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玄門天機
-
2 # 麥穗日記
梭羅作為美國著名作家,其思想深受愛默生的影響,他倡導親近自然,迴歸生活,迴歸本真。他28歲的時候選擇在距離自己家鄉兩英里的瓦爾登湖隱居兩年,在這個湖邊自己搭建房子、自己辛勤耕耘滿心收穫,真正體驗了一把自然的生活。
而《瓦爾登湖》就是梭羅在隱居期間對自己生活的記錄,兩年來四季輪迴,讓梭羅忍住了寂寞,剋制了慾望,挑戰了自我。以至於,梭羅歷時9年,創作這部長篇散文,並感嘆“生活中湖邊,就是幸福。”
一、忍受了寂寞
梭羅秉承和平的理念,反對戰爭,並倡導人人平等,廢除奴隸制,所以他一直很同情農民的艱辛。
而在《瓦爾登湖》中,梭羅迴歸生活,體會做農民的生活。他向鄰里學習播種、灑水、除草、收穫等一系列農活,在這個過程中,梭羅都親力親為,甚至開始學會農民的交換,即把自己種植的農作物收穫之後以物易物,或者把物換成金錢,再買其他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作者體驗到了勞動所帶來的人生喜悅和自尊。正如文中寫到:“這就是唯一的生活方式,既然從一箇中心可以畫出好多好多半徑來,生活方式一樣也有好多好多的,一切變革都是奇蹟,值得思考。”
梭羅隻身一人在湖邊生活,忍受了白天與土地陪伴的寂寞,忍受了夜晚一個人聽風吹的寂寞。
而梭羅筆下的幸福,正是這種清淨的內心。
二、剋制了慾望
梭羅說:“絕大多數的奢侈品,以及許多所謂使生活舒適的物品,不僅不是必不可缺的,而且還極大有礙於人類的進步。”
正如我們常常為自己置備衣服一樣,很多時候我們往往不是因為衣服破了才會換新的,而是因為衣服出了新的款式,新的潮流,才會花費大量的金錢購買喜歡的衣服,往往是過於注重別人的看法,外在的風貌,而忽視了衣服的實用性。梭羅相信即使是那些穿補丁衣服的人,在他心中也不低人一等,反而是那些總想著自己衣著的人,是否擁有健全的良心,是社會所關注的問題。
無論在任何時候,人們選擇一種生活,體驗一種生活,都是由心而生。
三、挑戰了自我
梭羅在瓦爾登湖與禽獸為鄰,與閱讀為伴兒,他認為“多餘的財富只能購買多餘的東西,而靈魂的必需品,是用錢也買不到的。”正如梭羅批判上流社會交往的虛偽一般,他渴望生活給他的是真理,而不是愛情、金錢、名聲。他寧願坐在湖邊靜靜地思考,忍受飢腸轆轆,也不願意坐在一張擺滿珍饈美酒的餐桌前,受到阿諛奉承的招待。
在19世紀的美國,資本主義工業迅猛發展,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在人們的腦海裡氾濫,每個人都在為過上更好的物質生活而努力著,卻難以再靜下來聽蟲鳴鳥叫,更難以坐下來安安靜靜的讀一本書,追求精神生活。
而梭羅在瓦爾登湖邊看透了一些瑣事,不斷地開始自己的新生活,這種新生活不是去一個新的地方,而是在一個新的地方想通一些事情之後,再回歸到原本的生活,改改自己的心情,在看看這些舊的生活,就會擁有不一樣的心境。
在《結束語》中,作者向所有人宣讀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榮譽,給我真理吧!”在梭羅看來,只有真理能夠支撐自己在未來的生活中堅持,堅持極簡的生活方式,慢慢就會走向幸福!
