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嘻嘻啊啊

    對於嬰幼兒階段的孩子來說,身心發育尚不完全,吹拉彈唱的能力當然也不具備。不過,聽的能力卻是從出生後就已經具備的一種能力。因此,在嬰幼兒階段,我們主要就是培養孩子的“音樂耳朵”,增進孩子的音樂感知能力。

    聆聽美妙的聲音,辨別聲音差異

    當寶寶出生後,我們就應該逐漸引導孩子聆聽生活中那些有節奏的聲音,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聽有聲玩具所發出的悅耳聲音;

    2、在房間裡掛一個能發出清脆悅耳聲音的風鈴;

    3、聽廚房中傳來的切菜聲,聽鍋碗瓢盆碰撞時發出的聲音;

    4、聽自然界的颳風聲、雷雨聲及雨滴聲、流水聲;

    5、聽各種昆蟲、鳥類、家禽發出的鳴叫聲。

    6、聽各種交通工具發出的聲音,比如火車的轟鳴聲、飛機的嗡嗡聲、汽車、火車及輪船發出的鳴笛聲;

    7、讓寶寶辨別大人的說話聲,比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及鄰居說話的聲音;

    8、讓寶寶辨別大人表達不同情感的聲音,比如高興時的笑聲、生氣時的哭聲等;

    9、讓寶寶聽大人的歌聲,比如給寶寶洗澡、穿衣時,哼上一段小曲;

    10、讓寶寶聽幾種不同的聲音,然後引導他辨別這些聲音的差異。

    “演奏”悅耳的聲音,感知音樂節奏

    等到孩子1歲左右時,我們就可以逐漸引導他們“演奏”生活中那些能夠發出聲音的“樂器”,具體可從以下幾個

    方面入手:

    1、用木棒或其他輕質棍狀物敲擊塑膠桶、鍋碗瓢盆、陶器以及各種能敲出悅耳聲音的生活用具或寶寶玩具。

    2、將沙子、小石子等裝入廢棄的紙盒或塑膠瓶中,讓寶寶搖一搖,聽一聽發出的“沙沙”聲。

    3、提供多個裝有不同體積水的飲料瓶,讓寶寶用小湯匙輕輕敲打,每個瓶子都會發出不同的音高。

    4、透過摩擦不同材質的東西,如搓一搓玻璃紙、紙袋、塑膠袋,讓寶寶感受物體摩擦時發出的聲響。

    5、如果家裡有現成的樂器,大人就可以透過敲打各種不同的樂器,然後,將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組合成悅耳的樂聲。經常這樣訓練,就能增強寶寶的節奏感。

    選擇合適的音樂,培育音樂細胞

    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埃德溫·E·戈登研究發現,嬰兒接受的音樂薰陶,如果時間和順序安排得當的話,將培養起孩

    子的音樂才能。在適當的時候為孩子播放音樂,那麼在以後的音樂學習過程中就會事半功倍。

    小寶寶自主選擇聽音樂的機會很少。因此,由父母選擇的、寶寶被動接受的音樂環境直接決定了他未來的音樂素養。在所有音樂當中,有3類比較適合寶寶,有利於提高他們的音樂智慧:

    1、經典音樂,也就是歐洲古典音樂。古典音樂能讓孩子安靜,並具備一定的音樂思維。所謂的音樂思維,也

    就是從音樂中體會到一些人類恆定的東西,比如音樂中的規則,均勻的節奏和段落,精彩的開頭、高潮和結尾。

    選擇古典音樂時,最好選擇有標題的音樂,比如小狗圓舞曲,這種音樂更形象、簡單,而小步舞曲或者G大調

    舞曲這樣的無標題音樂不那麼適合孩子。

    2、中國民族音樂。每個名族的民樂中都蘊含著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語言。比如以色列搖籃曲是進行曲式

