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捧紅塵半杯酒

    滿清入關以後,建立大清王朝。清政府為了有效的掌控政權,強制民眾削髮,強行改變民俗民風。並嚴令,無論官民,十日內進皆剃頭,削髮垂辮,違令者斬。

    其最終目的就是要奴化大眾,洗腦灌輸已奴為榮的奴隸思想,最直接的控制民眾掌握皇權。

    然而,剃髮令在最初實施的時候,遭到了全國民眾的抵抗,甚至朝中的一些老臣也表示堅決抵制,最終第一次剃髮令無奈廢止。而剃髮令最終得以實施推行卻全賴一位漢臣,此人名叫孫之獬,由於官場不如意,為扭轉局面逐向多爾袞建議推行此法令,因有人支援並且還是一位漢人,多爾袞信心十足,剃髮令最後才得以順利透過,並實施且往後執行此令的力度越發強硬。以至於有了那句流傳自今的名句“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但是,清朝為避免過於激怒民眾,當時也不全是一刀切的執行,剃髮令主要的執行的物件為男性,對於道士、婦女、孩童、和尚並沒有強制性執行,以至於寺廟、道觀如春筍迎春般遍地開花。直到1911年的由孫中山領導幸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人民從專制中徹底解放出來,剃髮令這個有損中國形象的法案也終於廢止了!

  • 2 # 南朝居士

    現代人對髮型衣著可能很隨意,街上看到奇裝異服也不會大驚小怪,但是在古代,這是不一樣的。

    古代漢人的是束髮右衽,胡人是披髮左衽,這是王朝怎麼更迭,都不會改變的,不同朝代的漢服,再怎麼變,也是右衽,

    左衽、右衽,束髮、披髮,是儒家劃的一道“華夷溝”,不可逾越的。

    所以,孔子在讚揚管仲時就說了,沒有管仲(使齊國強大抵禦蠻夷),我們都成了蠻夷。

    孔子《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後來的趙武靈王變法,實行胡服騎射,穿胡人衣服,為什麼那麼大阻力?

    就是因為你堂堂華夏先進文明,竟然學習野人的穿著?這是要亡國變種的節奏啊。

    不誇張的說,剃髮和易服,就是你亡國的標誌,至少滿人是這樣認為的,而當時的漢人也是這樣認為的,所以才會降而復叛。

    滿清為什麼強迫剃髮?

    一,衣冠制度是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歷朝歷代都極其重視衣冠制度,它是封建社會權力等級的象徵,作為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精神支柱的儒學,則把恪守祖先成法作為忠孝之本,

    順治十年的二月,順治皇帝就曾下諭禮部,表示“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並要求以後服飾“務照滿式,不許異同”

    二,這其實是滿清的傳統。

    很多人以為是多爾袞搞出來的,但實際上並不是,剃髮令本為後金的一項既定政策,早在萬曆年間就得以採用,最基本的意義是作為投降者的“投名狀”而存在,

    例子如萬曆四十六年擊撫順,李永芳舉城降後屬下八百士兵及本人皆被剃髮。軍人需剃髮,但剃髮範圍不限於軍人,所謂“兵剃民不剃,武剃文不剃”,

    天命六年陷遼瀋後努爾哈赤即在淪陷區大規模推行剃髮政策,造成劇烈的反彈,南四衛及鎮江。

    《三朝遼事實錄》載:“(後金)傳諭歸順人民,先剃頭以待,獨東山礦徒與南四衛堅不受命,有剃頭者,群擊殺之”。

    再後來吳三桂投降,也是剃髮歸降,滿清才同意出兵。

    三,用這種方式來區別順民和逆民,

    清廷在順治元年的五月二十四日取消剃髮令時,就曾提及前次釋出剃髮令的原因就是“予前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別,故令其薙髮,以別順逆”,後來重下剃髮令時也說“若不畫一,終屬二心”,說明清朝統治者對不剃髮易服者始終感到無法信任。

    而清廷對平定地區的臣民與臣服外國的態度也有不同,清廷是想要統治中國的,因此“中外一家,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異”,自然那些不願剃髮易服者,“不幾為異國之人乎”。因此,“遵依者,為中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

  • 3 # 花有盛開時人無再少年

    需要指出的是,清朝人們剃髮的樣子其實是不一樣的,總的來說分為了前中後三期。清前中期辮子的標準是金錢鼠尾式,就是將大部分頭髮減去,只留下腦袋後的一小撮紮成小辮自然下垂即可。在電視劇中清朝人留的陰陽頭,其實是在清中後期才漸漸興起的,將大部分頭髮保留下來,結辮下垂,僅剃掉極少一部分頭髮,滿清的辮子,經歷了:鼠尾——豬尾——蟒蛇的發展過程,才發展到我們今天認識的陰陽頭的形態。

