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新軍事變革,也叫軍事資訊化變革,它的實質是工業時代以來建立起來的現行的機械化軍事體系,向未來資訊化軍事體系的整體轉型,即機械化基礎上的資訊化。變革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四個“革新”、一個“轉變”。四個“革新”也就是:革新軍事技術,推進武器裝備的資訊化;革新體制編制,重新編組軍隊的結構;革新作戰方法,以發揮資訊化裝備的優勢;革新軍事思想,以新的理念謀劃作戰與軍隊建設。一個“轉變”,就是透過上述四個方面的革新,推動戰爭形態從機械化戰爭向資訊化戰爭的方向演變。 發展趨勢: 趨勢之一是戰爭越來越注重效果。工業時代以來的戰爭大都屬於“高耗型戰爭”,不僅耗費巨大,而且曠日持久。二次世界大戰,光是摧毀德國的軸承廠和飛機制造廠,就出動了上萬個飛行架次,炸了7個月。隨著資訊科技為軍隊作戰日益提供種種前所未有的新能力,應當力求以儘量少的兵力投入、物力耗費和儘量短的時間,透過各種資訊化的偵察探測手段,中遠端精確打擊,廣泛開展特種戰和心理戰去達成最大的戰略效果。這在伊拉克戰爭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整個“快速決定性作戰”計劃,就是按這種理念制定的。 趨勢之二是作戰方式向“網路中心戰”發展。所謂“網路中心戰”,就是資訊時代的聯合作戰。就是藉助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系統,把整個軍隊的偵察探測系統、指揮通訊系統和火力打擊系統,在很寬廣的領域連結成為一個統一的資訊網路,使各級、各軍兵種、各部隊、各部門以及各個作戰單元、各種武器平臺,包括單個計程車兵之間能夠作到快速的資訊互通,從而實現一體化的聯合作戰。典型的作戰表現就是“發現即被摧毀”。 趨向之三是:軍隊資訊化建設向網路化、智慧化和太空化的方向發展。 趨向之四:軍隊結構向規模輕便化、多能一體化和指揮扁平化的方向發展。規模輕便化,是為了增強部隊的戰略投送能力和機動作戰能力,“改師為旅”就是其中的典型表現。指揮扁平化,就是把以往層級多、縱深長的指揮系統,改造成適合資訊快速流通的扁平式“網”狀體制。 新軍事變革的影響: 一是新軍事變革極大地衝擊了傳統戰爭理念,改變了現代戰爭面貌,促使各國重新審視安全環境和戰略策略,依據客觀環境和主觀需求積極主動地進行戰略調整。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出於維護其霸權的需要,已進行過三次軍事戰略調整:1992年布什政府首先提出"地區防務"戰略;1995年,克林頓政府制定了"靈活選擇和參與"戰略;1997年,又提出"塑造、反應、準備"戰略。俄、英、法、德、日等國不甘落後,為謀求在國際舞臺上的有利地位,積極順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發展的潮流,紛紛進行戰略調整。一些發展中國家基於維護自身安全的考慮,在戰略上也作出了必要凋整。可以預見,隨著新軍事革命的深入發展各國還會進行新的戰略調整 並促進國際戰略格局進行新的整合。 二是新軍事變革有可能加劇戰略力量對比的失衡,使各國已經存在的差距不僅不容易縮小,反而有可能擴大。可能會誘發新一輪軍備競賽,甚至導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軍事系統特別是武器裝備的新的更大的"時代差",從而對世界和平、發展和安全構成新的威脅。 三是新軍事變革不僅使軍事手段的地位和作用明顯上升,而且會刺激新幹涉主義進一步抬頭,給世界和平與地區安全帶來新的威脅。新軍事變革為運用軍事手段達成政治目的,提供了低風險、高效能、多樣化的可能選擇。如一枚導彈攜帶228枚精確制導反坦克子彈,攻擊敵坦克群的能力與l000噸當量的核彈相當。現在,高新技術使戰爭的可控性顯著增強,也使軍事手段的運用空間進一步拓展。據統計,冷戰時期發生的區域性戰爭和武裝衝突年均為4次,而冷戰後年均卻達10次之多。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認為,擁有絕對軍事優勢是處理國際危機的前提。自l990年以來,美國對外出兵達60次,佔二戰後對外出兵總數的一半以上。 四是發展中國家戰略選擇的難度進一步增大。新軍事變革對發展中國家的國防建設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比如,可以吸收和運用世界軍事科技的成果,推動本國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可以借鑑發達國家軍事變革的經驗,使本國的軍事改革少走彎路。但是,世界軍事發展的強勁勢頭是一把雙刃劍,發展中國家在戰略選擇上面臨兩難困境:如果不順應世界潮流。積極推進本國的軍事變革,大力提高國防實力,與發達國家軍隊存在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國家安全就沒有保障;如果把主要力量用在軍事發展上,就會影響國家經濟建設,從根本上削弱國家的綜合競爭能力。面對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挑戰,發展中國家何去何從,怎樣決斷,是一個關係重大、非常複雜的戰略難題。
