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看世界呀

    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1995年美國的伽利略探測器向木星大氣釋放了一枚大氣探測器,探測器進入木星大氣後持續工作1小時,最終因木星20個大氣壓被壓扁失聯。

    深空探測的難點在於火箭製造、遙測系統建設,木星距離地球很遠,探測器的訊號傳輸需要半個小時左右,因此探測器需要提前設定好程式,到達目的地後相對自主地展開探測,而為了使探測器脫離地球的引力進入太陽軌道,就需要運載能力、持續性更強的火箭將探測器送入轉移軌道上,速度至少達到第二宇宙速度。

    所以擁有自主航天並展開行星探測的國家和地區很少,主要是歐美,美國自主實力強悍所以執行了人類最宏大的行星探測計劃,歐洲的火箭實力也比較好,但是持續性不行,偶爾發射一些深空探測器,日本搞過小行星探測,但是它們對大引力的天體一直搞不定,所以現在沒有載人航天,運載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也只有8噸左右。工業化程度和經濟實力是限制木星探測的最重要的因素。

    木星難以探測也有其自身原因。木星是一個巨行星,質量大約是太陽的1/1000,相對應的地球的質量是太陽的1/33萬,近地航行和繞木星航行的速度需求天差地別。探測器繞行星運轉其實是利用了重力勢能和動能的轉換,在地球軌道上地球引力小,這樣的轉化不是很迅速 ,飛船的速度要求比較低,達到7.9的第一宇宙速度就可以了,而在近木星軌道,因為木星的引力是地球的千百倍。

    因此航行速度也高得多,需要利用行星的引力彈弓效應,將速度提升到極限,而這就需要上述提到的深空遙測系統的建設,若不能設計良好的程式使探測器在合適的時機啟動相應的裝置,探測器就可能因為速度不足一頭扎進木星大氣。另一方面,木星是一顆龐大的氣態行星,氣體十分稠密,若探測器墜入木星大氣,將面臨很劇烈的氣體摩擦和大氣壓力,探測器難以深入木星的大氣,獲取不了太多的資料;伽利略號也近距離探測了木星和木衛二,獲取了木星衛星的珍貴資料。

    美國就是深空探測建設比較完善,因此也進行了一些行星探測的計劃。伽利略號就是一顆代表性的探測器,相似的還有旅行者號、2號,本身都是行星探測器,只不過探測任務結束後,NASA的噴氣動力學實驗室覺得它們還能持續運轉,因此操控它們向太陽系更外側飛去。伽利略這個人被視為現代科學之父,因為他的的研究方式是現代科學研究通用的正規化,這顆探測器以伽利略命名除了紀念意義就是貫徹伽利略的精神。

    伽利略探測器是一顆木星探測器,主要就是探測木星,它也攜帶了一個小型的木星大氣探測器,在即將完成預定任務的時候,伽利略號釋放了木星大氣探測器,這顆探測器有降落傘,在木星大氣中降落的時候獲得了一些資料,但是在1個小時後探測器就因為大氣壓力過於龐大失去了聯絡。伽利略號在完成既定任務後最終也墜毀於木星大氣,也獲得了一些資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不能推薦幾款尼康全畫幅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