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響寶寶改二甲
-
2 # 超視距天波雷達
蘇聯級造出了效能會很爛。戰鬥力跟北卡類似,弱於大和衣阿華南達維內託黎塞留。
這是蘇聯級的動力倉防護,可見垂直防護非常之弱。由於蘇聯人腦子瓦特了,竟然採用6度傾斜的小傾斜度裝甲,這種垂直裝甲的佈置模式在二戰基本上已經被淘汰。二戰新造戰列艦都採用傾斜主裝(除了英國的喬五級智障的使用了垂直主裝成了二戰垂直防護最弱的一級),在20000米距離傾斜主裝等效厚度可以增加1.4倍(其實這種效果要看敵方炮彈的彈道彎曲程度,不能簡單的計算,不過可以取近似),比如衣阿華級306mm的傾斜主裝如果不算外板剝被冒效果(算剝被冒效果可以等效為460mm)就可以等效為440mm垂直裝甲(衣阿華級的裝甲有背板加成所以比1.4倍大),大和級410mm主裝就可以等效為560mm垂直裝甲。而蘇聯級的375mm的6度傾斜裝甲只相當於不到400mm厚的裝甲,遠遠差於大和衣阿華南達科他維內託黎塞留納爾遜這些軍艦的垂直防護,位列新造艦垂直防護水平的末尾,只能跟同樣採用垂直側弦裝甲防護的喬五比爛。 右邊的南達使用了310mm19度傾斜主裝加22mm背板和32mm外板,等效垂直裝甲厚度和衣阿華級一樣且有水中彈裝甲。南達的標準排水量可是隻有48000噸。而北卡的305mm12度傾斜裝甲加19mm背板防護能力也略強於蘇聯級。
還有蘇聯級的水平裝甲防護,按照美國的經驗式計算,155mm水平裝甲+50mm裝甲等效厚度大概在170mm左右。25mm的甲板裝甲既擋不了炸彈又剝不了被冒,屬於無用功。大厚度水平裝甲下面的50mm裝甲又是智障設計,擋破片30mm就夠了,你弄這麼厚幹啥?50mm位於水平裝甲下的裝甲按經驗式計算只相當於25mm的水平裝甲,屬於嚴重的浪費行為,不如加到155mm水平裝甲上。 看看人家南達,38mm炸彈甲板對16英寸主炮有剝被冒效果,外加127mm水平主裝和19mm背板等效厚度也在170mm左右,水平裝甲防護力跟蘇聯級類似但重量遠比蘇聯級輕。維內託級的大厚度水平裝甲加具有剝被冒能力的炸彈甲板才是王道(雖然因為普列塞系統水下裸奔)
蘇聯級還有一些腦殘設計,比如沒有水中彈防護裝甲主裝水下延伸不夠;普列塞系統焊接技術不行沒卵用還不如空液空的傳統tds佈局,首尾兩端水線裝甲過厚嚴重浪費排水量還做無用功……
除了這些,蘇聯級的16英寸主炮也比較一般。由於蘇聯較為低劣的鋼材質量和大清洗洗掉了大量的技術工人,蘇聯級的主炮很可能發揮不了紙面上的威力,炮口初速砍幾刀都是很有可能的。原本威力就不如美國的mk7,在砍幾刀就只能跟納爾遜的最差16英寸比爛了。俾斯麥主炮的炮口初速就因為技術問題大砍了一刀,初速由780m/s降到了720m/s,本來遠距離威力就比較一般的高初速輕彈硬被弄成了中速輕彈,威力遠不如維內託黎塞留的新15英寸。蘇聯級的主炮效能縮水可能會更明顯。
總的來說,蘇聯級因為太多的腦殘設計加上蘇聯早期低劣的造鋼技術導致效能完全對不上排水量,戰鬥力遠遠比不上大和衣阿華南達維內託黎塞留,戰鬥力最多類似南達(兩者可能互穿),假如主炮效能縮水嚴重甚至只能跟俾斯麥喬五比爛。
回覆列表
紅色艦隊
很遺憾的,蘇聯沒有任何自行建造戰列艦的經驗,其實即使是沙俄時期,這個國家也沒有自行建造戰列艦的經驗。
建造背景1929-1933年的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勝利完成後,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上取得了令人震驚的飛速發展。而當時的西方國家卻正飽受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的折磨,國際形勢日趨尖銳複雜。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的簽訂、日本挑起的“九一八”事變和希特勒在德國掌權等一系列政治地震強烈地震撼了斯大林。
