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煙霞一壯天下顏

    沒有這回事。諸葛亮的隆中對幫助劉備從一個城不過江夏,將不過關張,兵不過兩萬的將亡集團迅速成長為佔據荊益兩州十幾郡,兵馬十餘萬,文臣武將數不勝數的強大帝國,豈是誤人之談?隆對中的強大策劃以及實際執行能力讓魯肅的榻上策出讓荊州,使周瑜進取益州,聯馬破曹的計劃停步巴陵,如此宏圖偉業怎不叫人歎服!孫劉唯一一次可以撼動曹魏中原根基的大戰就是襄樊之戰!當時曹操漢中熬戰期間,內有魏諷等荊州舊族作亂於鄴城,許都也有內臣叛亂,宛城侯音挾持太守造反,這種局面就是隆中對中所說的天下有變!劉備出兵益州於漢中牽扯曹操主力,關羽從荊州趁虛北上,這明擺著就是隆中對戰略。正是因為隆中對戰略的正確謀劃,所以,關羽趁曹軍為平侯音作亂,屠戮宛城,大失民心之時,水陸並進,一路民心所向,勢如破竹,大破曹軍。圍呂常,困曹仁,連老天都幫關羽淹了援救曹仁的于禁七軍!關羽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許都周圍豪強基本全部造反,都聽關羽號令!曹仁嚇得想棄城而走,被滿寵以將軍若走,河南將不復曹家所有而制止。曹操聞之,嚇得差點遷都,被司馬懿、蔣濟以聯孫抗羽而攔住!沒錯,就是這個聯合孫權出了問題。隆對中說了,要聯合孫權才能出兵北伐。劉備之所以可以在漢中熬走曹操,還是因為湘水劃界割讓三郡換孫權南郡,孫權答應從東面攻打合肥。再加之關羽又在胸口猛插一刀,孫劉從三面北上,曹操自然力竭難抵。可惜,劉備沒有徹底拉過來孫權,導致孫權當口反插隊友一刀,讓孫劉從此徹底失去奪取曹魏中原的機會。這是劉備的人為執行能力不夠謹慎,而不是隆中對的策劃不對。當時劉備不該於湘水火併孫權,即使孫權過火也應該跟他好好談談,到頭來,兩家還是靠魯肅舉行的單刀會,商量作罷。其實,孫權既想為了帝業,必須得有南郡,又不想為了南郡讓孫劉失和,使曹操坐收天下。所以他拿不拿南郡,也在一念之間,劉備要是當時能堅定孫權,聯劉抗曹的決心。襄樊之戰,至少孫權可以打進曹魏無兵可守的淮南,徐州。可惜,堅定孫權轉向打南郡的是最終坑孫權為大魏吳王的呂蒙!唉!

  • 2 # 共享投票

    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人們對諸葛亮頗為偏愛。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好像只要有諸葛亮的出謀劃策,所有的戰役都能勝利。人們說蜀漢的滅亡不能怪諸葛亮,只是遇到了旗鼓相當的對手司馬懿;也有人說如果上天能讓他再多活幾年,蜀漢的復興必當指日而待。但歷史無法改變,失敗已成定局,回首過去,才發現諸葛亮在一開始的戰略上就失敗了。

    諸葛亮對劉備的建議大約有三點,一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正在勢頭上,我們實力弱,現在不能和他硬碰硬;二是不要想著去奪孫家的地盤,孫家祖祖輩輩都統治著江東一代,根基深厚,只能聯合,不可強取;三是把荊州和益州拿下,那裡的主子沒什麼能耐,好拿地盤。拿下之後再聯合西邊和南邊的蠻夷部落,一起進攻魏國,然後再拿下吳國,這樣漢室就可以復興了。

    以當時的局勢來看,諸葛亮的戰略的確是最適合劉備的,但卻有致命的缺點。北方一直都是漢朝發展的中心,人口眾多,物產豐富,曹操的實力自然也就龐大;江東自古以來就是氣候適宜之所,適合居住,再加上商業發達,經濟實力雄厚,相比較起來,位於西南腹地的益州就差了很多。

