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神話有情
-
2 # 邯鄲小太保
滿洲八旗分上三旗和下五旗,下五旗居上三旗之後。由皇帝親領的三旗為"上三旗",由諸王、貝勒、貝子分領的五旗為"下五旗"。清朝入關前下五旗為正紅旗、鑲紅旗、正白旗、鑲白旗、鑲藍旗;入關後順治皇帝憑藉中央政權的政治經濟力量,掌握正白旗,撥出正藍旗,下五旗調整為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白旗、鑲藍旗。清軍入關後,上三旗為鑲黃、正黃、正白。每旗設滿、蒙、漢三軍,分別為鑲黃滿、鑲黃蒙、鑲黃漢,正黃滿、正黃蒙、正黃漢,正白滿、正白蒙、正白漢。皇帝可任命皇子統領。原則上都為皇帝親軍,但實際上只有滿、蒙上三旗才能充任,漢軍上三旗實缺額。由滿、蒙上三旗(內務府三旗)中選拔郎衛,負責宮廷內侍衛。其中優秀者,則日侍禁廷,供驅走,稱御前侍衛,稍次者為乾清門侍衛。內廷侍衛人員必須由上三旗滿洲、蒙古軍中選任,漢軍不得與。“上三旗”實行郎衛制,紫禁城內接近皇帝的要害部位,全由內務府選出侍衛,由領侍衛內大臣六人(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各二人)統領。分成內外兩班宿衛。內班宿守乾清門、內右門、神武門、寧壽門等內宮,多用滿人。外班宿守太和門等外朝,兼用滿人、蒙人。下五旗主要任務是駐守京師和各地。雍正帝為進一步加強中央統治,嚴格區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領(外佐領)和府屬佐領(內佐領)的隸屬關係,其佔主要部分的旗分佐領,實際上亦由皇帝直接控制。下五旗兵衛制官兵,滿、蒙分左右兩翼備宿衛。各設前鋒統領一人,備警蹕宿衛。各旗精選四千八百人為養育兵,訓練技藝。後來兵額屢增,到乾隆年間,滿、蒙養育兵已有兩萬零三百餘人。在正身旗人之中,雖然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人之分,但他們在補旗缺、科舉、仕途、法律、糧餉、旗地和撫卹等各方面待遇都是相同的。除此之外,只在以下幾方面略有不同:清初曾有過逢重大節日,皇帝單獨加恩上三旗人員的情況。這種例子,一般見於順治朝,之後罕見。皇帝挑選宮廷侍衛以上三旗子弟為主,兼收下五旗子弟。下五旗旗人如遇本旗旗主的重大事務,如紅事、白事等,有為旗主家效勞的義務。下五旗旗人常常出任本旗旗主的府員,如王府侍衛等等。漢軍旗人地位是最低的,也不如滿蒙旗人受重視和信任,歷史上歷次被削減,最後人數還不如滿洲旗人多,好像還曾有漢軍旗人造反,地位遠不如曹雪芹家族那樣的內三旗的滿洲奴才。滿清也挺有意思,既把他們看做旗人又牢牢的貼上“漢人”的標籤,俗稱“兩邊跨”,並沒有大量抬入滿洲八旗,不過這些清朝“漢人旗人“現在的後人都入了滿族。了。
-
3 # 剛剛講過
從八旗的總體設定上來說:
鑲黃、正黃、正白為上三旗,較高;
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為下五旗,稍低。
最初,上三旗是正藍不是正白,多爾袞掌權著將自己的正白替換了正藍。
而具體的旗人一般並無明確的等級,只是總體而言,旗人要高於漢人,只是不準隨便離開本旗,在京的也不準隨便離京。但是他們可以憑自己的身份,不需要參與生產,好些人由於祖先參與“開國”有功,世代有個官銜,領月錢過活。
旗人中如果願意當兵,一般很容易升職。當官的話,也會比漢人優先,可以升遷更快。
但是後期由於旗人子孫大量繁殖的結果,每家每戶的“月錢”不可能累進,“粥少僧多”,就分薄了收入。旗兵的名額有限,也不可能隨便入營。加上上層人物的貪汙腐化,大吃空額,能夠入營的旗兵相對來說就更加有限了。這樣,世代遞嬗,不少“旗下人”就窮困下來。他們之中某些有識之士,也覺得長年累月遊手好閒,不事生產,坐吃山空不是辦法,也有去學習手藝的。但是這樣的人,反而受旗籍人的冷眼,認為他們沒有出息。所以就其壓倒的多數而論,“旗下人”大抵是遊手好閒的。
回覆列表
漢軍八旗 清代軍事組織名稱。與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共同構成清代八旗的整體。其建制、旗色與滿洲八旗、蒙古八旗(見八旗制度)同。清太祖努爾哈赤時,將降服的漢人編成十六個佐領,隸滿洲八旗。明崇禎四年(1631),皇太極為平衡八旗旗主諸貝勒的軍事勢力,以漢人精於火器,撥出漢人別置一軍,名“烏真超哈”(“烏真”,漢語“重”的意思,“超哈”,漢語“兵”或“軍”的意思),佟養性為昂邦章京(總管)。
十年分為二旗,石廷柱為左翼一旗固山額真(見都統)、馬光遠為右翼一旗固山額真。十二年分為四旗,石廷柱、馬光遠、王世選、巴顏為固山額真。十五年增編為八旗,以祖澤潤、劉之源、吳守進、金礪、佟圖賴、石廷柱、巴顏、李國翰為固山額真,計一百二十九個佐領,兩萬四千五百人。
進關後,因形勢劇變,陸續編進了新投降和改編的漢人官兵,發展為二百七十個佐領,兵額兩萬人。編制擴大一倍多,兵額卻少於初建。官多兵少,體現了籠絡漢降官的政策。康熙中期以後,為加強對其控制,參領以上員缺,每以滿洲八旗、蒙古八旗補授。
代表人物
督統洪承疇督統
鄭芝龍(注:鄭芝龍為出身福建之南方海盜,系清朝入關後始被招安編入漢軍旗,並非典型之漢軍旗人物)
督統尚可喜
大將軍趙良棟
總督蔡毓榮漢軍正白旗
大將軍年羹堯
漢軍鑲白旗人
總督嶽鍾琪
當上王爺的是尚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