嗅覺敏銳的斯大林認為法西斯化的資本主義國家和英法等老牌強國完全可能聯合起來,對剛剛恢復過來的蘇聯再次進行干涉侵略,為搖搖欲墜的本國經濟尋求出路。而蘇聯海軍卻顯然無法與任何一個潛在的對手抗衡。
1936年5月27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下屬的海軍部提交了一個重建海軍的龐大方案,請求為海軍建造8艘35000噸406毫米主炮А型戰列艦和18艘26000噸重巡洋艦。在後來的數年內計劃幾經修訂,А型戰列艦最終發展為蘇聯時代唯一一型開工建造的23型“蘇聯”級戰列艦。
雖然蘇聯的重工業和造船業在頭兩個五年計劃內得到了很大發展,但仍然不可能獨立完成如此宏偉的計劃。蘇聯像沙俄時代一樣,先後向德國、美國和義大利尋求幫助,試圖在國外技術力量的援助下建造幾艘戰列艦。但蘇聯人的要求首先遭到美國的拒絕,美華人只是隨便應付一下俄華人。
為此斯大林曾經在一封給美國大使的信中抱怨到,“我不明白為什麼貴國就是不願意幫助我們建造戰列艦。我們很樂意以六千萬至一億美元的造價首先在貴國訂購一艘406主炮戰列艦,同時非常希望在首艦完成後,由貴國工程技術人員來蘇聯幫助我們再建造一艘姊妹艦”。
蘇芬戰爭爆發後,羅斯福總統宣佈對蘇聯進行全面禁運和封鎖。幾個訪問美國的蘇聯海軍高階代表團無果而終,只得悻悻地無功而返。而德國和義大利的船廠正忙於自己的生意,無暇他顧,只有義大利安沙爾多公司於1936年7月14日應約完成了UP-41型戰列艦設計。
標準排水量42674噸、滿載排水量46200噸,垂線長236米,全長252米,寬35.5米,正常吃水9.4米。武器為3座三聯406毫米/L50炮塔和4座三聯180毫米/L60副炮塔,12座雙聯100毫米高射炮和12座四聯45毫米機關炮。側裝甲厚370毫米,傾角6度,上部裝甲帶厚150毫米,主炮塔面板400毫米、基座350毫米,司令塔370毫米。8座鍋爐和4臺蒸汽輪機,180000馬力,航速32節。
安沙爾多公司當時正在建造維內託級戰列艦的2號艦——“利托里奧”號。UP-41型實際上就是“維托里奧·維內託”級的改進型。西班牙內戰爆發後,蘇意海軍的全面合作中斷,但仍有部分義大利造船技術人員一直在蘇聯船廠工作到1941年6月份。蘇聯自己當然沒有將希望完全寄託在外國。1935年12月,造船部下屬的第一中央特別艦艇設計局的В·П·卡薩科夫和В·Л·貝琴斯基向上級提交了6個戰列艦初步設計方案。
讓人感興趣的是除3號方案外,其餘各設計均使用了四聯裝炮塔。蘇聯對四聯裝炮塔的偏好可以追溯到1915-1917年間各大船廠的計劃艦方案,那時俄國工程師們就在四聯裝炮塔的機械結構設計上花費了不少心血。
技術委員會認為12門406毫米炮要優於9門460毫米主炮方案,原因是炮管數量的增加可以獲得更密集的齊射散佈,同時單位時間的彈藥投射量也比9門更大口徑的主炮多。不久戰列艦預研工作從海軍移交給蘇聯部長會議下屬的造船部執行,造船部很清楚自己實際的工業水平,他們將А型戰列艦改稱維23型,技術要求則降低到如下指標:
標準排水量55000噸,9門406毫米主炮和32門130毫米平高炮,24門37毫米機關炮和24挺12.7毫米機槍;側裝甲450毫米,上部裝甲帶200毫米,水平裝甲總厚200毫米,航速36節,續航力15000海里/15節。
沒過多久,設計指標又因故進行了大幅度調整。1936年8月,蘇聯成功的與英國達成了雙邊海軍協定。蘇聯政府表示願意遵守1936年3月的《第二次倫敦限制海軍軍備條約》關於戰列艦排水量不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超過406毫米的限定。不過蘇聯人卻巧妙的鑽了條約的空子:幾大海軍強國中,只有太平洋上的日本未批准《第二次倫敦條約》。因此蘇聯認為,自己完全有理由為太平洋艦隊建造406主炮的超條約型戰列艦,以對抗日本可能發展的超級戰列艦。1936年8月3日,紅海軍司令奧爾洛夫提出了未來戰列艦的技術要求,41500噸,9門406主炮、12門152和100毫米副炮、40門37毫米機關炮;側裝甲380毫米、上部裝甲帶250毫米、水平裝甲50+135毫米,航速30節,續航力6000-8000海里,另有2具彈射器和4架水上飛機。這次蘇聯海軍不準備另起爐灶,決定以UP-41型為基幹進行擴大初步設計。第一中央特別艦艇設計局和波羅的海廠第四設計局奉命接手工作。當年12月,雙方各自拿出了自己的設計方案。