    的,非常亢奮、激動,這能幫助以色列孩子入睡;俄羅斯的音樂比較深沉,有厚重感和淡淡的憂傷;中國民樂的

    曲子都是五聲調式的,旋律感比較強……中國的孩子比較容易對自己的民樂產生親切感。這是由人的遺傳因素造

    成的,基因裡記錄下的父輩和祖輩的記憶,因此孩子在聽琵琶曲、古箏曲時,比聽交響樂更容易興奮起來。

    指遊戲音樂、親子對唱歌等等。簡單、重複又可以配合身體遊戲的歌曲讓孩子最大限度地參與其中。

    而在歐洲古典音樂中,推薦10首適合兒童的名曲:1)勃拉姆斯搖藍曲(作者:勃拉姆斯);2)音樂的瞬間(作者:舒伯特);3)童年情景(作者:舒曼);4)兒童進行曲(作者:柴可夫斯基);5)小狗圓舞曲(作者:肖邦);6)鱒魚變奏曲(作者:舒伯特);7)春之歌(作者:維瓦爾第);8)G弦上的詠歎調(作者:巴赫);9)莫扎特絃樂小夜曲(作者:莫扎特);10)歡樂頌(作者:貝多芬)。

    未來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孩子四五歲就可以學漢字了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學漢字”。寶寶對電子產品感興趣,所以用手機軟體教,他不會產生牴觸心理,而且軟體的課程豐富,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

  • 2 # 敏西園長

    培養孩子音樂耳朵的好方法有:

    一、創設環境培養孩子各種聽。

    1、媽媽懷孕期間就開始聽。

    媽媽懷孕的時候就可以聽各種優美的胎教音樂,媽媽的心情會保持安靜,對體內的孩子生長有很好的幫助。

    媽媽喜歡聽胎教音樂,會隨著音樂的波動起伏節奏也會和著它的旋律而身心愉悅,對於培養孩子的音樂有很好的前身作用。

    2、家庭環境打造一個很喜歡聽音樂的氛圍。

    0~3歲抓住孩子音樂的敏感期。爸爸媽媽跟著寶寶一起,聆聽各種節奏旋律形式的音樂。

    爸爸媽媽有意識的跟寶寶一起聆聽不同節奏的,不同樂器、不同旋律的、有歌唱的,或者是沒有歌唱的等等豐富的音樂,讓孩子在聆聽的過程當中真切感受,從而培養孩子的聆聽能力和音樂耳朵。

    二、選擇一個喜歡的樂器,培養孩子的音樂興趣。

    在培養孩子各種聽的過程當中,捕捉孩子的音樂天賦,孩子是喜歡聽班得瑞的鋼琴曲,還是喜歡聽小提琴樂曲,還是薩克斯音樂等等。

    隨著孩子年齡稍大一點,尊重孩子,根據孩子的聆聽音樂的喜好特點,引導孩子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樂器,培養孩子學習這門樂器。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遵循孩子的興趣特點下,一旦選擇一門樂器就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的堅持下去,認真學好這門樂器。

