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較瘦非教授

    記憶中小學學的第一首詩是《鵝》。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當時老師講的很生動、有趣、具體,因為家是農村的,所以老師還讓我們回家觀察雞、鴨、鵝、牛、馬等家禽家畜有什麼不同,再下一次去學校老師會提問。

  • 2 # 雪域筆談

    山村詠懷

    一去二三里,

    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 3 # 海納百川94189

    《憫農》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 4 # 農小昕

    詠鵝

      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 5 # 青丘情感

    記得。李白的《靜夜思》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小時候不懂詩,但非常懷念家鄉,思鄉之情無言以表,正好在語文課學到這首詩,淺顯易懂,音韻明快,朗朗上口。我一下子就喜歡上它,而且還融入其中。

    那年中秋之夜,我一個人留在庭院,獨自仰望天上明月,淡淡的月光,幽幽的山谷,靜得只有心跳,於是我朗誦起《靜夜思》,淚水奪眶而出。

    這種人與詩融合在一起的感覺,只有漂泊他鄉的遊子才能體會。於是,我隱隱約約的有一個要抒發情懷的衝動,當時脫口而出一首我的處女作《思鄉》

    月兒圓圓照山鄉,

    月餅甜香思故鄉。

    渴望故鄉更優美,

    不知何日才能歸。

    這首詩,是我初中一年級的中秋之夜即興而作,也我這個信手寫詩,又從來不記得自己作品的唯一一首終身銘記的作品。

    《靜夜思》開啟我思鄉情懷,也開啟我以詩釋懷的情愫。

  • 6 # 研墨老仙

    小時候學的第一首詩是“鵝”,是老爹教給我的,至今還印象深刻,因為那個時候還沒上學,還不知道啥什麼叫詩。

    話說那個時候,農村孩子上學都比較晚,我也一樣更晚,7歲也還沒進過校門。

    家裡養了一群豬崽,我經常負責給豬崽們餵食,餵食用的工具是農村比較常見的豬槽,那種窄窄的,長長的木槽。

    每當我撒下飼料,一群豬崽就圍過來搶著進食,這時候還有兩個異類過來搶食,就是母親養的兩隻大白鵝。

    這兩隻大白鵝長得肥肥大大,走起路來搖搖擺擺,搶起食物來一點都不含糊。

    當豬崽子們相互擠得東倒西歪的時候,大白鵝優雅地伸出長長的脖子,三下兩下就吃得脖子滿滿當當。

    母親總是囑咐我看著點,她說鵝不知道飢飽,別撐死了。大白鵝搶食的時候,我就蹲在地上看著,感覺差不多了我就一把抱住。

    有時候抱著玩一會兒,有時候抱著給別的小朋友玩一會兒,總之經常抱著鵝玩。

    後來有一天,我正抱著鵝玩,老爹下地回來了,他對我說你這麼大了還一天抱著鵝玩,就知道玩,將來非是個傻孩子不可。

    我不敢回話,繼續抱著鵝,傻愣著。

    然後他看了看我說,你知道不知道人家駱賓王七歲的時候都會寫“鵝”了,你跟他一樣大了,還玩鵝呢?

    “爸,駱賓王是誰?他為啥寫鵝?”我低聲問老爹。

    老爹一臉無奈,算了說多了你也不懂,我教你幾句話你記著,我說一句你就唸一句,來跟著我念: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從那以後,我就唸會了這首詩,我不再只會玩大鵝,我還會抱著大鵝一邊玩一邊念這首詩。

    我現在想來當時的畫面,簡直不忍直視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常用日語一百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