經過初步論證,蘇聯海軍選擇了第四設計局的方案,同時要求將水平裝甲加強為30+50+180毫米,允許排水量適度增加到46000-47000噸。由於大清洗的緣故,如此重要的戰列艦計劃的總設計師居然是位年僅32歲的秋利金。但是不久,第四設計局設計師們就碰上了排水量超標的嚴重問題,即使略微降低水平防護,標準排水量還是不可避免地要達到48415噸。1937年7月14日,戰列艦計劃交給斯大林審批。秋利金和他的同志們已經準備好接受死刑判決了,但情況卻完全出乎意料。其實早在四五月份,海軍司令奧爾洛夫和造船工業部部長穆克列維奇就已經商定,將戰列艦排水量放大為55000噸以滿足其在防護效能上的要求。斯大林對此表示滿意,還進一步將戰列艦排水量放大到57000噸。1938年2月,23型設計定型,最後脫穎而出的是III號У型:
58420噸標準排水量,武備同第四設計局原方案,側裝甲320毫米、水平裝甲25+140+60毫米,普列賽水下防禦系統,最大寬度7.5米,主機功率201000軸馬力,最大航速28.5節。
1938年2月28日,海軍副人民委員伊薩科夫向國防會議提交了請求建造23型的報告。經過討論,國防人們委員會同意了海軍的請求,並決定在1938年7月15日開工建造首艦。23型在設計中先後製造了一百多個模型以求獲得最優的艦體線形,後來還在賽瓦斯托波爾建造了КМ-1和КМ-1號1:10大比例動力模型進行航行試驗。但試驗結果給設計師潑了一頭冷水:推進效率比設計值低了10%左右,最大航速不得不就此於1938年11月調低到27.5節。好在後來中央特種艦艇研究所的技術人員開發出了更高效率的螺旋槳,預計可以將最大航速提升至28節。船廠還建造了23型的全尺寸艦體不完全木質模型,供設計師修改總體佈置用。整個1938年,僅23型試驗就花去了兩千七百萬盧布!
具體資料“蘇聯”級1939年5月13日的技術指標如下設計標準排水量59150噸、滿載排水量65150噸。全長269.4米,水線長260米,最大寬度38.9米,水線寬36.4米,滿載吃水10.4米,型深16.7米,在主尺度上和“大和”級有著驚人程度的相似, “蘇聯”級採用了長首樓型艦體,從上至下依次為首樓甲板、上甲板、中甲板、下甲板、平臺甲板、支撐甲板和內底,上甲板為強力甲板。艏舯艉部幹舷高分別為9.6、6.35和8.95米,設計初穩性高3.4米,艦體長寬比7.14:1,比較肥胖。主炮塔前二後一佈局,外觀及總體佈置明顯地類似UP-41。
“蘇聯”級裝備了3座三聯裝Б-37型406毫米主炮塔[1] ,該炮塔是以沙俄時代的406毫米炮塔為基礎設計的,由列寧格勒的“街壘”和“布林什維克”廠生產,到1940年才進行了第一次試射。炮塔使用一套包含150個203毫米直徑滾珠的滾珠軸承裝配到圈座上,另有204個垂直滾柱用於承受火炮射擊時對炮塔的後坐力。火炮獨立俯仰,固定在+6度實施裝填。將火炮俯仰時間計算在內後,火炮在小於20度、20-27.5度、 2.75-30度和 30-40度仰角時的持續射速分別為2.6、2.5、2.4 和2發/分。炮塔彈藥基數300發,另有306-312個全當量藥包。3門炮之間用2道60毫米裝甲板分割成獨立的防火戰鬥室。Б-37型406毫米炮預定生產38門,但直到“蘇聯”級計劃取消,總產量也不過區區4門。曾經在設計階段討論的457、480、500和533毫米主炮均因技術難度太大全部取消。列寧格勒保衛戰期間,406毫米火炮曾經參加了對德軍遠端炮兵的炮戰。
它到底有多強?橫向對比二戰時期最強的戰列艦就可以得出一個大概的結論。
日本:大和級 德國:俾斯麥級 美國:衣阿華級
從主武器組來看,“蘇聯”級的火炮威力和火控系統上達到了國外同期戰列艦的水平。“蘇聯”級的側面裝甲防護比較強大,完全可以承受德國380和義大利381毫米穿甲彈的命中。“蘇聯”級的航速也不低,雖然續航力稍小,但足以保證其在波羅的海和黑海那樣的封閉海域內使用。基本上達到了設計目標。
但“蘇聯”級沒有雷達,沒有消磁線圈,航速也不足以與新式戰列艦抗衡。
