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論縱橫

    民族英雄林則徐,是晚清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在1839年因為虎門銷煙而廣為人知。雖然,林則徐虎門銷煙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緊接著1840年英國就藉口銷煙事件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果清政府的臉被打的是啪啪的響啊!

    事實證明,落後的中國清政府根本無力抵抗當時的外國列強,雖然林則徐、魏源著有《海國圖志》的重要著作,並且主張“開眼看世界”,結果依然慘痛,說明還是沒有看透這個世界。

    在鴉片戰爭之前,英國在1793年、1816年兩次派遣使者到清朝,要求中外進行貿易,但是,分別遭到了乾隆和嘉慶的拒絕,在1815年之前,其實也是英國的一個轉折點,1815年之前,英法在爭奪歐洲霸主地位,到1840年的時候,英國已經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因此迫切需要開啟中國市場。

    在1840年以前,中國對外貿易一直處於順差,就是中國政府的出口遠大於進口,造成白銀的大量湧入,因此,英國想要改變這種貿易關係。在鴉片戰爭後,由於大量鴉片的湧入和西方工業品的到來,衝擊了國內的生產企業,中國對外貿易由順差,改變為逆差。

    其實,這就是西方列強對中國經濟殖民統治的一種方式,如果,中國長時間處於貿易逆差,則國內的資源會加劇外流,白銀減少,從而引發經濟動盪,民生凋敝。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林則徐晚年的時候提倡種植鴉片,則有其深層次的考慮,民間吸大煙屢禁不止,讓外國坐收利潤,不如自己種植鴉片,這樣,不僅能夠抵制鴉片進入中國,減少白銀外流,如果生產多的話,還可以創收,可見,林則徐身處地主階級,維護的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

    就這樣,中國種植鴉片規模逐漸擴大,尤其是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鴉片種植擴張到全國,到1882年的時候,中國鴉片完全實現自給自足,並且能夠出口創匯,而從1860年到1894年,是中國的洋務運動時期,也是晚清的中興時期,從中也可以看出,如果像英國一樣把鴉片當做一種產品,並且進行生產的話,一定能夠提升國民生產總值。

    但是,中英的區別在於,英國是禁止鴉片在本國流通,而允許在他國流通,中國則是無法禁止,可以誇張一點說晚清中興的三十年,是拿四億同胞的健康換出來的。

  • 2 # 史肆說

    “歷史長河,微觀史實”

    眾所周知,林則徐是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身為“滿清漢臣”,林則徐雖不在其職,但卻“謀其政”,憂國憂民,將國家存亡,民族命運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但是就是這樣一位禁菸英雄卻在晚年大力支援國內種煙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1939年,林則徐受命前往廣州禁菸,他明察暗訪了許多英商,收繳了大量鴉片,在廣州虎門灘外當眾銷燬,可謂是打響了近代禁菸的第一槍。可是,1940年英軍以此為藉口(其實是為了顛倒中英貿易差)發動了震驚世界的鴉片戰爭,洞開中國沿海門戶,而林則徐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清政府的替罪羊,被髮配“邊關”。

    1847年,林則徐已經結束了服役,當時江西撫州的署知府文海致信陝西巡撫林則徐,請教如何提升GDP、發展地方經濟,並防止白銀外流。

    林則徐給他回了一封信,核心意思就是鼓勵種植大煙。這封信大意內容如下:"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嗜洋菸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芙蓉(阿芙蓉,指鴉片),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無如知此味者,無不捨近圖遠,不能使如紹興之美醍,湖廣之錠煙,內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脈貫注,何礙之有?"透過這封信,我們能看出,林則徐反對的並非吸食鴉片,而是進口鴉片。

    對於這種觀點,很多人持批評態度,但是如果客觀站在林則徐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最開始林則徐是全力禁菸,但是清廷太不抗打,就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規定英國商人銷售鴉片屬於合法。因為英國商人在中國銷售鴉片合法了,林則徐的建議就是應該國內老百姓也種植大煙,既然吸毒無法禁絕,不如准許民眾種植鴉片,以中國產毒品對抗進口毒品,至少還能挽回經濟上的利權。

  • 3 # 受傷的總是朕她爹

    一點不矛盾,數千年前的的大禹就深吟堵不如疏的道理,道光禁菸無外乎兩點原因:無御國之兵,無充餉之銀。既然軍事上的失敗造成無法阻斷鴉片的外部流入,發展國內種植也就成了符合市場需求和統治需求的中庸之選。

    最為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對鴉片的毒副作用認識不深,當時全世界都在吸食鴉片,只是在英國國內沒有達到氾濫的程度而已,福爾摩斯探案集裡的偉大偵探有時也吸上幾口。更為可笑的是,當人們認識到鴉片的毒副作用以後,另一種東西作為神藥風靡歐美。十幾年以後,當人們開始禁止它的時候已經造成了成千上萬人的死亡。這種東西的名字叫海洛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語義雙關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