所謂新軍事變革,也叫軍事資訊化變革,它的實質是工業時代以來建立起來的現行的機械化軍事體系,向未來資訊化軍事體系的整體轉型,即機械化基礎上的資訊化。變革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四個“革新”、一個“轉變”。四個“革新”也就是:革新軍事技術,推進武器裝備的資訊化;革新體制編制,重新編組軍隊的結構;革新作戰方法,以發揮資訊化裝備的優勢;革新軍事思想,以新的理念謀劃作戰與軍隊建設。一個“轉變”,就是透過上述四個方面的革新,推動戰爭形態從機械化戰爭向資訊化戰爭的方向演變。 發展趨勢: 趨勢之一是戰爭越來越注重效果。工業時代以來的戰爭大都屬於“高耗型戰爭”,不僅耗費巨大,而且曠日持久。二次世界大戰,光是摧毀德國的軸承廠和飛機制造廠,就出動了上萬個飛行架次,炸了7個月。隨著資訊科技為軍隊作戰日益提供種種前所未有的新能力,應當力求以儘量少的兵力投入、物力耗費和儘量短的時間,透過各種資訊化的偵察探測手段,中遠端精確打擊,廣泛開展特種戰和心理戰去達成最大的戰略效果。這在伊拉克戰爭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整個“快速決定性作戰”計劃,就是按這種理念制定的。 趨勢之二是作戰方式向“網路中心戰”發展。所謂“網路中心戰”,就是資訊時代的聯合作戰。就是藉助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系統,把整個軍隊的偵察探測系統、指揮通訊系統和火力打擊系統,在很寬廣的領域連結成為一個統一的資訊網路,使各級、各軍兵種、各部隊、各部門以及各個作戰單元、各種武器平臺,包括單個計程車兵之間能夠作到快速的資訊互通,從而實現一體化的聯合作戰。典型的作戰表現就是“發現即被摧毀”。 趨向之三是:軍隊資訊化建設向網路化、智慧化和太空化的方向發展。 趨向之四:軍隊結構向規模輕便化、多能一體化和指揮扁平化的方向發展。規模輕便化,是為了增強部隊的戰略投送能力和機動作戰能力,“改師為旅”就是其中的典型表現。指揮扁平化,就是把以往層級多、縱深長的指揮系統,改造成適合資訊快速流通的扁平式“網”狀體制。 新軍事變革的影響: 一是新軍事變革極大地衝擊了傳統戰爭理念,改變了現代戰爭面貌,促使各國重新審視安全環境和戰略策略,依據客觀環境和主觀需求積極主動地進行戰略調整。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出於維護其霸權的需要,已進行過三次軍事戰略調整:1992年布什政府首先提出"地區防務"戰略;1995年,克林頓政府制定了"靈活選擇和參與"戰略;1997年,又提出"塑造、反應、準備"戰略。俄、英、法、德、日等國不甘落後,為謀求在國際舞臺上的有利地位,積極順應世界新軍事變革發展的潮流,紛紛進行戰略調整。一些發展中國家基於維護自身安全的考慮,在戰略上也作出了必要凋整。可以預見,隨著新軍事革命的深入發展各國還會進行新的戰略調整 並促進國際戰略格局進行新的整合。 二是新軍事變革有可能加劇戰略力量對比的失衡,使各國已經存在的差距不僅不容易縮小,反而有可能擴大。可能會誘發新一輪軍備競賽,甚至導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軍事系統特別是武器裝備的新的更大的"時代差",從而對世界和平、發展和安全構成新的威脅。 三是新軍事變革不僅使軍事手段的地位和作用明顯上升,而且會刺激新幹涉主義進一步抬頭,給世界和平與地區安全帶來新的威脅。新軍事變革為運用軍事手段達成政治目的,提供了低風險、高效能、多樣化的可能選擇。如一枚導彈攜帶228枚精確制導反坦克子彈,攻擊敵坦克群的能力與l000噸當量的核彈相當。現在,高新技術使戰爭的可控性顯著增強,也使軍事手段的運用空間進一步拓展。據統計,冷戰時期發生的區域性戰爭和武裝衝突年均為4次,而冷戰後年均卻達10次之多。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認為,擁有絕對軍事優勢是處理國際危機的前提。自l990年以來,美國對外出兵達60次,佔二戰後對外出兵總數的一半以上。 四是發展中國家戰略選擇的難度進一步增大。新軍事變革對發展中國家的國防建設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比如,可以吸收和運用世界軍事科技的成果,推動本國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可以借鑑發達國家軍事變革的經驗,使本國的軍事改革少走彎路。但是,世界軍事發展的強勁勢頭是一把雙刃劍,發展中國家在戰略選擇上面臨兩難困境:如果不順應世界潮流。積極推進本國的軍事變革,大力提高國防實力,與發達國家軍隊存在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國家安全就沒有保障;如果把主要力量用在軍事發展上,就會影響國家經濟建設,從根本上削弱國家的綜合競爭能力。面對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挑戰,發展中國家何去何從,怎樣決斷,是一個關係重大、非常複雜的戰略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