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日消消氣

    “找個意中人咋這麼難?”這是當今無數剩男剩女的抱怨。雖然電視臺的相親節目如火如荼,但一大幫男女在一起聊了半天,每期節目也不見得有人能成功牽手。

    顯然,剩男剩女們的相親效率太低了。如何提高相親的效率,找到令自己滿意的伴侶呢?且聽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是怎麼說的。

    從表白開始,到穩定結束

    沙普利希望設計出一個簡單的機制,能夠達到一種穩定的匹配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沒有一對牽手者願意分手,因為分手會導致兩人找到的伴侶更不好。沙普利提出的機制就是所謂的“延遲接受”演算法。這個演算法有兩種可選的方式:要麼男士向女士“表白”,提出牽手要求,要麼反過來,女士向男士“表白”。

    拿女人向男人“表白”為例,一開始,每個女士都向10個男士中自己最喜歡的那個“表白”,獲得女士青睞的男士們則對女士的交往要求進行考慮,保留那個自己最中意的女士,拒絕其他女士的要求。第一輪被拒絕的女士開始向自己的第二喜歡男士“表白”,而男士繼續考慮向自己表白的女士,保留自己最中意的那個,拒絕其他。被拒絕的女士開始向第三喜歡的男士“表白”……這個過程重複下去,直到不再有女士做下一輪的表白,每個男士都接受了他保留的女士的青睞,願意交往,於是表白結束。

    最終的結果是,牽手者都不願再更換交往物件,從而達到了一種穩定的匹配狀態,即沒有人想分手、不會出現出軌的現象。

    雖然讓女士一次次地表白“有損尊嚴”,但其實最終的匹配結果對於女士來說是有利的,因為一些女士能夠獲得更為喜歡的男士的青睞。而如果反過來讓男士表白,女士選擇,最終達到的穩定匹配的結果,會對男士更有利,而女士獲得的結果不如前一種情況。

    雖然這是個理論上的相親問題,但實際上和經濟學有相通之處。我們知道,在一個自由的交易市場中,人們從事著各種交易,最終會達到一種穩定狀態,每個人都從事對自己利益最大的交易,而不是選擇另外的交易。從經濟學的角度說,交易達到了穩定狀態,意味著此時的經濟效率是最高的,人們獲得的利益是最大化的。

    雖然沙普利的演算法在學術界得到了承認,但是要在真實的世界裡證明這個演算法能提高效率,要到很久以後了。20世紀80年代末,另一位美國經濟學家阿爾文?羅斯開始研究一個具體的分配問題:新醫生市場。

    讓醫院和學生匹配

    在美國,從醫學院畢業的學生通常要先去醫院裡當住院見習醫生。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由於醫學畢業生嚴重缺乏,醫院之間為搶奪畢業生而競爭,許多醫院開始向沒有畢業的學生提供崗位機會,有時學生還有幾年才能畢業,就已經有醫院找上門來,給他們提供崗位機會,希望他們畢業能到該醫院去。

    問題出現了。在學生還沒證明自己能力之前,醫院和學生的匹配就展開了,那時學生可能還沒搞清楚自己最適合從事醫學的哪個方向。而如果一個學生獲得了許多醫院的青睞,到最後一刻拒絕了一些醫院,這些醫院也沒有時間再去與其他畢業生接觸了。顯然,這個“新醫生市場”效率很低,匹配情況很糟糕,學生和醫生都不滿意,需要改進。

    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成立了一個“資訊交流中心”,供醫院和學生獲取資訊,此舉對於新醫生市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更多學生選擇到了自己喜歡的醫院,更多醫院也選擇到了合適的學生。羅斯研究這個中心後發現,其中的一些做法實際上就是沙普利的“延遲接受”演算法的應用,這是中心成功的關鍵。

    但是這個新醫生市場機制也存在著問題,因為它更多地讓醫生向學生髮出邀請,更有利於醫院挑選學生,學生處於弱勢的一方。實際上沙普利已經證明,在發出邀請或者說表白的一方,的確是有利的一方。1995年,羅斯受邀改進新醫生市場,他修改了市場機制,讓學生也具有一定的申請權,一定程度地消除了機制中兩方的不平等。很快羅斯修改後的新機制得到了應用,每年能夠讓2萬個醫院的崗位與申請者成功匹配。

    改進擇校機制

    羅斯從理論上對沙普利的演算法進行了改進,並把新演算法應用到更廣闊的生活領域,比如擇校問題上。在過去,美國紐約公立學校的申請學生被要求先列出自己最想去的5所學校的名單,然後名單被送到相應的學校;學校則決定,是錄取、拒絕或延遲考慮學生的申請。這個過程一共會重複三次,最後那些沒有被任何學校接收的學生就被行政分配到不滿額的學校。

    擇校的結果很糟糕,每年紐約有3萬名學生最後進入的學校並不是他們列在名單中的學校。而且擇校過程還產生了弄虛作假,由於學校往往喜歡錄取那些把本校作為第一志願的學生,於是那些不太可能被自己最喜歡的學校錄取的學生,會在第一志願上填上更容易錄取自己的學校,而不是自己最喜歡去的學校。而那些簡單地把自己最喜歡學校填在第一志願的學生,就可能會被弄虛作假的學生擠掉。2003年,羅斯用自己的新演算法對擇校機制進行了改進,結果沒有進入自己志願名單學校的學生人數竟然下降了90%。

    由於沙普利用博弈論的思想創造了能夠達到穩定匹配的演算法,羅斯改進並應用了該演算法,在許多領域改進了效率,兩人獲得了201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需要提及的一件事是,沙普利的演算法實際上是與另一位經濟學家戴維·蓋爾一起創造的,但由於蓋爾於2008年去世了,因此本次諾獎只頒給了沙普利和羅斯。

    對於生活中的剩男剩女來說,也許經濟學家的演算法太複雜了,難以理解。那麼他們不妨記住演算法中的一個理念吧:主動表白的人往往是獲得更好收益的一方。

    【資料】

    羅伊德·沙普利1923年生於美國麻省劍橋,長大後就讀於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1953年,他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任職於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自1981年起,他就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一職。他對數理經濟學、特別是博弈論理論做出過傑出貢獻,80多歲高齡之際,沙普利學術上仍有產出,如多人效用和權力分配理論。

    埃爾文·羅斯1951年出生在美國一個猶太裔家庭,他從小就顯現出在數學、邏輯等方面的過人之處。1971年,羅斯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學士學位,三年之後,他就拿到了斯坦福大學運籌學博士學位。

    羅斯的一系列理論與實驗,對經濟學科和現實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和改變。他運用博弈論中的數學工具來解決市場失靈問題,開創了經濟學的一個新的分支:市場設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該來的終究會來,美國驅逐艦再闖黑海,戰鬥民族怎麼迴應?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