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部人文地理

    我的書架有很多書,所謂“保留的最後一本書”,是一個假設前提。那我的回答當然是自己的書。這似乎有點自戀,其實不然。因為我不會保留過去的書,年輕時候特別追求功名,想著發表,想著變成書籍。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開悟,發現了青澀階段的膚淺和浮躁。一本真正承載可以傳承下去的知識成果,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粗製濫造的,只能是文化垃圾而已。

    有了這份自覺和自責,便已不再熱衷於出書,學會了沉潛鑽仰。但真正的知識成果畢竟是自己的終極追求,所以最終還會出書的,那是經歷了數年、數十年乃至一輩子的苦心孤詣以後,必須要有個總成。車要到站,總得留下點什麼。

    書架也會保留很多名家、大家的書,最後一本書肯定且必須是自己的。這不能算過河拆“橋”,只是因為仰慕陳寅恪先生的“四不講”:古人講過的不講,近人講過的不講,別人講過的不講,自己講過的不講。這不是目空一切,實在是對自我創新的最高要求。

    這本書或已醞釀於我的內心,但畢竟沒有成書,所以暫時也沒有書名了。

  • 2 # 斷刺飄雪

    我的書架上堆滿了我這些年讀的書,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只能保留一本,那我估計會選擇《資本論》

    這本馬克思運營了一生來撰寫的書籍,歷經百年如今再看,依舊不過時。講真,第一次看的時候,看10頁都要花費1-2兩個小時。當一段時間,習慣了閱讀難度後,讀起來就好了些。讀完《資本論》,改變了我的認知視角。

    下面我就分享幾個關鍵的認知視角,對我啟發較大的角度:

    01剩餘價值的視角

    《資本論》從頭到尾都在講述剩餘價值的內容。所謂剩餘價值,就是在一定時間內,你創造的價值大於資本家墊付給你的報酬,那你多生產出來的價值,就是剩餘價值。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就能明白,企業的存在本身就是要從員工身上獲得剩餘價值。看透了這一點,對於我在職場上謀求發展很有幫助。

    老闆會給員工灌雞湯、談理想,目的是要想你產生更多的剩餘價值,這樣公司才能發展更好。只有公司發展更好,員工的回報才會增加,最終實現雙贏的局面。

    做為員工,要思考的是自己的剩餘價值是從哪裡產生的。也許是你的業務很強,又或者是某個技能過硬。當你明白了自己的價值,你才有資格和領導去談剩餘價值的分配。如果公司非你不行的時候,你要拿公司的股份也是有可能的。

    用職場常用的一句話:不怕被利用,就怕沒人用

    02資本週轉的視角

    《資本論》在第二卷重點探討了資本週轉的問題。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人想賺很多的錢。但是對於錢,卻沒有正確的概念。

    聚集的錢我們可以稱之為資本,而資本想要增值,必須要流動起來。最直白的解釋,就是要讓錢生錢。

    在資本主義生產中,資本的流動過程是“投入資本-生產產品-銷售產品-變回資本”。這個轉一輪的速度越快,那麼資本增值也就越快。

    資金週轉在當代財務中,也是很重要的指標。一個公司的資金運轉是否快速,會直接影響它的收入。

    迴歸到個人,我們的學習也需要有周轉意識。知識也會有周轉!“投入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掌握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結合-變成新的知識”。

    學習中,我們不斷地吸收新知識歸自用。讓用新知識來學習更新地知識。這樣的學習讀書,就如資本週轉一樣,會不斷快速增值。

    03為了賣而買,為了賣而生產地視角

    資本家為了賣而買,勞動階級為了買而賣。怎麼理解呢?資本家買入勞動力、生產資料,目的是為了產出產品賣掉賺取價值。勞動階級則是為了購買、消費,而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正是這樣的區別,造就了資本家與勞動者兩個階級。

    作為個人,要思考清楚自己的生產資料是什麼?產生產品又是什麼?有人說自己能寫作,那寫小說、做自媒體就是他可以運用生產資料生產產品的方式。有人願意為他的小說、自媒體買單,那麼他就完成了一次資本主義的資本流動。

    怕就怕不知道自己的生產資料是什麼?或者是根本沒有生產資料(比如技能、資源等),只能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當有一天勞動力下降了,那收入也會跟著降低。

    當年想要創業,你也要想清楚為了賣什麼而生產。因為創業,就是一條通往資本家的探索之路。成功,那就可以享受他人的剩餘價值。失敗,那就是去自己的資本。

    結尾

    讀《資本論》,收穫還不知這些。更讓我欣慰的,是我有了認知世界的不同視角,讓我成為了一個能有自己獨立想法的人,這點比什麼都重要。

  • 3 # 非遺旗袍傳承人收藏

    我的書架和大家一樣也有很多的書,有的是看過很多遍的,看起來很舊了,有的書還是嶄新的,也許是手機和電子書的緣故吧,現在的我看書的時間越來越少了,那麼如果讓我只能留下一本書我的選擇是留下自己著作的書!