    熟知這段歷史的朋友一定知道,明末清初頒佈剃髮令的是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在上文也提及到,多爾袞兩次釋出了剃髮令。因為在1644年剛剛進入北京,清朝就下達了剃髮令,但是這個命令卻在短短不到一個月就被取消了。主要是因為清朝很多大臣對此進行了反對,因為當時天下時局未定,因為這個政令導致著即內部不穩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在後來清軍攻下了南方重鎮南京、蘇州等地時,才重新提出了剃髮令。

    有很多人認為剃髮令是滿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實施的一種手段,畢竟以當時僅僅幾十萬軍隊的小族統治幾千萬人的中國是非常艱難的,所以必須靠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才可以。因此才有了剃髮令,而這個政令也被歸結為清朝統治者維護自己統治的一種手段,但是如果你細細的品味一下剃髮令背後的故事,你就回發現另一種現象。

    眾所周知,清軍入主中原早期佔領了北方大片領土,在歷朝歷代中王朝的更替外族的入侵,這種時期最不缺的是什麼呢?那就是“漢奸”,在三國時期戰場上臨陣倒戈的示例比比皆是,日本侵華戰爭中,替日本人賣命的偽軍俗稱皇協軍人數高達幾十萬之多,所以明末清初時因為在明朝鬱郁不得志而轉投清朝的人大有人在,為了收攬人心清朝對這些人也是來者不拒,來了就有高官厚祿等著你。

    明朝官員有很多都選擇了投奔清朝,有的可能是明哲保身還有的是為了高官厚祿,但是你畢竟是降將,我憑什麼就開始就對你委以重任信任你呢?所以就必須有一個類似於“投名狀”的東西,那就是剃掉你原本的頭髮改成金錢鼠尾辮才能獲得新任,雖然早期清朝並沒有明面上規定投奔官員的服飾和髮式的標準,但這也成了雙方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孫之獬是天啟年間的進士,在魏忠賢時期投靠了閹黨著實過了一段好日子,隨著崇禎皇帝的執政魏忠賢被處死,閹黨勢力的人也受到了牽連,因此孫之獬被皇帝所不喜被士林所不齒。清軍入關後,孫之獬率領全家乞於清降,為了收攬人心清朝接受了他的投降並任命他為禮部侍郎,真正讓他“出名“的還是後來的一件事情。早期滿清還未奪取天下,上朝時官員們都仍穿明朝時的服飾,孫之獬卻為了討取皇帝的換新標新立異,換上了滿族官員的服飾並且剃了發留了辮子。在大臣們上朝時,滿心歡喜的站到了滿族大臣的行列,卻因為滿族大臣自視高人一等不屑與孫之獬一列就把他逐出去了,漢臣也痛恨他逢迎求寵不讓他入列,早朝孫之獬徘徊兩班之間狼狽不堪。

    因為這件事情,所以導致了孫之獬一怒之下向多爾袞提出了剃髮令,疏言:“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為了彰顯自己征服了中原的多爾袞順採納了這個建議,就有了後來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血腥鎮壓。大家可以想象,孫之獬的這種現象絕對不是單單的個例,他只是投靠清朝後為了高官厚祿剃髮留辮人們中的一個縮影。

    就算這些人在官場上一帆風順,但是在私底下上到滿漢官員下到普通百姓都會背地裡吐口水,剃了頭髮就會收到鄉鄰所有人的敵視和不齒,並且這種感受要伴隨一生,如果你作為一個手握大權的官員你會讓這種現象一直存在嗎?因此最後的結果就是剃髮令的誕生,在後邊推動他傳播的就是這一群人。

    剃髮令表面上是清朝為了維護統治對漢人進行的高壓政策,但其實也可以理解為漢人官員中的階級矛盾,促使他們想出了這樣的一個招數,與其我們這一部分人被人看不起不如大家一起玩完。清朝也因為剃髮令在後來的晚清時期吃到了苦果,民族矛盾並沒有因為時間而消失,列強的入侵、農民和官僚的階級矛盾、自建國以來一直存在的民族矛盾,最後讓清朝自討苦吃。