戰後的試驗表明,從4000米處投下的500公斤穿甲炸彈可以擊穿蘇聯的水平裝甲。其普列賽水下防禦系統內側無法佈置防魚雷裝甲縱隔牆,一旦內側支撐板破損,後果不堪設想。由於側裝甲帶只延伸到水線下1.77米,艦體下部難以防禦敵水下彈的攻擊。而“大和”型和“衣阿華”級採用了完整的裝甲艙防禦,水線下亦有比較厚的裝甲防護。“加富爾公爵”的沉沒和美國海軍進行的爆破試驗明白無誤的證明,多重船底對水下爆破基本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防禦能力。“蘇聯”級的防空火力相對比較薄弱,最初設計中使用平高炮作為副炮和重型高射炮到最後卻被放棄了。戰爭中的實踐證明,重型高射炮可以當做對海射擊的副炮使用。美國和英國戰列艦率先採納了單一副-高炮思想,簡化火力配置,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其水下防禦系統內側仍然沒有佈置重灌甲防禦隔牆,23НУ型的內防禦板只有50毫米厚,相對國外優秀戰列艦來說實在太薄。
“蘇聯”級預裝備安裝6座三鍋筒高發熱量燃油鍋爐和3臺衝動式單級齒輪減速蒸汽輪機,蒸汽輪機工作引數37個大氣壓/380℃。渦輪機總功率201000軸馬力,2小時緊急過載功率231000軸馬力,軍艦相應的最大航速分別為27.5和28.5節。由於後來改進了螺旋槳,最大航速於1939年7月13日修改為28和29節。
但大和級的主武器組面板威力更加強大,而理論航速也有二十七節,衣阿華級戰列艦擁有相似的主武器組,而航速則更達到了33節,即使是更早的北卡羅來納級,也是擁有相似的主武器組和相近的航速——28節。
而蘇聯級沒有雷達,雖然大和號在初建時沒有安裝雷達,後來建造武藏和大和改造時安裝了22號對海電探、13型對空電探、21型電探和E-27逆向電探等雷達裝置。其中22號對海電探是日本第一型使用磁控管技術的雷達,最大作用距離:32.354海里,最小作用距離:2997米;13型電探是小型可搬式対空搜尋雷達,據說可以在100公里發現機群、50公里發現單機;21型電探是一款1943年8月投入使用的長波對空搜尋雷達,主要裝備於大型艦艇上,為艦隊防空提供保證,但由於其機械效能不可靠,故障率一直居高不下,故並不被日本雷達操作員所欣賞,大約可以在100公里處發現大機群,70公里處發現單機。縱觀這些日艦雷達,普遍存在著功率低、可靠性差的弱點(22號除外,因其可靠性獲得了日本雷達兵的好評),雖然在探測距離上並不遜於同級別美製雷達,但是在探測精度上遠遠不如。此外,13號電探和22號電探均使用A型示波器,因此它不可能提供出準確的目標的方位角資料,而且完全無法提供仰角資料,而只能透過反射波尖的大小猜測目標的情況。即便如此,和戰爭初期根本沒有雷達預警的情況比起來,在有多種對空對海雷達後,日艦的預警能力還是多少得到了改善。
而且大和號在球鼻型艦首內還裝有零號水下聽音器,作為對潛艇威脅的警戒,和今天的艦首聲納頗有些相似之處。
而美艦使用雷達的時間更早,相比之下蘇聯級則完全不值一提。
綜上所述雖然,蘇聯級看上去很美。雖然,紅色海軍有很好美好的目標。
但相較於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戰列艦——大和級,設計過早的蘇聯級沒有任何可比性。而世界上僅存的最強大的戰列艦——衣阿華級,蘇聯級從資料上看也並沒有什麼優勢。
但畢竟蘇聯從未擁有戰列艦設計建造經驗,即使是大部分中國產的蘇聯級,也是在德國和義大利的技術支援下才勉強設計出來的。
但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已經證明,以大口徑主炮為主要攻擊手段的戰列艦已經過時。
蘇聯人沒能跟上戰列艦的黃金時代,後來也沒能跟上航母的發展時間,蘇聯海軍的發展可謂是完全脫離時代。
同時,由於德國後來開始入侵蘇聯,海軍發展不得不暫停,全國工業向航空和陸軍傾斜,海軍發展可謂是徹底停滯。
蘇聯級戰列艦也就徹底的銷聲匿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