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晨鐘暮鼓者

    關於什麼是有用?什麼又是無用,這要看我們的關注點是什麼,我們又想透過讀書獲得什麼。社會一直在不斷的發展,每個朝代都是一樣不斷地交替變化,發展到了現在,當下的社會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一個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也是一個網路化的時代,各種社會關係更加的複雜,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影響了我們對周圍事物的判斷,無形中對一些事物就形成了有用與無用的判斷。有用與無用都是相對的,甚至有時候看似無用,實則有用。

    莊子的《逍遙遊》中有一段對話是描寫椿樹的,椿樹是一種長壽的樹。大意是說”椿樹,你長得雖然高大威武,但是你的軀幹長得彎彎曲曲,不算好的木料,有什麼用?”,這時候,椿樹說,“正是因為我長得醜,別人也就不會來砍伐我,拿我去做其他材料了,對我來說我就可以活的久一點了!”

    身處當代社會的我們不可能對周圍的事物熟視無睹或者像莊子一樣超然於物外,活得那麼灑脫。只是他的那種闊達的胸襟以及看待問題的角度值的我們學習。

  • 2 # 董鏡亮

    像《老子》、《莊子》這類佛道典籍,都是講究空虛頓悟,不著實處的。引人出世,虛寂如槁木死灰一般,所以不適合需要奮鬥的中青年學習。

    儒家之書,條條目目,都是著實可下工夫之處。促人入世,精神活潑,理性平和,所以適合想要奮鬥的中青年學習。

    而我們現在身處高度物質化、經濟化、市場化的現代社會中,怎麼能夠不積極入世呢?其實儒釋道之核心,不外乎“天理良知”,儒之理、釋之禪、道之道,所說的其實都是“天理良知”。儒釋道,選一門靜心學習,知行合一即可。而最適合中青年人的,應該首推儒家典籍。

  • 3 # 詹三瘋2

    盛世天下佛門昌 ,道家深山獨自藏。

    亂世菩薩不問世 ,老君背劍救滄桑。

    道萬物之本源

    追求自然無為、返璞歸真,滌除玄鑑,瀟灑曠達。

    道,不是追求陰謀詭計,也不是一味圓滑世故,而是一種智慧和謀略,它能防止別人的傷害。敢於決斷,該出手時出手。觀全域性,運籌帷幄。守拙藏鋒,高明處世。藏於心而發於行,靜水流深,張弛有度,動靜之間,玄機無限。

    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 做人不必凡事都爭強好勝,佔盡風頭。

    隨時、隨性、隨遇、隨緣、隨喜——別把生活定格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空間、標準上,永遠別去計較生活中的不快,在堅強中隨遇而安,在平凡中感悟快樂,我們就會本能地收穫幸福和喜悅。

    每個人不能總是期望Sunny明媚,暖風習習,要知道,隨時都會狂風大作,亂石橫飛,無論是哪塊石頭砸到了你,你都應有迎接厄運的氣度和胸懷,在打擊和挫折面前做個堅強的勇者,跌倒了再重新爬起來,將自己重新整理,以勇者的姿態迎接挑戰。

    面對得失、順逆、成敗、榮辱,要坦然待之,凡事重要的是盡心努力過,對結果要順其自然,不必斤斤計較,耿耿於懷。否則只會讓自己活得很累。 一個人拿得起是一種膽識,放得下更須要勇氣。

    人,因慮而謀,因膽而勇。有勇有謀者,可謂豪傑。豪傑懂藏的智慧,斂起鋒芒,圓融無礙,才可謂智者。大智者常常笑容滿面、寬厚敦和、平易近人、虛懷若谷、不露鋒、不顯藝,有時甚至顯得有點木訥,有點遲鈍,有點迂腐。但我們需要切記:若愚者,即似愚也,而非愚也。所以“若愚”只是一種表象,只是一種策略,而不是真正的愚笨。在“若愚”的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大學問。

    南懷瑾道:

    行道不求無魔,道無魔則誓願不堅。

    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

    交友不求益吾,交益吾則虧折道義。

    立身不求無患,身無患則貪慾必生。

  • 4 # 寒江孤影

    有用,雖然我並不懂老莊。

    區別應該是什麼範圍用?有多大用?能用多久?兩者有什麼關係?怎麼在實際中作用的方法論?

    老莊思想再厲害也得要有前提條件。

    老莊也不是脫離物質基礎存在的。

    講點別的

    1.古人有知識的都是有錢人,古代書籍很貴的。

    2.古代的著作大部分都是講給有錢,有勢的人聽的,不是講給窮人聽的

    別研究的不符合實際情況,

  • 5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老莊,這兩個字是指兩個人,即老子與莊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說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春秋著名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他所著的《道德經》真實性可靠,只是歷代學者理解不同,未見統一。但如果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特別是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為指導進行解讀,那麼,他的“道法自然”就是效法自然界辯證發展規律,可以說他是徹底的唯物論者。在物質的世界中,讀他的書籍是有用的。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宋國蒙(河南商丘)人,戰國哲學家、文學家,在一定的程度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把“道”(物質)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強調“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秋水》)的辯證思想,但他有宿命論。著有《莊子》,其內容的真實性,遭有的學者質疑。在物質的世界中,他的書籍可以參考,注意使用。

    嚴正宣告:

  • 6 # 寂語堂齋

    這個世界不僅是物質的世界,同時還是個精神的世界,絕對的物質世界是不存在的。這個世界若是沒有了人類,那麼也就不存在了。

    老子,莊子都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莊子的文采更勝老子,魯迅先生對其評價甚高,說莊子文章,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何為道?道家認為,道是眾妙之門,萬物之母。老子偏重於理論的闡述,著有《道德經》,莊子偏重於修行,得道之人自在逍遙,著有《逍遙遊》。

    那麼我們現在去讀老莊的書籍有什麼用呢?首先確定老莊思想即道家思想,是一種哲學,不要把它化分為唯物還是唯心的,它只是一種哲學而已。這種哲學確定的世界觀是,道法自然,這對我們為人處事,以及確立自己的人生觀,那是有深遠的意義的。如果細細想來,人的一生任何事情的出現和消失,都是自然而然的來,自然而然的走。人都是自然而然的生活一生,決不是自己的意願能夠改變的。

    至於它的方法論,即無為而無不為確不是我們要學的。我們要有為而不能無為,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幹,那吃什麼?如果全國的人都什麼也不幹,那國家還存在嗎?國家還能發展經濟嗎?

    我們去讀古人的哲學思想,比如老莊孔孟,以及其它人的思想,都是要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才能傳承,才能為我所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變頻器怎麼改成面板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