-
3 # 加西亞mm
首先要了解《瓦爾登湖》的創作背景。
19世紀初期,美國正由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轉型,經濟的迅猛發展深刻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對金錢和物質的慾望吞食著社會的良心。為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不惜以破壞自然資源為代價。機器聲代替了鳥鳴聲,水泥建築代替了綠色森林,水土流失,田園荒廢……自然生態的破壞與汙染日益嚴重,也危及了人類的生存環境。
此時,作家梭羅正生活在美麗的瓦爾登湖邊,湖水清澈如鏡,魚兒遊動自由、各種小動物隨性出沒、樹木花草生機勃勃……大自然的美景,給予他身心的享受。他倡導迴歸自然的理念,在這裡得到了最好的闡釋。
梭羅認為人們單純追求物質生活和感官享受,這不是真生活,起碼不是健康的生活,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才是真正的生活,才是愉悅的所在。所以梭羅由衷地說:生活在湖邊,就是幸福。他是把瓦爾登湖做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一種象徵,主張追求原生態的生活方式,表達了人類接近自然,與自然融合的願望,他對人類破壞生態環境的反思和保護觀念,在當時是超前的。
“只要可以生存,他們會為了一杯朗姆酒就出賣他們所擁有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謝上帝,人們還無法飛翔,因而也無法像糟蹋大地一樣,糟蹋天空。”梭羅在書中無奈並慶幸地寫道。
-
4 # 手機使用者94817848758
人居因臨湖而淡雅,湖因倒影人居而靈動;生活中最親人的景緻莫過於一泓湖光,臨湖而居便是許多追求詩意棲居之人豔羨的生活意境和居住理想。
-
5 # 江南垂柳溪邊客
首先,我想到的是19世紀的美洲大陸,那時候的美洲大陸是神聖的美麗,一顆繁茂的大樹,清澈深邃的湖面,讓人自由寧靜。其實,這句話說得是一種人生的感受。《瓦爾登湖》是一本超凡入聖的好書,嚴重的汙染使人們喪失了田園的寧靜,所以梭羅的著作便被整個世界閱讀和懷念了。《瓦爾登湖》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肺,動我衷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此書毫不晦澀,清澄見底,吟誦之下,不禁為神往了。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是難得的,《瓦爾登湖》這樣的經典更是不會例外,當我在舒緩而純淨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說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那麼《瓦爾登湖》賜予我們的是一片遼闊的草原,我們既可以讓自然和人的心靈探索Mustang般狂野地奔騰,又能讓個人體會到自力更生過簡單生活的那些經驗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閃動著露珠的光芒。當然,一個經歷足夠豐富的讀者,還會從這本寧靜的經典中品讀出對現代生活的揶揄和諷刺。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為她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為清晨颳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閱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裡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於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裡,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聖的黎明!
-
6 # 譚詩詩689
謝謝悟空:美國有名的作家梭羅,倡導親近自然,迴歸生活 ,他28歲選擇離開自己的家鄉,隱居在瓦爾登湖。在湖邊自己搭建房子,辛勤耕耘,向鄰居學習播種,灑水,除草,收割等一系列農活。隻身一人在湖邊,忍受著與土地陪伴的寂寞,忍受著夜晚孤單聽風識雨的日子。這就是梭羅在巜瓦爾登湖》的生活。四季輪迴讓梭羅剋制慾望,挑戰自我,歷時9年,創作這部長篇散文,"生活中湖邊,就是幸福 "。
-
7 # 新聲飛揚
我並不比瓦爾登湖更寂寞
“我並不比湖中高聲大笑的潛水鳥更孤獨,我並不比瓦爾登湖更寂寞。我倒要問問這孤獨的湖有誰作伴?然而在它的蔚藍的水波上,卻有著不是藍色的魔鬼,而是藍色的天使呢。”心靈可以在俗世物外歌唱與穿行,心靈可以在大自然中流連與棲居,這正是梭羅的幸福所在——
在瓦爾登湖畔,從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梭羅這樣生活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並寫下了這本《瓦爾登湖》。這部長篇散文,是梭羅在隱居期間對自己生活的記錄,瓦爾登湖不僅為梭羅提供了一個棲身之所,也為他提供了一種獨特的精神氛圍,梭羅感嘆“生活在湖邊,就是幸福。”