  • 3 # 另眼看世界江雲

    不管《隆中對》或《榻上對》都是以分裂國家為初衷的習作。二者都是說"誠不可與曹操爭鋒”。也就是承認曹操在中原具有統治地位。曹操在赤壁之前,是漢丞相,是代漢帝,恢復漢的統治地位。看看《三國志》曹操為什麼脫離漢獻帝去鄴開府治事。為什麼曹操三番五次被算計,差點丟命。劉備寧可叛國,也不在劉協手下當左將軍。

  • 4 # 小鴻哥

    隆中對是諸葛亮為劉備做的戰略規劃,未出隆中已知三分。(也稱草廬對)很多人以隆中對的一些內容,而認為是諸葛亮的隆中對導致蜀漢不能興復漢室滅亡。公元209年劉備拿下荊州四郡:零陵、桂陽、長沙、零陵。然後向東吳要了半個南郡。公元211年劉備入蜀,公元214年拿下蜀地。公元219年拿下漢中。實現了當年諸葛亮跨有荊益的戰略目標。荊州未能全據只有半個荊州。這是計劃中的變數,但整體上還是照著隆中對走的。但因公元219年關羽丟了,使隆中對不能實現了。

    很多人對隆中對質疑主要有以下問題1選擇荊益為根據地有誤2蜀漢守不住荊州,在益州北伐更好。2兩路北伐,千里分兵。3東和孫權不可能4關羽正是執行隆中對而死

    第一:公元207年劉備到南陽隆中(也有稱南陽臥龍崗)三顧茅廬見諸葛亮首先講自己復興漢室多年還是一事無成,但我還未放棄。君你為我排擾解難嗎?(劉備這時人馬不過數千,而且是依附在劉表手下暫駐新野小城)諸葛亮對劉備講: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革命根據地,槍桿子出政權。曹操勢大力量最強,暫時要避鋒芒。孫權在江東已歷三世,政權穩固也不能打主意。能打注意的只有荊州益州,因為其主不能守。 很多人講諸葛亮的隆中對據有荊益是錯誤的,這個本人不認同。隆中對講的很清楚:曹操已統一北方,我們打不了注意。孫權在江東已歷三世也打不了注意。能打主意的就只有荊州和益州。因為劉表劉璋都守不住。難道在當時劉備還能有別的更好選擇嗎?打北方曹操的注意?還是打江東孫權的注意?曹操孫權兩方都在打荊州的主意。曹操一統北方時就曾講下一步就是荊州了。孫權也是把據有荊州為南面稱孤進而成就帝業的必爭之地。只能說是劉備太晚遇為他做戰略規劃的諸葛亮了。

    第二:從公元209年劉備據有荊州南郡、零陵郡、武陵郡、長沙郡、桂陽郡。到公元219年丟失荊州,蜀漢可是守了十年。如果守不住早就丟了。東吳想著荊州不是一天兩天了。公元219年七月關羽北伐,八月水淹七軍。九月呂蒙想偷襲荊州,但發現關羽多留備兵荊州防嚴密。十月呂蒙裝病讓陸遜替代。關羽覺得陸遜不足為慮,於是抽調備兵北上。閏十月東吳偷襲荊州,關羽並未回救。十一月公安江陵失陷,關羽率軍回荊州。但因呂蒙的政治攻勢使關羽荊州將士眾棄關羽降吳。(關羽當時應封鎖訊息。對將士講東吳人白天打你們的兒子老父親,晚上睡在你們妻女的床上。)當時孫權還率軍到江陵準備迎戰歸來的關羽。但沒想到都不用怎麼打。

    何況荊楚多俊傑,怎麼能棄荊州這個人才基地。如果把荊州相讓給東吳,東吳就能真心跟蜀漢聯合了嗎?何況劉備諸葛亮入蜀帶走了荊州數萬將士,人才至少三四十位(三國志有名字,並擔任將軍太守職位)。把荊州相讓東吳,豈不是寒了入蜀的荊州人心。再者把荊州讓給東吳,那蜀漢損失的不光是地盤還有人口、稅贖。據晉書地理志劉備當時據有的三郡有十三萬戶左右人口(因為東吳在孫權時統計的人口和吳亡時交的戶籍差不多。以此推測那時人口差不多)。算一戶四五人,那就有五六十萬人口。要知道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后,益州統計人口也就九十萬人。五六十萬人口,十抽一就能得到五六萬精銳部隊。