    今年,我終於有了自己的書——《百年旗袍》,當我手捧著自己的作品,聞到墨香的瞬間,內心是無比的喜悅和激動……

    因為家族六代收藏了2000餘件清代及民國時期的老旗袍及配飾,做為旗袍服飾非遺傳承人,自己多年來一直在做這些老文物的研究、修復和整理工作,就想如果自己能把這些中華民族傳統的服飾按照歷史演變的脈絡用書的形式整理出來那該多好啊,即能將這些收藏的文物展現給更多的人欣賞,又能為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服飾文化盡一份綿薄之力!

    經過一年多的廢寢忘食的努力,《百年旗袍》的上冊和中冊已經完成了,下冊正在編輯之中,相信很快就可以出版了!

    寫書的過程是無比愉悅的,因為喜歡所以熱愛,因為熱愛就不覺得辛苦!當我在整理這些老旗袍的時候,深深的感覺到其實每一件老旗袍都是時代的烙印,都承載著那個特有的歷史時期才有的一段故事……

    透過寫書讓我體會到,如果我們想要向世界證明:只有把一件事努力做到極致時,世界,才會變成你的舞臺!

    那麼就讓我們一起加油,為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 4 # 南倡北道757

    我的書架上保留唯一的書就是[三言兩拍],因為書裡大多都是寫不為善就會遭報應的案例,將近三十年了,確實是百看不厭,喜歡古詩詞就是從三言兩拍裡受到感染的。

    卜算子*網事

    詞林正韻第五部

    * * *

    有幸共微圈,從未初衷改。

    不必君心似我心,但要誠相待。

    日日覓新題,尤總閒愁再。

    一網情真真幾許,換得聲聲咳。

  • 5 # 張延4472

    我既是藏書人又是閱讀者。因此、在我的信念中,關於我書架上的書,沒有需要保留到最後一本書的理由。我最終的想法是把它全部捐出。面對你的提問?我唯一的回覆只能是影響我最深刻的書。

    這本書的書名;就是愛爾蘭著名女作家艾捷爾、麗蓮、伏尼契(1864—1960)的著名作品《牛虻》。它與我書架上的另一些作品一樣,跟隨在我身邊將近50年,這部作品在中國、蘇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一部描寫小說的主人《 牛虻》從一個無知青年成長為一個具有堅定信仰,最終獻身於革命事業的整個過程。

    《牛虻》的成長過程與我所看過的所有反映革命者成長過程的作品更具有人性化。是最為複雜的革命一生。是在極度矛盾中成長起來的一生。

    原中國文化部長王猛先生關於《牛虻》曾做出這樣的結論:“如果你能寫出一部《牛虻》 ,底下可以什麼也不寫。 ” 著名學者周國平先生談及他與《牛虻》這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之間的深厚姻緣時,生動的闡述了這一過程:“17歲那年,我進北大讀書,認識了郭世英(郭沫若的兒子),我在他床上看到了《牛虻》,一看就放不下了。”

    “如果你足夠堅強,你就是史無前例的《牛虻》(小說的原作者)”《牛虻》這部世界文學名著,無論在任何時候,都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張延

  • 6 # 陳良乘涼

    風雲變幻,深山悟道十五載,明善惡,行仁德,石破天驚獲異能。

    雨露滋潤,荒島修身五千年,通靈性,降魔人,救人危難得重生。

    不攀富貴榮華,不念位高權重,但願世間無戰亂,甘心只做農耕人。

    不比卑微貴賤,不爭傾國傾城,但願人間有真愛,甘心只做撫琴人。

    今生有你心已足,吃盡苦難亦無怨!

    今生有你心已足,吃盡苦難亦無悔!拙作《維和狂人》。http://book.zongheng.com/book/843397.html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OSPLAY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