  • 4 # 俺是飛狐

    在清朝,除了僧尼、道士之外,所有男子都必須剃髮留辮,將辮子垂於腦後。清朝的等級森嚴,滿漢不能通婚,一直到1901年慈禧釋出的廢除民族隔離的政策後才被徹底廢除。自有華夏文明出現以來,中國古代漢族就非常地重視衣冠服飾。戰國時期的《孝經》講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我們的身體毛髮和面板都是父母給予我們的,所以我們必須要珍惜它,愛護它,因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條件,所以珍惜它,愛護它就是行孝盡孝的開始。從許多流傳下來的珍貴畫卷中不難看出,傳統的漢人服飾以交領、右衽、無扣等為主,頭髮必須要等到成年之後才可將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頂,形成人禮。古時的漢族男子滿20歲時行冠禮,即加冠,表示其已成人,被族群承認,逐漸演化成形成人禮。

    我們知道,滿族的髮型、服飾與漢人區別非常地大,按照滿族的習俗,男子必須將頭頂四周的頭髮剃去一圈,只留頂心頭髮,編成髮辮垂於背後,四周的頭髮不可蓄長。

    其實在歷史上許多入主中原北方少數民族都透過暴力手段強迫居住在中原地區的漢族人改變傳統髮飾和服裝的習俗,採用本民族的髮飾及服裝,即所謂的同化政策。但是,以清朝範圍最持久、最廣泛,也是衝突最多、影響最大。

    為了維護滿族在中原的封建統治,自1626年皇太極繼位以後,到順治以後的皇帝,都將剃髮令作為一項國策,強制推行。強迫漢人軍民剃髮,對違者格殺勿論,實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殘酷殺戮政策。由於強行推行剃髮令,嚴重傷害了中原漢族的民族感情。自剃髮令頒佈以來,江南許多歸順的部分地區紛紛舉行起義,但最後都被殘暴鎮壓。剃髮和穿滿洲衣冠的政策一直延續到清王朝滅亡。

  • 5 # 西工院體院教父

    這還有個為什麼?

    為了穩固統治唄。清朝是由滿族人建立起來的。在明朝末年,由於李自成的農民軍搗破了北京,致使明王朝滅亡。彼時的中國形成了大順,大西,南明和清四大政權。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清國統一了中國。然而,清是由滿族人建立的。長期生活在關外的滿族人,與關內的漢人有著很大的區別。滿族,是在明朝期間由今西伯利亞的通古斯地區遷徙到東北的胡裡改人的後代。由於處於狩獵文明與奴隸制社會末期,滿族人的生活習慣和漢民族沒有相同之處。

    滿清能統治中國267年,與兩個漢奸有很大關係。一個是吳三桂,帶領清兵入關。一個是孫之獬,建議皇太極剃髮易服。

    孫之獬建議皇太極,說剃髮,是中國臣於陛下。不剃髮,是陛下臣於中國。

    這個當然是個導火索。

    根本原因在於滿清想統治中國。滿清認為,自己確實是外族。如果不改變漢人的文化,那麼總有一天自己會像蒙元那樣被推翻。所以,必須要剃髮易服,磨滅漢人的民族觀念,讓他們順順利利的做滿清的奴才。這是剃髮易服的根本原因。

    不得不說,滿清這個招確實狠。這一下,讓漢服徹底成為了中國的歷史。雖然現在有很多漢服復興運動。但是,那些漢服根本就不精緻。同時,也使得滿清文化浸入了中國的血液。以至於到了辛亥革命時期,全國爆發剪辮運動,一些保守派竟然認為辮子是漢人的標誌。就是到了現在,旗袍,馬褂也都是被很多人認為是中國的傳統服裝。

    殊不知,類似於日本的和服的上衣下裳式的衣服,才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 6 # DARKNESSKNIGHT

    漢族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 衣冠服飾。《 孝經》有言:“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漢人成年之後就不可剃髮,男女都把頭髮綰成 髮髻盤在頭頂。 滿族的 髮型與 漢人迥異,該族男子把前顱頭髮剃光,後腦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 漢人的服裝漢服以 交領、 右衽、無扣等為主要特色, 滿裝的主要特點是 立領、 對襟、盤扣等!

    清軍於1644年入關時曾頒發“ 剃髮令”。於是,1645年6月15日 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 剃髮令”,規定:“全國官民, 京城內外限十日, 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

    在釋出 剃髮令的同時,還頒佈了“ 易服令”, 1645年7月9日,大清頒佈“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剃髮原因

    清朝 滿族 統治者推行“ 剃髮令”的原因: 一般認為, 滿族 統治者希望透過 剃髮易服來打擊、摧垮廣大 漢族人民尤其是上層人士的民族精神;保持 滿族的統治地位,保持 滿族不被 漢族同化。

