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巷008

    完壁歸趙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負荊請罪 戰國時候,有七個大國,它們是秦、齊、楚、燕、韓、趙、魏,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這七國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一次,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著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麼能幹。就封他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趙王這麼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拚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一張嘴,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衝衝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麼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裡。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伕把車子趕到小巷子裡,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麼讓著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著他,讓著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裡啦!這麼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呢?”大夥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一隻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 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一番話,非常感動,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著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裡。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一隻袖子,露著肩膀,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 2 # 使用者8125325138772

    《將相和》這篇課文是一篇歷史故事,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將”指廉頗,“相”指藺相如。這個故事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透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敘,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讚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

    每個小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

    第一個故事講藺相如完璧歸趙。

    故事的起因是:秦國自恃強大,假意用十五個城換趙國的無價之寶——和氏璧。

    故事的經過是:藺相如到秦國向秦王獻和氏璧,秦王對寶玉讚不絕口,但就是不提換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謊稱和氏璧有毛病,要指給秦王看,藉此騙回和氏璧,並用撞碎寶玉逼秦王答應交城。回到賓館,藺相如派人秘密將和氏璧送回趙國。

    故事的結果是完璧歸趙。

    第二個故事講秦王和趙王澠池之會。

    故事的起因是: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想在會見時侮辱趙王,侮辱趙國。

    故事的經過是:藺相如出謀,自己跟趙王前行,廉頗率軍做好抗秦準備。在會見中,秦王要趙王鼓瑟並讓人記錄下來,以此侮辱趙國和國君。藺相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迫使秦王為趙王擊缶,也讓人記錄下來。

    故事的結果是:趙王、趙國的尊嚴得到了維護。

    第三個故事講廉頗負荊請罪。

    故事的起因是:藺相如的職位升得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

    故事的經過是:藺相如為避免和廉頗發生矛盾,多次相讓,並跟手下談了相讓的原因是以國家利益為重。這話傳到廉頗耳朵裡,他非常慚愧,於是負荊請罪。

    故事的結果是:將相重歸於好,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這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

    這三個故事各自都是獨立完整的故事,有它們各自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但從全文來看,這三個故事又是緊密相連,層層深入的。因為藺相如完璧歸趙,在澠池會上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立了大功,理所當然受到趙王提升,職位比廉頗高,引起了廉頗的不服氣,造成將相不和。因此,我們可以把第一、二個故事看做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

    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秦王沒有得到和氏璧,很不甘心,就又設計藉機侮辱趙王和趙國,這樣就產生了第二個故事,澠池之會。

    第三個故事是第一、二兩個故事的必然,藺相如的步步高昇,引起廉頗不滿,有情緒就要發作,於是找碴兒,明白藺相如用心後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 3 # 小巷008

    完壁歸趙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負荊請罪 戰國時候,有七個大國,它們是秦、齊、楚、燕、韓、趙、魏,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這七國當中,又數秦國最強大。秦國常常欺侮趙國。有一次,趙王派一個大臣的手下人藺相如到秦國去交涉。藺相如見了秦王,憑著機智和勇敢,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麼能幹。就封他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趙王這麼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拚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一張嘴,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衝衝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麼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裡。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伕把車子趕到小巷子裡,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麼讓著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著他,讓著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裡啦!這麼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呢?”大夥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我們兩人好比是兩隻老虎,兩隻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一隻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 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一番話,非常感動,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著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裡。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一隻袖子,露著肩膀,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秦國因此更不敢欺侮趙國了。“負荊請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語,表示向別人道歉、承認錯誤的意思。

  • 4 # 使用者8125325138772

    《將相和》這篇課文是一篇歷史故事,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將”指廉頗,“相”指藺相如。這個故事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透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敘,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讚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

    每個小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

    第一個故事講藺相如完璧歸趙。

    故事的起因是:秦國自恃強大,假意用十五個城換趙國的無價之寶——和氏璧。

    故事的經過是:藺相如到秦國向秦王獻和氏璧,秦王對寶玉讚不絕口,但就是不提換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謊稱和氏璧有毛病,要指給秦王看,藉此騙回和氏璧,並用撞碎寶玉逼秦王答應交城。回到賓館,藺相如派人秘密將和氏璧送回趙國。

    故事的結果是完璧歸趙。

    第二個故事講秦王和趙王澠池之會。

    故事的起因是: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想在會見時侮辱趙王,侮辱趙國。

    故事的經過是:藺相如出謀,自己跟趙王前行,廉頗率軍做好抗秦準備。在會見中,秦王要趙王鼓瑟並讓人記錄下來,以此侮辱趙國和國君。藺相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迫使秦王為趙王擊缶,也讓人記錄下來。

    故事的結果是:趙王、趙國的尊嚴得到了維護。

    第三個故事講廉頗負荊請罪。

    故事的起因是:藺相如的職位升得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

    故事的經過是:藺相如為避免和廉頗發生矛盾,多次相讓,並跟手下談了相讓的原因是以國家利益為重。這話傳到廉頗耳朵裡,他非常慚愧,於是負荊請罪。

    故事的結果是:將相重歸於好,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這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絡。

    這三個故事各自都是獨立完整的故事,有它們各自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但從全文來看,這三個故事又是緊密相連,層層深入的。因為藺相如完璧歸趙,在澠池會上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立了大功,理所當然受到趙王提升,職位比廉頗高,引起了廉頗的不服氣,造成將相不和。因此,我們可以把第一、二個故事看做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

    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秦王沒有得到和氏璧,很不甘心,就又設計藉機侮辱趙王和趙國,這樣就產生了第二個故事,澠池之會。

    第三個故事是第一、二兩個故事的必然,藺相如的步步高昇,引起廉頗不滿,有情緒就要發作,於是找碴兒,明白藺相如用心後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斯拉新車四天降價17萬,車主要求補差價,經銷商應不應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