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91晨曦
-
2 # 詩意暢讀與行跡遠方
何為陳橋兵變?
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範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禦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
從史書中我們得出的時代背景是:一、政局不穩;二、外遇強敵。
公元959年,周世宗駕崩,周恭帝繼位時,趙匡胤任殿前都點檢,即後周禁軍統帥。
公元960年忽傳外敵入侵,宰相範質擬定趙匡胤統兵抗擊。其以兵少將寡為由推辭,無奈範質委以趙匡胤最高軍權,調動全國兵馬。
綜上所述,趙匡胤乃一介武夫,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實屬無奈被迫當了皇帝?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撥開歷史密雲,帶你重回戰亂紛繁的五代,看一看趙宋王朝的誕生。
第一、內部實力。
提起宋朝立國,不得不服“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雖然趙匡胤執掌禁軍軍權,但這不足以成為他造反的條件。經過趙普到處活動,趙匡胤的親信充任禁軍要職,此時的他具備了造反的軍事實力,輕鬆掌控了京師的防衛權。
第二、外部環境。借外敵入侵,精兵北上待命,以備趙氏力量之外最強大的河北番鎮的軍事力量。
第三、輿論壓力。趙匡胤團隊無疑是製造輿論的高手。從周世宗撤換殿前都點檢委任趙匡胤,再到大軍出征,“當立點檢為天子”謠言四起。每次都得心應手。
第四、演戲。到陳橋驛演一出雙簧。戲份不多,恰到好處。
雖然背後陰謀令人不恥,但手段不失高明有效,哼著小曲一袋煙的功夫江山易改。
-
3 # 書史煙雲
朝廷當中大多數都是趙匡胤的人。世宗柴榮死後,年僅七歲的柴訓即位,是為周恭帝,當時執掌國政的是丞相範質,但範質只是文官,並不具備軍事才能,所以只能任趙匡胤為點檢,掌管朝廷的軍事。
趙匡胤做了點檢之後,立馬培植自己的勢力,朝中的武官大多數都是趙匡胤的人。當趙匡胤編織北漢與遼國聯合攻打後周的謊言後,範質立馬令趙匡胤出兵抵禦。
所以,即使有人猜測趙匡胤可能會謀反,但他們也無能為力,因為朝中武官都是趙匡胤的人。與其採取行動,不如明哲保身,靜觀其變。
事實證明,這些人的選擇非常正確,當陳橋兵變發生後,唯一一個抵抗者韓通被趙匡胤的擁護者王彥升給殺了,而且滿門被誅,結局極其慘烈。
回覆列表
趙匡胤作為一個出身行伍的政治家、軍事家,而在陳橋兵變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所以兵不血刃取得皇位是必然的。
首先呢,後周柴榮駕崩後,由其年幼的兒子繼位,而此時的後周政權還處於亂世之中,並非太平盛世。皇帝年幼,當然就會出現權臣。而此時的趙匡胤正好任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可以說是掌握著後周的軍事權利,正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再者,趙匡胤南征北戰,一直身處軍方,所以在軍方有一隻忠於自己的堅實力量,軍方的將軍大多是自己提拔起來的親信,此時趙匡胤可以說是軍方的最高實權人物。亂世之中,政事大多圍繞軍事開展,相權和行政權利相對薄弱,無法抗衡軍事權利。再者,主少年幼,無法真正的擔負起治理國家的重任,此時國家的實際權利必然掌握在權臣手裡。
陳橋兵變前夕,即使是朝中忠於後周柴氏的察覺趙匡胤有謀逆之心,奈何也是勢弱人微,無法與此抗衡。更何況年弱的幼主就根本無法撐起整個局面。因此在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聽聞契丹和北漢和兵南下,宰相範質不辨真假,就匆忙派趙匡胤出師抵抗。在陳橋,由心腹趙普和弟弟趙匡義的鼎力支援謀劃,軍隊瞬間起誓效忠於趙匡胤。而京城的禁軍正好是趙匡胤的結拜兄弟,心腹將領,所以很順利的就到達宮中,後主無反抗的禪讓給了趙匡胤,而宰相範質隨即帶領群臣承認了趙匡胤的帝位,“宋”朝由此建立!
所以說,趙匡胤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天時”主少年幼,無法持國。“地利”身處朝堂,京城在控。“人和”朝堂心腹,軍方親信。這樣的大局掌控,也沒有與之抗衡的權臣存在,陳橋兵變成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