    1644年,這是 中國歷史上“ 天崩地裂”的一年,這年3月, 李自成北上攻取燕京, 崇禎自殺,李自成派唐通招撫山海關總兵吳三桂。

    吳三桂經過考慮,決定歸順新朝,並回京朝見“ 新君”李自成,在回京途中,因聽聞家產被抄,愛妾被虜,所以改變初衷,回師山海關,襲擊唐通部。李自成聞訊,決定征剿吳三桂,21日,雙方激戰山海關,22日晨,吳三桂情勢危急,帶隨從 衝出重圍,至關外向駐紮在關外已久的 多爾袞部稱臣,編入八旗,雙方合兵。

    26日,李自成敗退回 北京,旋即西撤, 清軍入關,“定鼎燕京”。

    剃髮起源

    剃髮令的起源,據 鄭天挺先生考證始於天命四年。(鄭天挺《探微 集》)此後 清朝的那幾部開國史料,伴隨著後金軍隊攻城略地的往往少不了剃髮這個詞彙:

    天命六年,後金攻下 遼陽,“生擒御史 張銓,其餘官民皆剃髮降”。不久 遼東各地大小城池盡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髮降”。

    天聰三年,後金攻至漢兒莊城外,明副將 標下官 李豐“率城內民剃髮出降”。

    天聰三年,金軍進攻 遵化,明中軍臧調元被擒投降,“遂令剃髮”。

    天聰四年,後金軍降 沙河驛,“招降城中人,皆令剃髮”。(以上見清太祖、太宗《實錄》)

    張春本應是一個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將,事情的轉折就因為他不肯剃髮

    在 清朝文獻裡,歸降叫做“剃髮歸降”,投降的百姓叫“剃髮降我之民”。攻下城池而官民沒有剃髮,就不算真的降服。明將張春的故事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張春曾經是四萬明軍的統帥,在 大淩河之戰中被後金俘虜。 皇太極對勸降很有一套, 後來的明將 祖大壽、 洪承疇這樣的大腕都是他勸過來的,對付張春應該有富餘。被俘當晚,皇太極就派人送來了佳餚美酒,但為張春拒絕,還說了“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之類的話。也難怪,如果派人送頓酒菜就能勸降一個統領四萬軍隊的明朝將領,那 崇禎的天下真是到了拿根韭菜就能捅破的地步了,皇太極對這次失敗應該有心理準備。

    此後,張春開始絕食,但求一死。三天之後,皇太極出馬,親自給他賜食,張春不知道是被感動還是實在太餓,開始吃飯,這就意味著他願意效忠了。如果事情照這樣發展下去,以張春的能力,他會是一個默默無聞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將。事情的轉折就因為他不肯剃髮。

    張春雖然同意了投降,但是死活不肯剃髮,皇太極無奈只好把他安頓在 三官廟“ 恩養”。張春始終不願剃髮,最後死於廟中。

    在東北很早就實行了剃髮的政策。天聰四年三月, 阿敏示諭 永平官民:“我兵久留於此,意在養民,以成大業。爾等妄意謂我將返,且間有不剃髮之人,是不知興師之意也。今爾等宜各堅意剃髮,有不剃者察出處死。”皇太極謂“所獲 漢人,俱令剃髮” 。

    清朝的髮型

    清初, 統治者頒佈剃頭令:頭頂只留發一錢大,大於一錢要處死。 清初的滿人皆是此風俗:頭頂只有金錢大小一片頭髮,蓄做手指粗細的小辮子,須得能穿過清銅錢的方孔才算合格。滿人稱之為 金錢鼠尾。

    後來經過了200年,才逐漸演化成清末時期的剃半光頭。

    清兵攻陷 廣州時,清頒佈 剃髮易服令說:“ 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 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

    清一代男子的髮式經歷了數次演變:順治以前為 金錢鼠尾,順治初年進入中期,開始流行豬尾,清末演變為半光頭。 其實 滿族女人童年時期也剃髮,要到成年婚嫁後才可蓄髮。

    那種清末才有的、不合事實地壟斷了所有清裝戲的陰陽頭髮式,放在清初就是死罪,因為清初規定:“剃髮不如式者亦斬。”順治四年, 滸墅關民 丁泉“周環僅剃少許,留頂甚大”,被地方官拿獲,以“本犯即無奸宄之心,甘違同風之化,法無可貸”為由上奏,奉 硃批“著就彼處斬”,縣官也以失察“從重議處,家長、地鄰即應擬罪”。