    在學習樂曲演奏的時候,對孩子的音樂耳朵培養非常非常好。因為任何一門樂器學習,都會關係到音階、旋律、節奏、感情等等的培養和學習。

    三、多用遊戲娛樂形式培養節奏感。

    擁有一對敏銳的音樂耳朵,體現在對節奏的高度敏感。對音樂的吸收能力來自於對節奏的高度敏感,這也是音樂耳朵所必須擁有的。

    各種音樂遊戲是培養孩子音樂興趣和音樂耳朵的好方法。

    傳統遊戲擊鼓傳花,很多人都玩過。鼓點的快慢、強弱等提示大家,在遊戲中角色的轉換,這也是一種培養聆聽能力的好方法也是培養孩子在音樂中聆聽的專注能力的一種好方法。

    家庭中也可以用鍋碗瓢盆兒等等來培養孩子的敲打節奏的一些演奏能力。

    用各種不同的玻璃杯裝上不同深淺的水,敲打出來的音樂,也是不一樣的,以這種遊戲形式從而培養孩子音樂感受能力,激發興趣。

    四、隨機加隨時教育培養寶寶的音樂天賦。

    奧爾夫音樂是一種很好的隨機隨時培養孩子音樂能力的一種好載體。

    用自己的身體如雙手,可以隨時隨機的拍出各種不同節奏,加上身體不同的部位可以敲打出感受著出音樂的強弱快慢。

    家庭裡隨時播放一些不同的音樂,如班得瑞的鋼琴曲,孩子喜歡聽的歌曲等等。讓孩子在家庭中隨時隨地感受到濃濃的音樂氛圍從而熱愛音樂,喜歡音樂。

    以上幾點是我理解的對孩子音樂耳朵培養的幾個好方法。

    培養孩子音樂耳朵的好方法,最重要的就是,儘可能多的讓孩子多聽多練,多感知,為孩子打造音樂環境。

  • 3 # 阿拉啦啦啦

     我一直認為,學習音樂和外語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培養表達能力之前,都要先磨一磨孩子的耳朵。其實,音樂本身就具有語言交流的很多功能。而對於愛好音樂的人來說,音樂反而成為他們之間互相交流和溝通的一種主要“語言”。

      大多數人都知道莫扎特是一個音樂神童。他在不到5歲時就開始寫協奏曲,6歲時已經在維也納的舞臺上演奏。然而,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的是,莫扎特早期的音樂薰陶主要就是聆聽音樂。他的大姐瑪麗亞·安娜,在莫扎特幼年充當其音樂家庭教師的角色,透過她的安排,莫扎特所接受的音樂訓練非常廣泛。莫扎特的音樂天才之所以被較早地發現,就在於其對音樂的反應與理解,而這主要得益於他擁有兩隻敏銳的“音樂耳朵”。

      對於嬰幼兒階段的孩子來說,身心發育尚不完全,吹拉彈唱的能力當然也不具備。不過,聽的能力卻是從出生後就已經具備的一種能力。

      心理學上關於聽覺的研究表明,在出生後的頭幾天中,嬰兒就能區別幾種聲音之間的差異,比如說按升調組合的音與按降調組合的音之間的區別以及單音節與多音節聲音之間的差異。在4到6個月大時,嬰兒甚至已有樂感,相對於嚇人的斷裂聲,他們更喜歡莫扎特的米奴哀小步舞曲中在自然段落間的停頓。到12個月左右時,如果播放兩種僅有微小差異的旋律時,嬰兒也能分辨出它們是不相同的。

      因此,在嬰幼兒階段,我們主要就是培養孩子的“音樂耳朵”,增進孩子的音樂感知能力。

      

      聆聽美妙的聲音,辨別聲音差異

      很多家長往往認為只有讓孩子多聽音樂,才能真正培養孩子的樂感。其實不盡然,生活中一切美妙的聲音,都可以稱作廣義上的“樂聲”。尤其對於1歲以內的嬰兒來說,生活中聽到的一切有節奏感的聲音,就跟收音機和電視機中傳出的動聽的歌聲和樂聲一樣美妙。

      當寶寶出生後,我們就應該逐漸引導孩子聆聽生活中那些有節奏的聲音,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聽有聲玩具所發出的悅耳聲音;

      2、在房間裡掛一個能發出清脆悅耳聲音的風鈴;

      3、聽廚房中傳來的切菜聲,聽鍋碗瓢盆碰撞時發出的聲音;

      4、聽自然界的颳風聲、雷雨聲及雨滴聲、流水聲;

      5、聽各種昆蟲、鳥類、家禽發出的鳴叫聲。

      6、聽各種交通工具發出的聲音,比如火車的轟鳴聲、飛機的嗡嗡聲、汽車、火車及輪船發出的鳴笛聲;

      7、讓寶寶辨別大人的說話聲,比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及鄰居說話的聲音;