曾在秋日的一個下午,在圖書館的一個大大的落地窗邊,翻讀著《凡爾登湖》,和文中的梭羅共度了一段美麗的時光,那時,Sunny的溫馨與清新的愜意瀰漫了整個屋子,似乎還有揮之不去的惆悵繚繞在髮際:“這午後的Sunny,或是清晨的彩霞吧,絢麗多姿,光彩怡人,就是這天使,帶我們與梭羅共同開啟心靈安居的人生。”
淘淵明詩云:“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一個人只要充滿自信地朝著他夢想指引的方向前進,努力去過他心中想象的那種生活,那他就會獲得在平時意想不到的成功。"
無論是湖,是山,只要心中有湖,有山,便是幸福。
2019.10.29
-
8 # 老喵玩遊戲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的長篇記事散文,語言生動唯美,字字珠璣,通篇描寫和讚頌的是大自然的美,他的“小木屋”建造在幽深的森林裡,靠近《瓦爾登湖》湖畔,天空藍得發青,湖水清澈,樹木茂盛蔥籠,他置身於翡翠的海洋那“真正迷人之處”,“牛蛙唔叫,夜鶯的樂音乘著吹起漣漪的風從湖上傳來。搖曳的赤楊和松柏,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幾乎不能呼吸了,然而‘鏡湖’晚風吹起來的微波是談不上什麼風暴的……”這裡是寧靜、恬淡的港灣,這裡“春天的來臨,很像混沌初開;宇宙創始,黃金時代呈現”,人們來到這裡,就有“返璞歸真”之感。我很喜歡《瓦爾登湖》,每每讀罷釋懷,真真切切想起習近平主席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義所在。梭羅生活的年代是十九世紀上半葉美國工業大發展的時代,為了追逐高額利潤資本家瘋狂破壞生態環境,大量砍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梭羅滿懷憤激創作了這篇流傳至今的美文,其境界之高雅令人歎服!《瓦爾登湖》不僅描寫了自然環境的優美,對人生價值的探索也獨闢蹊徑,他認為人生價值既不是奉獻也不是攫取,而是自我感覺的結果,只要自己對認人生價值感覺值得,那任何過遇的慾望都是多餘的,因為人的慾望是無窮的,只要自己感覺舒適就是價值所在,言外之意是人如果融入自然,那自然法則就是最美滿的價值!
-
9 # 貓肥家必潤
梭羅的瓦爾登火了一陣了。
隨著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華人也體驗到了19世紀美國物質豐富以後人們的心態變化。瓦爾登湖是超驗主義的經典著作,記載了梭羅在瓦爾登湖的隱逸生活。很多人把它解讀成對現實的逃逸。
現實中,梭羅是一個很特別的人。 在那個年代,他是一個極端的新教徒,愛孤獨,獨自居住,不要愛情,不結婚。不去教堂,不參與社會活動,不掙錢,也不怎麼花錢,更不納稅。不抽菸,不喝酒,不吃肉。可以想象,只有面對湖得時候,他才會心裡安寧地思考生活的意義。
叔本華說:幸福,就是痛苦沒有了。以這個思路來講,就是隻有在湖邊的時候,他往日的苦悶才沒有了。不過,他在湖邊也只生活了兩年而已。這期間他也不是完全獨自一人,他有女僕,有訪客。他也曾經反對其他人模仿他到湖邊居住。他曾經說,只要心誠,幸福在哪裡都可以做到。
他除了說過,“在湖邊才是幸福的”,也同時說過“沒有哪一個地方有幸福,除非你為自己帶來幸福。” 以及 “任何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工匠。” 也就是說,體驗幸福的主體 — 人,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那些讀完瓦爾登湖就跑去湖邊的朋友們,需要再重新理解這本書的告訴我們的生活智慧。
只要我們心中嚮往安寧,放下物質的慾望,我們就能活得更有意義,更有目的,更加幸福。
最後引用一段他書中的話:
一切健康、成就,讓我高興
儘管他們遙不可及
一切疾病、失敗,令我悲傷
儘管他們如何同情我
或我如何同情他們
所以如果我們要真的
用印第安式的、植物的、磁力的、或自然的方式
來恢復人類
首先讓我們簡單而安寧
如同大自然一樣
逐去我們眉頭上垂掛的烏雲
在我們的精髓中注入一點小小的生命
努力做個值得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
-
10 # 梅橫枝
梭羅這人有腦子,看見湖泊就高興。呵呵,讀一讀海子的詩就明白了。
梭羅這人有腦子(作者,海子)1、梭羅這人有腦子像魚有水、鳥有翅雲彩有天空2、好在這人不是女性否則會有一對潔白的冬熊搖搖晃晃上路靠近他乳房湊上嘴唇3、梭羅這人有腦子梭羅手頭沒有別的抓住了一根棒木那木棍揍了我狠狠揍了我像春天揍了我4、梭羅這人有腦子看見湖泊就高興5、梭羅這人有腦子用鳥巢做郵筒兩封信同時飛到還生下許多小信羽毛翩躚6、梭羅這人有腦子不言不語讓東窗天亮西窗天黑其實他哪有窗子梭羅這人有腦子不言不語做男人又做女人其實生下的兒子還是他自己7、燈火的屋中梭羅的盔——一卷荷馬這人有腦子以雪代馬渡我過水8、梭羅這人有腦子月亮照著他的鼻子9、那個抒情的鼻子靠近他的腦子靠近他深如樹林的眼睛靠近他飲水的唇(願飲得更深)構成腦袋或者叫頭10、白天和黑夜像一白一黑兩隻寂靜的貓睡在你肩頭你倒在林間路途上讓床在木屋中生病梭羅這人有腦子讓野花結成果子11、梭羅這人有腦子像魚有水、鳥有翅雲彩有天空梭羅這人就是我的雲彩,四方鄰國的雲彩,安靜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12、太陽,我種的豆子,湊上嘴唇我放水過河梭羅這人有腦子梭羅的盔——一卷荷馬
.
