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Abnnjhg

    〔1〕何許人:何處人。也可解作何等樣人。〔2〕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後另立別名稱字。〔3〕號:古人除名、字之外,還有別號。〔4〕不求甚解:指對所讀的書只求理解精神,不執著於對一字一句的解釋。〔5〕有會意:指對書中的意義有所體會。〔6〕如此:指上文所說的“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7〕造:去、到。〔8〕環堵(dǔ賭):房屋四壁。堵,牆壁。〔9〕短褐:粗布短衣,穿結:指衣服破爛。穿,破。結,縫補。〔10〕簞(dān丹):盛飯的圓形竹器。瓢(piáo嫖):舀水的葫蘆。〔11〕晏如:安然自得。〔12〕贊:古人常用於傳記體文章的結尾處,表示作傳人對被傳人的評論。〔13〕黔(qián前)婁:春秋時魯華人,無意仕進,屢次辭去諸侯聘請。他死後,曾子前去弔喪,黔婁的妻子稱讚黔婁“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慼慼於貧賤,不忻忻於富貴。求仁而得仁,求義而得義。”〔14〕慼慼:憂慮的樣子。〔15〕汲汲:極力營求的樣子。〔16〕極其言:推究她所說的話。茲:此。指五柳先生。 第二人稱代詞 第二代詞有“爾”“汝(女)”“乃”“而”“若”“戎”,“汝(女)”“乃”是殷商甲骨文裡就有的,“爾”“而”“若”“戎”是西周以後才出現的,其中“戎”只見於《詩經》,可能與第一人稱代詞“吾”“昂”一樣來自周人的母語。和第一人稱代詞一樣,第二人稱代詞“爾”“汝(女)”“而”“乃”之間也有表義差異。“爾”與“我”配對,是第二人稱代詞的通稱形式。春秋時期諸侯會盟時用“爾”稱代對方,用“我”稱代己方。 “汝(女)”與“餘(予)”配對,是賤稱形式,含有鄙賤的意義。罵人或很不客氣的時候用它稱代對方。 “乃”與“朕”配對,是尊稱形式,含有尊敬的意義,提到對方祖先或對方的功勳時多用它來稱代對方,所以“乃”常作領屬性定語。 “而”表示親密的意義,常來稱代關係親近的人。 “若”在先秦文獻裡比較少見,《莊子》和漢代的《史記》裡用得較多,可能是“汝(女)”字的一個變體。 成語典故:頭懸樑,錐刺骨——蘇秦 鑿壁偷光——匡衡 退避三舍——晉文公 圍魏救趙——孫臏 紙上談兵——趙括 焚書坑儒——秦始皇 韋編三絕——孔子 臥薪嚐膽——勾踐 商鞅變法——商鞅 逝者如斯夫——孔子 班門弄斧——魯班 一鼓作氣——曹劌 不食周粟——伯夷叔齊 東施效顰——西施 掩耳盜鈴、守株待兔、拔苗助長、葉公好龍、杯弓蛇影等等 紙上談兵——趙括 圍魏救趙——孫臏 焚書坑儒——秦始皇 唇亡齒寒 這個故事講的是晉國興滅掉虞國,晉國給虢國國君千里馬和玉璧想借道,宮之奇極力勸阻,可虢君卻一口答應,結果被晉國把虞國和虢國都滅掉了。 這個成語比喻關細密切,利害相關。 紙上談兵——趙括 圍魏救趙——孫臏 焚書坑儒——秦始皇 鑿壁偷光——匡衡 退避三舍——晉文公 臥薪嚐膽——勾踐 班門弄斧——魯班 一鼓作氣——曹劌 東施效顰——西施圍魏救趙 唇亡齒寒 紙上談兵 圍魏救趙 焚書坑儒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 1、紙上談兵——趙括(戰國趙):形容只會按照書本生搬硬套,不能聯絡實際。 2、老馬識途——管仲(春秋):比喻做事很有經驗 3、圍魏救趙——孫臏 4、負荊請罪——廉頗(戰國趙):比喻誠心誠意地承認錯誤 5、完壁歸趙——藺相如 6、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7、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8、三令五申——孫 武 9、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10、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11、臥薪嚐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12、暗箭傷人(春秋鄭):比喻在別人沒有防備的時候,用不正當的手段害人。 13、朝秦暮楚: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覆無常的成語。 14、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開啟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回答者: 馬天遊 - 門吏 三級 10-30 18:54背城一戰--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後一戰。 並肩作戰--密切配合,一起打仗。比喻團結合作,共同完成某項任務。 背水一戰--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不宣而戰--指不宣佈開戰,就突然發起進攻。 兵兇戰危--指戰事兇險可怕。 百戰百敗--指每戰必敗。 百戰不殆--經歷許多次戰役,都沒有遭到危險。形容善於用兵。 百戰百勝--每戰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不戰而潰--潰:潰敗。沒有開戰就自行崩潰。形容毫無戰鬥力。 百戰無前--所向無敵,形容人英勇善戰。 罷戰息兵--停止或結束戰爭。 決一死戰 回答者: 阮思寧 - 初入江湖 三級 10-30 19:416、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7、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8、三令五申——孫 武 9、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10、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11、臥薪嚐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12、暗箭傷人(春秋鄭):比喻在別人沒有防備的時候,用不正當的手段害人。 13、朝秦暮楚: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覆無常的成語。 14、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開啟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炒菜鍋什麼材質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