      8、讓寶寶辨別大人表達不同情感的聲音,比如高興時的笑聲、生氣時的哭聲等;

      9、讓寶寶聽大人的歌聲,比如給寶寶洗澡、穿衣時,哼上一段小曲;

      10、讓寶寶聽幾種不同的聲音,然後引導他辨別這些聲音的差異。

      

      “演奏”悅耳的聲音,感知音樂節奏

      當寶寶一旦能坐立時,就可以自己“演奏”各種“樂器”了。在所有的運動技能中,自主夠物在嬰兒認知發展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透過抓握物體、翻轉物體以及在鬆開物體後,觀察會發生什麼情形,嬰兒習得了大量的有關物體的情景、聲音以及感覺。

      等到孩子1歲左右時,我們就可以逐漸引導他們“演奏”生活中那些能夠發出聲音的“樂器”,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用木棒或其他輕質棍狀物敲擊塑膠桶、鍋碗瓢盆、陶器以及各種能敲出悅耳聲音的生活用具或寶寶玩具。

      2、將沙子、小石子等裝入廢棄的紙盒或塑膠瓶中,讓寶寶搖一搖,聽一聽發出的“沙沙”聲。

      3、把多個裝有不同體積水的飲料瓶,讓寶寶用小湯匙輕輕敲打,每個瓶子都會發出不同的音高。

      4、透過摩擦不同材質的東西,如搓一搓玻璃紙、紙袋、塑膠袋,讓寶寶感受物體摩擦時發出的響聲。

      5、如果家裡有現成的樂器,大人就可以透過敲打各種不同的樂器,然後,將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組合成悅耳的樂聲。經常這樣的訓練,就能增強寶寶的節奏感。

      我記得第一次帶伊伊去參加穀米文化P&O音樂教育中心的鋼琴課時,鋼琴老師就讓孩子們聽樂隊演奏大象在不同情境下的聲音,既有高興的大象,也有悲傷的大象,還有憤怒的大象。當他們聽完樂隊演奏的每一種聲音後,老師都要求每一個孩子用腳步聲來模擬不同情境下大象走路的聲音,然後再用鋼琴來演奏這些聲音。

      剛開始的時候,我心裡一直在嘀咕,這個鋼琴課太“浪費”孩子們的時間了。與其讓他們聆聽和模仿這些“無聊”的聲音,還不如給孩子多練幾遍曲子。這樣的想法,相信很多陪著孩子學琴的琴童家長都可能有過。

      隨著後面課程的深入,我才搞明白,這樣的樂感訓練貌似跟鋼琴學習無關,實則對孩子學習音樂太重要了。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一旦孩子對音樂節奏有了很好的感知和體驗,他們彈出的鋼琴曲子就讓人感覺有了生命,動聽和美妙自不必說。伊伊在近半年學琴所取得的進步足以佐證這一點。

      

      選擇合適的音樂,培育音樂細胞

      早期聆聽音樂,將為孩子以後學習音樂打下堅實的基礎。就像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過程一樣,一個經常置身於音樂環境中的孩子,透過長期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音樂細胞就會漸長,“音樂耳朵”就更靈敏。

      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埃德溫·E·戈登研究發現,嬰兒接受的音樂薰陶,如果時間和順序安排得當的話,將培養起孩子的音樂才能。在適當時候為孩子播放音樂,那麼在以後的音樂學習過程中就會事半功倍。

      那麼,我們究竟如何為孩子選擇合適的音樂呢?《父母世界Parents》雜誌2010年6月曾經刊登過一篇文章——“寶寶最適合聽3類音樂”,很值得分享給大家,摘錄如下:

      小寶寶自主選擇聽音樂的機會很少。因此,由父母選擇的、寶寶被動接受的音樂環境直接決定了他未來的音樂素養。在所有音樂當中,有3類比較適合寶寶,有利於提高他們的音樂智慧:

      1、經典音樂,也就是歐洲古典音樂。古典音樂能讓孩子安靜,並具備一定的音樂思維。所謂的音樂思維,也就是從音樂中體會到一些人類恆定的東西,比如音樂中的規則,均勻的節奏和段落,精彩的開頭、高潮和結尾。

      選擇古典音樂時,最好選擇有標題的音樂,比如小狗圓舞曲,這種音樂更形象、簡單,而小步舞曲或者G大調舞曲這樣的無標題音樂不那麼適合孩子。

      2、中國民族音樂。每個名族的民樂中都蘊含著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語言。比如以色列搖籃曲是進行曲式的,非常亢奮、激動,這能幫助以色列孩子入睡;俄羅斯的音樂比較深沉,有厚重感和淡淡的憂傷;中國民樂的曲子都是五聲調式的,旋律感比較強……中國的孩子比較容易對自己的民樂產生親切感。這是由人的遺傳因素造成的,基因裡記錄下的父輩和祖輩的記憶,因此孩子在聽琵琶曲、古箏曲時,比聽交響樂更容易興奮起來。

      而在歐洲古典音樂中,推薦10首適合兒童的名曲:1)勃拉姆斯搖藍曲(作者:勃拉姆斯);2)音樂的瞬間(作者:舒伯特);3)童年情景(作者:舒曼);4)兒童進行曲(作者:柴可夫斯基);5)小狗圓舞曲(作者:肖邦);6)鱒魚變奏曲(作者:舒伯特);7)春之歌(作者:維瓦爾第);8)G弦上的詠歎調(作者:巴赫);9)莫扎特絃樂小夜曲(作者:莫扎特);10)歡樂頌(作者:貝多芬)。

    隨著寶寶的年齡增長,很多寶媽都遇到了是否該讓寶寶識字的問題。作為過來人,我覺得應該尊重寶寶的意願,不能強迫他識字。要學會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孩子,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透過遊戲和故事來接觸文字,潛移默化地教會孩子,同時與寶寶多互動,呵護孩子的興趣,讓他真正喜歡上識字。

    有些寶媽應該和我一樣平常工作忙,陪伴寶寶的時間少,爺爺奶奶帶孩子可能會遇到口音重,或者不識字的情況,購買讀物沒人陪寶寶互動,寶寶的興致也不高。面對這種情況,給寶媽們推薦一個APP【貓小帥學漢字】,同類型的產品有很多,但是為什麼我就推薦這款呢?因為它課程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哦!

    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課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

    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定中設定學習休息時間,培養小朋友的用眼習慣哦。

  • 4 # 七寸憂傷

    臺灣作家汪培珽曾經寫過一本關於英語學習的親子暢銷書,書名就叫《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如果借用到音樂啟蒙教育上,那就是培養孩子的“音樂耳朵”,這是一個再精準不過的說法。

      我一直認為,學習音樂和外語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在培養表達能力之前,都要先磨一磨孩子的耳朵。其實,音樂本身就具有語言交流的很多功能。而對於愛好音樂的人來說,音樂反而成為他們之間互相交流和溝通的一種主要“語言”。

      大多數人都知道莫扎特是一個音樂神童。他在不到5歲時就開始寫協奏曲,6歲時已經在維也納的舞臺上演奏。然而,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的是,莫扎特早期的音樂薰陶主要就是聆聽音樂。他的大姐瑪麗亞·安娜,在莫扎特幼年充當其音樂家庭教師的角色,透過她的安排,莫扎特所接受的音樂訓練非常廣泛。莫扎特的音樂天才之所以被較早地發現,就在於其對音樂的反應與理解,而這主要得益於他擁有兩隻敏銳的“音樂耳朵”。