    第三:隆中對講跨有荊益後就發展經濟,招覽人才。跟周邊的少數民交好。待迂天下有變時,荊益兩路進軍北伐。這樣漢室興復就有望了。很多人講什麼千里之遙兩分兵是錯誤的。這個我不認同。歷代以來分兵,比比皆是。怎麼蜀漢這裡就是錯的。何況荊州益州是相連的。漢中能順漢水到荊州,巴蜀能順長江而下直達荊州。如漢朝衛青霍去病分兩路深入大漠兩千裡殲滅匈奴主力。如明朝北伐就是分為三路,一路主力向中原打擊元朝主力、一路向南攻福建等地、一路攻西南廣西等地、解放戰爭百萬大軍千里分東中西三路,渡過長江。如西晉滅吳,分西中東三路伐吳。像抗日戰爭八路軍三個師不分赴華北、華中、華東開闢抗日根據地。像劉邦韓信不也分兩路。韓信北攻魏趙齊國,劉邦南攻項羽。

    隆中對的的天下有變兩路進軍只是一戰略構思,並不是詳細的戰略計劃。個人認為真到那時蜀漢會有詳細的戰略計劃。蜀漢謀士法正就曾講:拿下漢中後,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可以作為隆中對計劃的進一步深化。至少蜀漢有荊益在手遠比只有益州機會大的多。還有人講蜀漢根本守不住荊州乾脆棄荊州,集中力量在益州北伐。這是不對的,蜀漢據荊州十餘年。如果守不住早丟了。東吳打荊州的主意不是一天兩天的。益州的糧草器械軍隊完全能順江而下支援救援荊州,也能更好的支援荊州北伐。只是由於關羽的自大丟了荊州。

    東晉南朝就曾在益州荊州方向北伐,一舉攻破洛陽長安。桓溫攻破洛陽,要求遷都回洛陽。東晉政府根本不同意。桓溫為防大權旁落於是班師回朝。在北方政權內亂時,將領要求北伐。可是東晉不許,這時就是天下有變。當時東晉的內鬥和限制,桓溫從荊州方向也只是率四萬人北伐而已。益州方向也只是數萬,攻到長安。後繼無力,而且桓溫因斷糧而匆退軍。要知道東晉的地盤可是東吳加蜀漢。蜀漢東吳同時北伐有三次左右。第一次蜀漢十萬東吳十餘萬。第二次蜀漢數萬,東吳二十萬。第三次蜀漢數萬,東吳十餘萬。可見東晉並未全力支援北伐。

    隆中對的天下有變兩路進軍,是把益州為主攻荊州為次的。隆中對講:命一上將將荊州之眾以向宛洛。將軍(劉備)身率益州之眾出秦川。我認為這是最適合蜀漢戰略規劃。荊州方向能直接威脅魏國中心的,能減少益州方向的壓力。關中魏國的防守是比較薄弱的。一旦荊益兩軍在洛陽會師未必不能一戰定天下。前面講過隆中對的兩路進軍東晉南朝是實施過的。但是東晉一錯在錯。桓溫就曾率四五萬人從荊州北伐攻破許昌洛陽,收復北方大片土地。但桓溫卻班師了。東晉朝不支援北伐,桓溫也不是真心北伐。如果換成蜀漢北伐有劉備諸葛亮在必然上下一心北伐,沒有東晉的勾心鬥角。在兵力上也能數倍於東晉北伐兵力。