-
11 # 手機使用者98621533953
人居因臨湖而淡雅,湖因倒影人居而靈動;生活中最親人的景緻莫過於一泓湖光,臨湖而居便是許多追求詩意棲居之人豔羨的生活意境和居住理想。
-
12 # 千曲曉笙
據我個人所見過的所謂的湖,大部分都是山光秀麗,水色迷人的。
比如人人皆知的西湖,即使現在商業化氣息很重,但是依然不妨礙它成為一個好景點,一個宜居地。
再比如前幾天去的肇慶七星巖星湖,湖邊鶴鳥齊鳴,知了作伴。雖然天氣很熱,但是滿眼都是綠色,湖水是綠的,青草綠樹。旁邊就是購物中心,但是反襯的星湖更加靜謐。涼風習習,住在附近的人,傍晚都在繞湖跑步,在這樣的地方生活,豈不美哉。
說回《瓦爾登湖》,瓦爾登湖在梭羅故鄉,一個美得令人窒息的地方。他在這裡度過了一段非常愉悅的獨處時光,在鄉野林間,在水波盪漾的湖邊,任思想流淌。的確是一件很愜意的事啊。
當初《瓦爾登湖》出版的時候,並沒有這麼轟動,是隨著工業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悄然被改變,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讓人窒息,急需尋找一寸安靜之所,安放狂躁的身心。後來,瓦爾登湖的美漸漸地就進入了大家的視野。
自然是很令人嚮往的,接地氣的東西不俗,反而是最純真最真實的。鋼筋混凝土已經把這些東西給破壞埋葬了,而只有親近自然,才是尋到一片詩意棲居之所吧。
以上,感謝閱讀。
2019/06/30 當歸
-
13 # 使用者溪水旁
因為他讀聖經吧。大衛詩篇23首: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耶和華是我收者,我必不至缺乏,
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耶和華是我牧者,施使我靈魂甦醒,
為自己的名引我走義路,祂的杖和竿都安慰我。
雖然我行過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祂與我同在,
在我敵人的面前擺設了筵席,用油膏我福杯滿溢。
必有恩惠與慈愛,一生一世隨著我,
我且要住在耶和華殿中一直到永遠。
-
14 # 桃源天馬行空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裡的所見、所聞和所思。該書崇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內容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
19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正處於由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轉型的初始階段。伴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工業化的腳步,美國經濟迅猛發展,社會不斷進步,蓬勃發展的工業和商業造成了社會大眾當時普遍流行的拜金主義思想和享樂主義思想佔絕對主導地位。同時,也刺激著人們對財富和金錢的無限制追逐,人們都在為了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過上更好的物質生活而整日忙碌著。聚斂財富成為了人們生活的唯一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可以不顧一切。人們瘋狂、貪婪、過度的拉取、霸佔有限的自然資源,開墾荒地的同時,大面積的森林也隨之消失,大機器的轟鳴聲隨處可聞,而鳥兒的歌聲卻很難尋覓。人們無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後也遭到了大自然的嚴厲懲罰。導致森林覆蓋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生物的多樣性不斷減少等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使得整個自然生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與汙染,而且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也變得岌岌可危。
從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梭羅獨自生活在瓦爾登湖邊,差不多正好兩年零兩個月。瓦爾登湖不僅為梭羅提供了一個棲身之所,也為他提供了一種獨特的精神氛圍,之後他推出了自己的作品《瓦爾登湖》。
回覆列表
導語:《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 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裡的所見、所聞和所思。該書崇 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內容豐厚,意義深遠,語 言生動。
