發展到了現在的GHZ(1G=1024M)。通常來講,在同系列微處理器,主頻越高就代表計算機的速度也越快,但對與不同型別的處理器,它就只能作為一個引數來作參考。另外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的各方面的效能指標。由於主頻並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因此主頻僅僅是CPU效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效能。
說到處理器主頻,就要提到與之密切相關的兩個概念:倍頻與外頻,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也是MHz。外頻是CPU與主機板之間同步執行的速度,而且目前的絕大部分電腦系統中外頻也是記憶體與主機板之間的同步執行的速度,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的外頻直接與記憶體相連通,實現兩者間的同步執行狀態;倍頻即主頻與外頻之比的倍數。主頻、外頻、倍頻,其關係式:主頻=外頻×倍頻。早期的CPU並沒有“倍頻”這個概念,那時主頻和系統匯流排的速度是一樣的。隨著技術的發展,CPU速度越來越快,記憶體、硬碟等配件逐漸跟不上CPU的速度了,而倍頻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可使記憶體等部件仍然工作在相對較低的系統匯流排頻率下,而CPU的主頻可以透過倍頻來無限提升(理論上)。我們可以把外頻看作是機器內的一條生產線,而倍頻則是生產線的條數,
高要好些. 原因:這個當然了,只要主機板支援,越高越好,高的話沒什麼壞處.如果是品牌機不用擔心散熱,如果是配裝的,就需要買個好點的風扇了.
1.AMD跟INTEL的標示方式不同的, XXXX+只是一個PR值,XXXXMHz
才是它的實際頻率。533和800是前端匯流排,匯流排是將計算機微處理器與記憶體晶片以及與之通訊的裝置連線起來的硬體通道。前端匯流排負責將CPU連線到主記憶體,前端匯流排(FSB)頻率則直接影響CPU與記憶體資料交換速度。資料傳輸最大頻寬取決於同時傳輸的資料的寬度和傳輸頻率,即資料頻寬=(匯流排頻率×資料位寬)/8。目前PC機上CPU前端匯流排頻率有266MHz、333MHz、400MHz、533MHz、800MHz等幾種,前端匯流排頻率越高,代表著CPU與記憶體之間的資料傳輸量越大,更能充分發揮出CPU的功能。
2.CPU頻率,就是CPU的時鐘頻率,簡單說是CPU運算時的工作頻率(1秒內發生的同步脈衝數)的簡稱。單位是Hz。它決定計算機的執行速度,隨著計算機的發展,主頻由過去MHZ發展到了現在的GHZ(1G=1024M)。通常來講,在同系列微處理器,主頻越高就代表計算機的速度也越快,但對與不同型別的處理器,它就只能作為一個引數來作參考。另外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的各方面的效能指標。由於主頻並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因此主頻僅僅是CPU效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效能。
說到處理器主頻,就要提到與之密切相關的兩個概念:倍頻與外頻,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也是MHz。外頻是CPU與主機板之間同步執行的速度,而且目前的絕大部分電腦系統中外頻也是記憶體與主機板之間的同步執行的速度,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的外頻直接與記憶體相連通,實現兩者間的同步執行狀態;倍頻即主頻與外頻之比的倍數。主頻、外頻、倍頻,其關係式:主頻=外頻×倍頻。早期的CPU並沒有“倍頻”這個概念,那時主頻和系統匯流排的速度是一樣的。隨著技術的發展,CPU速度越來越快,記憶體、硬碟等配件逐漸跟不上CPU的速度了,而倍頻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可使記憶體等部件仍然工作在相對較低的系統匯流排頻率下,而CPU的主頻可以透過倍頻來無限提升(理論上)。我們可以把外頻看作是機器內的一條生產線,而倍頻則是生產線的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