      對於嬰幼兒階段的孩子來說,身心發育尚不完全,吹拉彈唱的能力當然也不具備。不過,聽的能力卻是從出生後就已經具備的一種能力。

      心理學上關於聽覺的研究表明,在出生後的頭幾天中,嬰兒就能區別幾種聲音之間的差異,比如說按升調組合的音與按降調組合的音之間的區別以及單音節與多音節聲音之間的差異。在4到6個月大時,嬰兒甚至已有樂感,相對於嚇人的斷裂聲,他們更喜歡莫扎特的米奴哀小步舞曲中在自然段落間的停頓。到12個月左右時,如果播放兩種僅有微小差異的旋律時,嬰兒也能分辨出它們是不相同的。

      因此,在嬰幼兒階段,我們主要就是培養孩子的“音樂耳朵”,增進孩子的音樂感知能力。

      

      聆聽美妙的聲音,辨別聲音差異

      很多家長往往認為只有讓孩子多聽音樂,才能真正培養孩子的樂感。其實不盡然,生活中一切美妙的聲音,都可以稱作廣義上的“樂聲”。尤其對於1歲以內的嬰兒來說,生活中聽到的一切有節奏感的聲音,就跟收音機和電視機中傳出的動聽的歌聲和樂聲一樣美妙。

      當寶寶出生後,我們就應該逐漸引導孩子聆聽生活中那些有節奏的聲音,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聽有聲玩具所發出的悅耳聲音;

      2、在房間裡掛一個能發出清脆悅耳聲音的風鈴;

      3、聽廚房中傳來的切菜聲,聽鍋碗瓢盆碰撞時發出的聲音;

      4、聽自然界的颳風聲、雷雨聲及雨滴聲、流水聲;

      5、聽各種昆蟲、鳥類、家禽發出的鳴叫聲。

      6、聽各種交通工具發出的聲音,比如火車的轟鳴聲、飛機的嗡嗡聲、汽車、火車及輪船發出的鳴笛聲;

      7、讓寶寶辨別大人的說話聲,比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及鄰居說話的聲音;

      8、讓寶寶辨別大人表達不同情感的聲音,比如高興時的笑聲、生氣時的哭聲等;

      9、讓寶寶聽大人的歌聲,比如給寶寶洗澡、穿衣時,哼上一段小曲;

      10、讓寶寶聽幾種不同的聲音,然後引導他辨別這些聲音的差異。

      

      “演奏”悅耳的聲音,感知音樂節奏

      當寶寶一旦能坐立時,就可以自己“演奏”各種“樂器”了。在所有的運動技能中,自主夠物在嬰兒認知發展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透過抓握物體、翻轉物體以及在鬆開物體後,觀察會發生什麼情形,嬰兒習得了大量的有關物體的情景、聲音以及感覺。

      等到孩子1歲左右時,我們就可以逐漸引導他們“演奏”生活中那些能夠發出聲音的“樂器”,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用木棒或其他輕質棍狀物敲擊塑膠桶、鍋碗瓢盆、陶器以及各種能敲出悅耳聲音的生活用具或寶寶玩具。

      2、將沙子、小石子等裝入廢棄的紙盒或塑膠瓶中,讓寶寶搖一搖,聽一聽發出的“沙沙”聲。

      3、把多個裝有不同體積水的飲料瓶,讓寶寶用小湯匙輕輕敲打,每個瓶子都會發出不同的音高。

      4、透過摩擦不同材質的東西,如搓一搓玻璃紙、紙袋、塑膠袋,讓寶寶感受物體摩擦時發出的響聲。

      5、如果家裡有現成的樂器,大人就可以透過敲打各種不同的樂器,然後,將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組合成悅耳的樂聲。經常這樣的訓練,就能增強寶寶的節奏感。

      我記得第一次帶伊伊去參加穀米文化P&O音樂教育中心的鋼琴課時,鋼琴老師就讓孩子們聽樂隊演奏大象在不同情境下的聲音,既有高興的大象,也有悲傷的大象,還有憤怒的大象。當他們聽完樂隊演奏的每一種聲音後,老師都要求每一個孩子用腳步聲來模擬不同情境下大象走路的聲音,然後再用鋼琴來演奏這些聲音。