梭羅《瓦爾登湖》讀後感 沒有地方比這湖更接近天堂和 上帝了,我想。天堂本來是以神話開頭的,這一畔湖水卻讓 它一下子貼近了大地,貼近了蒼生。梭羅說,他深信,沒有 人會強行去穿尺寸不適的衣衫的,只有尺寸恰如其分才應是 最好的需求。那麼,我說,瓦爾登湖就是美的衣衫,夢的衣 衫。 梭羅稱瓦爾登湖為“神的一滴” ,他坐在Sunny融融的湖 前,坐在這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他在想什 麼呢想的是“多多授人以勇氣而非絕望”想的是“在一個夏 季,來播種真誠,真理,樸實,信心”想的是, “瓦爾登湖 最深隱的泉眼在他的哲思之上” 於是瓦爾登湖流出的水成為字裡行間不時閃現的靈光, 描摹著美麗自然,指導著簡單生活,討伐著金錢社會。忍耐 了一個世紀的乞力馬紮羅的雪,是從海明威的筆下開始融化 的,而世人的混沌卑微的思想確是消融在梭羅的筆跡裡。
《吠 陀經》裡說道,一切知,俱於黎明中醒。 那麼瓦爾登湖晶瑩的湖水裡反映的必將是那黎明金色的霞光,緩緩照上我蒼白卻又渴望光亮的臉龐。 餘秋雨教授曾在象牙塔裡捫心自問,如果每宗學問的弘 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麼世間學問的真正目的又是 為了什麼呢如果精神與體魄總是矛盾,學識與遊戲總是對立, 深邃與青春總是無緣,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 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瓦爾登湖碧波不興,就將內心濁氣滌盡: 那個有悟性的智者不垂不釣,就在俯仰之間,將最澄明、最 流盼的真理的眼神擁有了滿心滿懷。試問世間又有誰能不在 心裡俯下身子,向那沒有什麼可容納的下的湖深深膜拜呢至 少我已為它的靈智所傾倒,多少讚歎,欲說還休。 徐志摩曾說“入世深似一天,離自然就遠似一天。 ”於 是他“帶一卷書,走十里路,選一塊清淨地,倦了時,和身 在草綿綿處尋夢去” 。
可梭羅卻在閒暇之餘,不忘著將林間 吹入常醒的清風帶回世間,他將與山水的心契與領會,與讀 他故事的人以心換心。他用心在講一個故事,作為永久精神 棲息的場所,在他的故事裡,我們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停留與 守侯。在他的故事面前——如在澄明的瓦爾登湖面前,我們 坦蕩如赤子。用裸體的靈魂接受著最徹底的洗禮,我想我的 臉色一定帶著特殊的紅潤,我的嘴角一定掛著神秘的笑容, 是的,我感動著,卻不是受惑於寺廟殘餘的靈光,而是感動 於它纖塵不染的低訴,感動於它虔誠中神聖的美麗。巴烏斯 托夫斯基回憶自己談到的優美的詩篇,總恨不得將書頁對著Sunny照一照,想察覺裡面究竟藏著怎樣的秘密,而我也不止 一次地想從這故事裡挖掘出那常讀常新的理由,以至我常常 懷疑它真實的存在——這種精神是無法比擬的。
一干人在伐著罪惡的枝椏,只有一個人在猛砍著罪惡之 根。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有表情的景色,它能讓望著 它的人,量出自己天性的深淺。那就且容我在這罪惡枝椏的 留白間體會人間有味, 容我在這湖波光裡, 一如玲瓏的水珠, 對自然抱有一顆敏感之心。 “我生活在瓦爾登湖,再沒有比 這裡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他的石岸,是他掠過湖心的一 陣清風:在我的手心裡,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 深隱的泉眼,高懸在我的哲思之上。 ” 梭羅《瓦爾登湖》讀後感 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隔閡了 文明與原始的距離,橫亙了喧囂與平靜的對話。
亨利 . 梭羅 以沉思者的身份,獨自隱居在他雙手搭建的木屋裡,在康橋 德城的瓦爾登湖上,過著與世隔絕的清貧生活。建房、開阡 陌、種豆,“一蓑煙雨任平生” 。 他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 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 ”瓦爾登湖很美,梭羅樂此不疲 重複著單一的事情,釣魚、烘焙蛋糕、接受訪客 ; 一天虔誠 勞動休憩、閱讀。瓦爾登湖很美,晨昏下變幻的樹林,四季 迥異的湖面,沼澤上低飛的鷹隼。
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經過的伊甸園, 即使經歷凜冽、 炎熱, 仍不變春天漫溯的蹁躚。 “若至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 沙鷗翔集, 錦鱗游泳 ; 岸芷汀蘭,郁郁青青。 ”在纖塵不染的美中,我們 開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鉛色冰冷的物質世界。“文明人走過的足跡, 只留下一片荒涼。 ”原始與文明, 隔了時間,隔了人本質的遷途。在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人 們敬畏它, 愛護它 ; 但在這個日日笙歌的年代,人類挑釁它、 剝削它 ! 這是一張在私慾中暴露的人類猙獰的面孔 ! “你侮辱 著大地,居然還敢議論天堂。 ”梭羅憤懣地說, 但儘管如此, 瓦爾登湖仍在生長著,如同大自然寬恕了我們無節制的打擊, 以強者的姿態,漠視了我們可笑的癲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種本返璞歸真後的自由。
