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基本上沒有什麼指導作用。對於初學者而言,最好的格子是田字格。
像題主舉例的這種格子,真正在寫字時仍然需要突破參考線,完全按格線寫是寫不好字的。比如寫“口”
這樣的“口”顯然是不成字理的。
同理,包括“井圓格”這類。“井字格”對應古人的九宮,還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圓格就完全是沒有意義的。只要學過數學就知道,任意不在一條線上的三點都可以確定一個圓,也就是說只有四個點及以上才能驗證是否符合圓形外廓。但真正把漢字放在圓格當中,又有多少個點是準確落在圓周上,多少個點不在圓周上呢?
初學者只需要用好田字格足矣。米字格也行,但是要注意米字格的斜線不是撇捺的參考線,那個基本上是沒用的。
比如“人”字,很明顯撇的角度大於45度,捺的角度小於45度。
事實上田字格的作用也不是為了用座標定位,很多人認為:
這種依賴參考線的做法也是錯的。
田字格主要是兩個作用:
一是對於獨體字進行結構上的對稱佈置,即控制獨體字的中心對應格子中心。這對我們以後的章法佈置有很好的效果。
二是確定第一筆在格中的位置、長度和角度。
而其他的筆畫和部件,完全是對應前面的筆畫,尤其是上一筆。無論是行書還是楷書,無論是用筆還是結構,都是如此。漢字不是幾個筆畫像火柴棍一樣的搭接,而是一筆接一筆的書寫。這就意味著下一筆的筆畫形態和位置結構和上一筆息息相關,下一部件的大小、位置和上一部件遙相呼應。這一點古人談的最為透徹。
比如說寶蓋頭
古人說寶蓋頭有兩個要點,一個是用筆上的,寶蓋頭的鉤要如鳥視胸。
什麼叫“鳥視胸”呢?是鳥在梳理胸部羽毛時,鳥喙的角度。在寶蓋頭的橫鉤角度方向上,它呼應著左點的收筆位置。
行書當中偶爾左點會寫的特別大,鉤的角度也會隨之改變。
另一個要點是結構上屬於“天覆”,下面所有的橫畫必須小於等於寶蓋頭橫鉤的長度,撇捺以及浮鵝鉤等斜向筆畫除外。
濫用座標法確定精度的最大問題,是很容易讓人忽視字筆畫的內在關係,舉個例子:
這是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中的成字,作為主筆的戈鉤位置至關重要。如何確定起筆位置(A點),常用的方法是把這個字放進米字格或者九宮格,然後儘量找到A點的座標,最後在格子裡寫準對應位置。
但更好的方法是觀察筆畫之間的相對位置,尤其是與上一筆的承接關係,而不是孤立地對應座標。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歐陽詢在處理這個字的時候,戈鉤的起筆位置正好在上一筆折鉤鉤角(B點)的正上方處。然後我們對比九成宮中有所的成字,發現儘管戈鉤長度不完全一樣、弧度也不完全一樣,但是卻都有AB點對應關係。再對比一些其他書家的結構特徵,發現王羲之、鍾繇等儘管字形迥異,但同樣存在這樣的規律: (鍾繇薦季直表)
推而廣之,那麼所有含有戈鉤筆畫的字,是不是都存在這樣的規律?其他筆畫又有何規律?如果只是依賴於米字格、九宮格、井圓格等座標,那麼就很難發現這些共性規律。
不好。基本上沒有什麼指導作用。對於初學者而言,最好的格子是田字格。
像題主舉例的這種格子,真正在寫字時仍然需要突破參考線,完全按格線寫是寫不好字的。比如寫“口”
這樣的“口”顯然是不成字理的。
同理,包括“井圓格”這類。“井字格”對應古人的九宮,還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圓格就完全是沒有意義的。只要學過數學就知道,任意不在一條線上的三點都可以確定一個圓,也就是說只有四個點及以上才能驗證是否符合圓形外廓。但真正把漢字放在圓格當中,又有多少個點是準確落在圓周上,多少個點不在圓周上呢?
初學者只需要用好田字格足矣。米字格也行,但是要注意米字格的斜線不是撇捺的參考線,那個基本上是沒用的。
比如“人”字,很明顯撇的角度大於45度,捺的角度小於45度。
事實上田字格的作用也不是為了用座標定位,很多人認為:
常見的田字格其實就是一個直角座標系,字的中心基本定位在座標的O點上,然後圍繞o點來確定筆畫的長短、距離、角度等等。米字格和田字格其實是一樣的,只是多了兩條45°交叉的斜線,方便定位。這種依賴參考線的做法也是錯的。
田字格主要是兩個作用:
一是對於獨體字進行結構上的對稱佈置,即控制獨體字的中心對應格子中心。這對我們以後的章法佈置有很好的效果。
二是確定第一筆在格中的位置、長度和角度。
而其他的筆畫和部件,完全是對應前面的筆畫,尤其是上一筆。無論是行書還是楷書,無論是用筆還是結構,都是如此。漢字不是幾個筆畫像火柴棍一樣的搭接,而是一筆接一筆的書寫。這就意味著下一筆的筆畫形態和位置結構和上一筆息息相關,下一部件的大小、位置和上一部件遙相呼應。這一點古人談的最為透徹。
比如說寶蓋頭
古人說寶蓋頭有兩個要點,一個是用筆上的,寶蓋頭的鉤要如鳥視胸。
什麼叫“鳥視胸”呢?是鳥在梳理胸部羽毛時,鳥喙的角度。在寶蓋頭的橫鉤角度方向上,它呼應著左點的收筆位置。
行書當中偶爾左點會寫的特別大,鉤的角度也會隨之改變。
另一個要點是結構上屬於“天覆”,下面所有的橫畫必須小於等於寶蓋頭橫鉤的長度,撇捺以及浮鵝鉤等斜向筆畫除外。
濫用座標法確定精度的最大問題,是很容易讓人忽視字筆畫的內在關係,舉個例子:
這是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中的成字,作為主筆的戈鉤位置至關重要。如何確定起筆位置(A點),常用的方法是把這個字放進米字格或者九宮格,然後儘量找到A點的座標,最後在格子裡寫準對應位置。
但更好的方法是觀察筆畫之間的相對位置,尤其是與上一筆的承接關係,而不是孤立地對應座標。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歐陽詢在處理這個字的時候,戈鉤的起筆位置正好在上一筆折鉤鉤角(B點)的正上方處。然後我們對比九成宮中有所的成字,發現儘管戈鉤長度不完全一樣、弧度也不完全一樣,但是卻都有AB點對應關係。再對比一些其他書家的結構特徵,發現王羲之、鍾繇等儘管字形迥異,但同樣存在這樣的規律: (鍾繇薦季直表)
推而廣之,那麼所有含有戈鉤筆畫的字,是不是都存在這樣的規律?其他筆畫又有何規律?如果只是依賴於米字格、九宮格、井圓格等座標,那麼就很難發現這些共性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