      剛開始的時候,我心裡一直在嘀咕,這個鋼琴課太“浪費”孩子們的時間了。與其讓他們聆聽和模仿這些“無聊”的聲音,還不如給孩子多練幾遍曲子。這樣的想法,相信很多陪著孩子學琴的琴童家長都可能有過。

      隨著後面課程的深入,我才搞明白,這樣的樂感訓練貌似跟鋼琴學習無關,實則對孩子學習音樂太重要了。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一旦孩子對音樂節奏有了很好的感知和體驗,他們彈出的鋼琴曲子就讓人感覺有了生命,動聽和美妙自不必說。伊伊在近半年學琴所取得的進步足以佐證這一點。

      

      選擇合適的音樂,培育音樂細胞

      早期聆聽音樂,將為孩子以後學習音樂打下堅實的基礎。就像任何一門語言的學習過程一樣,一個經常置身於音樂環境中的孩子,透過長期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音樂細胞就會漸長,“音樂耳朵”就更靈敏。

      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埃德溫·E·戈登研究發現,嬰兒接受的音樂薰陶,如果時間和順序安排得當的話,將培養起孩子的音樂才能。在適當時候為孩子播放音樂,那麼在以後的音樂學習過程中就會事半功倍。

      那麼,我們究竟如何為孩子選擇合適的音樂呢?《父母世界Parents》雜誌2010年6月曾經刊登過一篇文章——“寶寶最適合聽3類音樂”,很值得分享給大家,摘錄如下:

      小寶寶自主選擇聽音樂的機會很少。因此,由父母選擇的、寶寶被動接受的音樂環境直接決定了他未來的音樂素養。在所有音樂當中,有3類比較適合寶寶,有利於提高他們的音樂智慧:

      1、經典音樂,也就是歐洲古典音樂。古典音樂能讓孩子安靜,並具備一定的音樂思維。所謂的音樂思維,也就是從音樂中體會到一些人類恆定的東西,比如音樂中的規則,均勻的節奏和段落,精彩的開頭、高潮和結尾。

      選擇古典音樂時,最好選擇有標題的音樂,比如小狗圓舞曲,這種音樂更形象、簡單,而小步舞曲或者G大調舞曲這樣的無標題音樂不那麼適合孩子。

      2、中國民族音樂。每個名族的民樂中都蘊含著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語言。比如以色列搖籃曲是進行曲式的,非常亢奮、激動,這能幫助以色列孩子入睡;俄羅斯的音樂比較深沉,有厚重感和淡淡的憂傷;中國民樂的曲子都是五聲調式的,旋律感比較強……中國的孩子比較容易對自己的民樂產生親切感。這是由人的遺傳因素造成的,基因裡記錄下的父輩和祖輩的記憶,因此孩子在聽琵琶曲、古箏曲時,比聽交響樂更容易興奮起來。

      而在歐洲古典音樂中,推薦10首適合兒童的名曲:1)勃拉姆斯搖藍曲(作者:勃拉姆斯);2)音樂的瞬間(作者:舒伯特);3)童年情景(作者:舒曼);4)兒童進行曲(作者:柴可夫斯基);5)小狗圓舞曲(作者:肖邦);6)鱒魚變奏曲(作者:舒伯特);7)春之歌(作者:維瓦爾第);8)G弦上的詠歎調(作者:巴赫);9)莫扎特絃樂小夜曲(作者:莫扎特);10)歡樂頌(作者:貝多芬)。

    三歲之後就可以教寶寶開始識字啦,我閨女就是這個時候開始認字的,用了 很多方法培養她的興趣,最有效的還是用Apipi,你百度搜索【貓小帥學漢字】挺不錯的,我閨女用了1年多了,特別喜歡,現在還經常給我講故事,棒棒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古以來“媽媽”的稱呼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