    第三:還有的人認為東和孫權不現實,請問從古到今有多少聯盟能從一而終?遠的三晉聯盟,近的關東聯軍。諸葛亮所說的東和孫權,只不過是根據當時的局勢利益。像孫權要跟劉備聯合打曹操,孫權天天對別人講曹賊不死天下不得安。甚至孫權寫信給曹操: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公元216年冬曹操率軍攻打東吳,公元217年孫權上書請降。曹操立馬派使送禮物給孫權,並要雙方結為親家。公元219要聯合曹操打關羽時,孫權乾脆稱天命在曹操這邊。難道曹操不知道孫權反覆?只不過是因為利益而已。 當時曹強孫劉弱聯合是最好的辦法。但那是暫時的,也不迫不得已的。諸葛亮豈能不明白?公元210年劉備去見孫權求督荊州,就是要東吳打下來的那半個南郡。事後劉備問龐統:當時周瑜是不是想把他(劉備)強留在東吳?龐統回:是的。劉備講:當時孔明也勸我別去江東,我覺得江東的敵人在北,想拉我為援。所以才去江東的,看來那次真是兇險萬分。可見劉備諸葛亮都是把東和孫權當作一種策略,只是利益的驅使。魯肅當時也向孫權建議: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

    公元200左右魯肅給孫權的建議是攻下荊州,然後稱帝以圖天下。但公元208年劉表死了。魯肅建議改為如果劉備跟劉琮同心我們就聯合他們,如果不同心我們再做打算。於是魯肅去了荊州,才走到夏口就聽說曹操伐荊。走到南郡就聽到劉琮投降,劉備南逃。魯肅馬上去找劉備勸說跟江東聯合抗曹。赤壁之戰打敗曹操後,魯肅建議: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在魯肅原本的計劃中是要佔據荊州的,因時局改變而改變了。可見在當時不光諸葛亮認為對付曹操要聯合,魯肅也想要聯合。

    第四:有人講關羽是因隆中對死的,早點丟了荊州。將來在益州北伐更好,我認為這是不現實。關羽的死跟隆中對沒有半毛錢關係。隆中對講天下有變兩路進軍。公元219年七月天下無變又未兩路進軍。公元219年八月水淹七軍,九十月圍攻襄樊。十月東吳密謀偷襲荊州,關羽也在這時再抽荊州軍隊北上前線。閆十月東吳偷襲荊州。關羽已得到訊息,但未回救。十一月荊州大部分城池已丟,關羽這時才回救。荊州將士家屬都在城中,於是荊州將士都拋棄關羽投降東吳。孫權還從江東率軍到江陵,準備跟回師的關羽大戰一場。沒想到都沒打,大部分都棄關羽投降了。十二月關羽死了,關羽一誤再誤怎麼能怪在隆中對身上呢。

    沒有隆中對也許沒有後來蜀漢,怎麼全怪在身上隆中對。隆中對是諸葛亮根據當時情況和未來走向預測的戰略規劃。就好比一統帥制定了總作戰計劃,但是戰場情況是瞬息萬變。隆中對雖然在很多人眼不是很完美,但世上本就沒有完美的計劃。隆中對是當時最適合蜀漢的戰略規劃。隆中對是諸葛亮根據當時情況而為劉備做的戰略規劃,當實際情況發生變化規劃也會相應調整。如公元200年後魯肅給孫權做的規劃是:1鼎足江東,就是在江東發展經濟軍事2剿除黃祖,進伐劉表。佔據長江中下游。這是跨有荊楊。3稱帝然後北伐圖天下。孫權從公元203年就開始攻打黃祖,雖然偶有勝戰但未開啟進攻荊州的口子。能說東吳是因為魯肅的戰略規劃而亡嗎?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在登壇時回過頭來對眾人講:過去魯肅常對我說到這件事,可以說他真是明白天下大勢啊。

  • 5 # 秦皇漢武

    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時,劉備還只是劉表手下一個鎮守北大門的寄居客,又何談《隆中對》註定了蜀國的滅亡呢?