    1、後金時期以剃髮為 漢人歸降的標準,男人的大部分頭髮被剃掉,只留腦後小手指細的一綹,擰成繩索一樣下垂,稱 金錢鼠尾式。配合這樣的髮式,鬍鬚只留上唇左右十餘根。

    2、清初時期以剃髮為治國之策,自遼東地區廣大 漢族民眾的反抗至清入關後的無數次反剃髮暴亂,成千上萬的 漢人為之付出了巨大死亡。而此時的蓄髮部位已 悄然無聲地逐步由腦後移到了頭頂,但仍可稱 金錢鼠尾式。

    3、清代中葉,經過清除鎮壓以後,髮式約自嘉慶初年起有所變化。頭頂著發的部位雖沒有變,但面積已遠不止於一個金錢大,而是足有四或五個金錢大,相當於一掌心的面積,蓄髮數量明顯增加。鬍鬚亦從只留上唇左右幾根變成包括下巴在內的全部。

    4、清代後期,即嘉慶以後男子的髮式逐步演變為將 頂發四周邊緣只剃去寸許,而中間保留長髮、分三綹編成辮子一條垂在腦後,名為辮子或稱髮辮。

    5、清代末期,在覺悟了的知識青年和學生掀起的革命暴亂中,把剪辮子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從清末開始,到 清朝滅亡之時,剪辮子成了全國範圍從下到上又從上到下的革命運動。

  • 7 # 黑白青蛙

    傷害不大,侮辱性極強。

    小Q在經過無數次幻想和努力後終於打敗了曾經的大哥老M,大笑三聲後一口唾沫噴在了老M臉上,“哼哼,不過如此。”

    突然老M睜了下眼,嚇的小Q一激靈馬上擺好戰鬥姿態,老M卻終於沒能再站起來。小Q偷偷的抹了下額頭的冷汗,驕傲的仰起了頭。

    老M的產業如此之大,這讓小Q這個窮小子忐忑不安。

    會打架和會管理這是兩種不同的手藝,況且小Q身份如此尷尬,還記得曾經被前臺的美女丟過無數白眼,老M雖然身故可仍有一批死忠份子誓死不從,這讓小Q又驕橫又自卑。

    年輕人總是缺少耐性的,對於缺少文化但武力超強的青年,小Q不乏心機卻終究心性粗獷,將老M的核心產業劫掠一空後,下定決心用簡單粗暴的方法讓下面的人臣服,方法就是大庭廣眾下一人讓小Q彈個腦瓜崩兒,還必須是嘎嘣脆的。

    小Q早做好打算,守得住便守,守不住便捲走財產回自己的地牌,誰也不知道腦瓜崩兒彈的狠了會不會被群攻。

  • 8 # 均是天涯淪落人

    清朝的髮型是他們民族的特性,他們如果想要建立穩定的政權,首先需要做到的便是融入整個大環境之中,在那個時候他們是明顯的勝利者,自然不願意去屈就失敗者,所以最好的選擇便是要求其他人向他們靠攏,只有做到外在的形態的統一他們才能夠在日後慢慢的去同化其他人,讓大家都認同他們的統治。

    如果不那樣做,外形上的不同,時刻在提醒著普通大眾他們是外來侵略者,仇恨的種子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生根發芽,到最後必然是狼煙四起,反叛不斷再那個時候莫說是統治全天下,就算是儲存實力都會變得相當困難。

    滿清雖然入主了中原,但是畢竟所擁有的實力與人員並不多,如果大眾團結一心進行反抗他們必然是不可能抵擋的,因此為了消除這樣的後患,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他們都必須走出融合的第一步,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穩定的政權,增加大眾對他們的認可。

  • 9 #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我認為有以下幾點:一、當時黃河以南,很多地方都是望風而降,當地的利益格局沒有大的變動,滿清得統治觸角沒能紮根地方,透過剃髮令可以把暗中的反抗群體甄別出來。二、當時的主動投降群體已經剃髮,如吳三桂、洪承疇、劉良佐、劉澤清等等,已經剃髮,身居高位,他們心裡巴不得大家都剃髮,省的總是有人指指點點。三、反對剃髮的反抗,正中滿清下懷:用降將去鎮壓,不僅消耗降將的軍事實力,而且讓降將集團與漢民充滿仇恨對立,讓降將不易反覆。四、趁著滿清政權初興,充滿戰鬥力,把這些不穩定的因素及時解決掉,為了以後長治久安,現在多出點血是值得的。否則,過了三四十年,滿清統治集團腐化,再爆發大規模的反抗,未必應付得了。如果沒有剃髮令,等後來吳三桂造反,滿清可能直接就被趕回老家了。

    總之,剃髮令是滿清集團經過通盤權衡,審慎決策 ,最後才下的決心,沒有孫之獬,也會有其他人為了迎合滿清,而提出類似建議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種部隊的行動,一般是快進快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