李太白懂這個道理,仕途失意流連祖國山河, 一壺酒飲盡蜀道廬山白帝城 ; 陶潛懂這個道理,傲骨不為三鬥米折腰,隱居“中無雜樹, 芳草鮮美”的桃花源 ; 周莊懂這個道理,論魚夢蝶逍遙遊, 不爭世俗與天共生與物為一。 孟子曰:“數罟不入洿池 , 魚鱉不可勝食。 ”家中的長者 說“靠山吃山,吃山養山。 ”自然的饋贈,是古人珍惜的, 乃我們踐踏的,我們視如草芥的,將來人們視如珍寶。 大自然是貧匱而風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過顛沛流離的 歲月,被戰火、 硝煙泯滅了模樣, 卻依舊笑傲人間。 而我們, 要做仁者,仁慈寬厚對待環境,才能永存。
梭羅《瓦爾登湖》讀後感 梭羅的《瓦爾登湖》 ,以春、夏、秋、冬四季為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濟實驗 的始末,留給讀者無盡的想像和羨慕。 張愛玲曾經在介紹梭羅的生平與作品時說,梭羅所以在 瓦爾登湖進行經濟實驗,是要證明一項理論:人可以活地更 簡單,更從容,不必為著追求物質文明的發達,而喪失了人 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 湖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眾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獸為鄰” , 在“豆田”耕種,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 最後作者又以“春”結尾,為我們開啟了嶄新生活的篇章。
梭羅的目的達到了,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到: “我 梭羅的散文清新淡雅,像春天吹過的清風,拂綠了我們 乾渴的心田。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遭地區,但 他細膩精緻的筆調,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他談 “瓦爾登湖周圍的鳥” ,談“更高的規律”——他認為,從 一個特殊的意義上說,他們 ( 漁夫、獵人還有其他人 ) 是自然 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農事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 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
在《瓦爾登湖》中,許多 段落值得一品再品, 讓人陶醉。 他在描寫 “湖” 時這樣寫到: “湖是一道風景中最美麗、最富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 中。湖邊長在水中的樹木猶如纖細的睫毛,是湖岸的飾邊。 而四周鬱鬱蔥蔥的群山和懸崖是他垂懸的眉毛。 ”
如此富有詩意和浪漫的描述,令我們讀者也情不自禁地喜愛上了瓦爾 在整部《瓦爾登湖》 中,自然——一直是他寫作的背景, 以大地為席,以蒼穹為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夫一樣 耕種、收穫,他很高興, 他說: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表明, 農事是一門神聖的藝術。把滋養和撫育我們的農事當做一門 藝術來雕琢,對梭羅來說,這豈不是正中其下懷嗎 ?在從事 農耕的過程中,梭羅仍不忘“閱讀” 。即使在 19 世紀梭羅也 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聖經》的智慧就足夠了,餘生便在 簡易讀物裡荒廢天賦、單調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湧翻滾 下,現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的豐裕,精 神的赤貧。
我們的胃囊一再填充,而精神的領地卻時時荒蕪 著。讀讀梭羅吧。他會把你帶入一個我們所拋棄而對我們來 說又異常重要的自然的境界。學學梭羅吧:崇尚簡單,發掘 人性。聽聽梭羅的忠告:多餘的財富只能買到多餘的東西。
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於 徐遲說:“這是一本寂寞的書,恬靜的書,智慧的書。 ” 讓我們暫且避開鬧市、遠離塵囂,追隨著梭羅的足跡,去品 位寂寞,感受恬靜,聆聽大師的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