    事實上,劉備早期奉行的戰略的確在執行諸葛亮《隆中對》中提出的三步走:即先佔荊州,後佔益州,最後趁天下有變,兩路出師北伐,統一天下。諸葛亮尚在隆中時,就能以超凡的政治眼光,看到未來三分天下的格局,足見其遠見卓識的能力。

    但是,《隆中對》也存在兩個難以調和的問題:

    一是荊州問題。劉備寄居劉表帳下時,並非安分守已,安心替劉表鎮守北大門,而是廣泛招攬人才,與荊州本地豪族交往甚密,這種舉動已經超出了一個寄居將領該有的行為,讓劉表非常不滿,因而對劉備“陰御之”。所以,劉備想要得到荊州全境,唯一的辦法就是介入劉表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的爭鬥當中,從中漁利。

    劉備的選擇是站在長子劉琦一邊,後來諸葛亮為劉琦出謀劃策,建議其到江夏避禍,就是直接的證明,這也是劉備唯一的選擇,因為劉琮的背後站的是荊州蔡氏集團(當年劉表空降任荊州牧時,也靠的是蔡氏集團的扶持才能上位),根本不需要劉備的支援。但是,劉琦的實力弱小,劉備充其量也只能借其得到江夏一郡而已,其他郡都在蔡氏控制當中,劉備唯一的機會就是慢慢蠶食對方,但是北方的曹操會給他時間嗎?顯然不會。所以,這是《隆中對》中第一個難題:時間不足。

    二是盟友問題。荊州地處四戰之地,其中最直接的威脅就是北方的曹操和東邊的東吳,《隆中對》的策略是結盟東吳,但結盟東吳與佔據荊州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點,荊州地處長江上游,自古以來進攻江東的主要路線就是從這裡順流直下,可以說,荊州這塊地方卡著東吳的咽喉,早在劉表在世時,江東孫氏就對這裡虎視眈眈,他們不絕不會坐視荊州出現一個比劉表更有雄心的主政者的。

    當然,劉備的運氣還算不錯,因為有著共同的敵人,所以東吳與其結盟,並以少勝多,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這場勝利既為劉備爭取到了時間,也為劉備贏得了東吳的短暫信任,也就在這個時候,劉備先後佔據荊益二州。

    但是這個時間非常短,也就在劉備剛剛佔據益州不久,孫權就發兵攻打荊州南部,劉備也從成都帶著五萬大軍緊急趕來增援。所以,其實從湘水劃界開始,孫劉聯盟其實已經破裂了,之所以沒有拼到你死我活,就是因為北方的曹操又南下了。

    湘水劃界同時也宣告著《隆中對》戰略的終結,其一是盟友沒了,其二是荊州沒有全部佔據,東邊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劃給了孫權,北邊襄陽、樊城被曹操佔據,劉備擁有的只不過是荊州一部分而已,實力已經摺損。

    所以,蜀漢內部從這個時候開始,就已經放棄了《隆中對》戰略,法正甚至建議全部放棄荊州,專心經營益州,以避免陷入雙線作戰。但在荊州全境丟失後,劉備又寄希望於豪賭一把,希望透過戰爭奪到荊州全境,結果夷陵之戰慘敗,三足鼎立之勢正式確立。

    諸葛亮的北伐行動已經證明,當時的《隆中對》已經被徹底放棄了,因為《隆中對》已經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讓劉備從一個寄居客變成了據有三分天下的蜀漢皇帝。所以,蜀漢的滅亡也就算不到《隆中對》頭上了。

  • 6 # 吖shi了㖏

    因為這些人流弊啊,中華出現如此多的英才,真是好兆頭啊,將來美國感慨,絕對,渣都不剩。只要這些人稍微展示一下神通,美國佬絕對跪地投降,磕頭如搗蒜一般,乞求他們饒命。這麼牛掰的人教科書都已經裝不下他們了,必須的給他們單獨出傳記,並且中小學生必背,讓後世不能忘記他們

  • 7 # 頂山牛天澗中

    隆中對的規劃是,據荊州,佔益州後,待天下有變時,益州兵北上進擊雍涼(今秦川);荊州兵北進中原,二者互為呼應,奪取中原,恢復漢室。但未待魏國有變,自己的荊州先被東吳佔領了,劉關張也先後離世。這讓諸葛先生有一種危機感,也明白,北統中原恐難實現。與其坐而待斃,不如憤力一搏。於是,北伐開始了。北伐行動,有飛蛾擊火之嫌。但也算是諸葛先生為蜀漢盡力了,此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有道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在諸葛先生數次北伐時,恐怕感悟最深,其累死五丈原將是必然的,只有這樣他才覺得對得起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我覺得,諸葛先生也是個悲劇英雄!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