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690882975847

    客家山歌是客家民歌中影響最大也最為重要的一種,它用客家方言吟唱,上承《詩經》的傳統風格,繼受唐詩律絕及後世竹枝詞的重大影響,同時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優秀成分,自成體系,風格卓特。從題材內容看,包括了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兒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等。曲調豐富,主要有號子山歌和正板山歌、四句八節山歌、快板山歌、疊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旋律非常優美。各種歌詞的結構大體相同,每首4句,每句7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聲韻;善用比興手法,尤以雙關見長,語言生動通俗,押韻上口。 客家人在一次又一次的遷徙過程中,形成了“愛國愛鄉,崇文重教,誠懇弘毅,團結包容,勤勞儉樸,開拓創新和剛柔相濟”的文化心理和人文精神,這正是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奮發圖強優秀傳統的精華所在。客家人的這些人文精神,在客家山歌中有著充分的體現。 客家主體原是唐末五代兩宋時期自中原和江淮一帶移至閩、粵、贛交界的漢族平民和衣冠士族的後裔,擁有正統的中原士族血統。因此他們承傳了濃厚的中原文化意識,並且在心理上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優越感。這種士族意識堅韌地潛伏在移民中並承傳下來。而經歷了遷徙之痛和山區惡劣環境的磨練,更加鍛造出客家人的堅毅。為了生存,他們必須在困境中奮起;為了發展,他們必須提高自己的地位,以滿足潛意識中的優越感。於是,流播南方的這些漢族人群,十分地崇文重教。客家先民一方面以農耕生活為本,一方面透過發憤讀書入仕。所以客家人中普遍存在著愛國愛鄉、建功立業、謀求發展的意識。這種意識使得客家人不僅對那些永存史冊的英雄表現出無限的敬佩和愛戴,而且在自身的立身行事中,也表現出強烈的政治抱負和愛國熱情。如山歌中所唱:“月光光,圓叮噹;打日本,愛用槍;槍過難,用炸彈;炸彈貴,刀過利;刀過利,兩三節”;“一生如同紅蠟燭,有一分熱發分光;建功立業傳後世,生命雖短意義長”;“人生恰是一樹梅,十一二月透雪開;不是梅樹不怕凍,要為人間報春來”;“人生恰似一盞燈,時時添油日夜明,燈盞無油火自滅,人無志氣就消沉。”這類山歌不僅表現了客家人愛國愛鄉的熱情,而且用比喻的形式,以社會為己任,道出客家人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後人做人一定要樹立宏志,才能奮起成大事。為此,客家人常常教育後代:“人唔讀書無文化,雞毛上秤人看輕”;“秀才不怕長衫破,就怕肚裡沒點貨。” 客家先民在長期的遷徙和奔波中,鍛造形成了勤勞儉樸、敢於冒險、開拓創新的堅韌個性,以及務實樂觀的精神特質。這在客家山歌中也有充分的體現。如“藤斷自有篾來駁,船到灘頭水路開”,就表現了客家人的樂觀與理性。“勸你唔使苦在心,愁切一多會傷身;莫舁別人來見賤,縈起毛辮做贏人”等,勸人寬心消愁,道出他們在逆境中的從容心態和樂觀精神。而一首“人道風吹花落地,儂要風吹花上枝,親將黃蠟粘花去,到老終無花落時”,則把客家人樂觀、積極、堅韌、執著的精神心理表現無餘。 客家人的剛強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沒有這種精神氣質,就沒有遷徙的毅力,沒有披荊斬棘的勇氣,沒有五湖四海的開花散枝。這種為生存抗爭的剛毅精神,表現在其山歌之中,就是“又吹號筒又拿槍,咁多士兵不送喪。咁多官員做孝子,死到陰間心也涼。”視死如歸,慷慨激昂。而“口唱山歌腳唔停,歌聲飛入半天雲。心雄唔怕天作孽,豐收全靠火樣情”,表現的則是迎接命運的挑戰,要扼住命運的咽喉,連“天”都可置之不理的大無畏氣概。至於表現自強不息的山歌,也比比皆是:“臘梅唔怕霜雪打,霜雪越打花越開”、“有心唔怕漂江水,竹枝當槳葉當舟”。同時,包容、平和、圓通也是客家人的一大特點,表現在客家山歌中,就是表達的婉轉含蓄和語調的柔美和諧。如“做月要做十五月,做春要做四時春,做雨要做連綿雨,做人要做有情人”;“枯木還有逢春日,人無兩度轉少年”。在比興和雙關中,蘊涵著他們剛中見柔的豐富性情。 客家山歌之於客家人的族群心理和精神傳統,是一種深刻而優美的藝術體現。瞭解和體會客家人及其文化風貌,欣賞客家山歌是一種最為便捷和有效的手段。客家山歌相關的資訊可檢視參考資料連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付款給銀行開履約保函,如何做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