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開笑臉a

    一、小學科學課,以前叫做“自然”課。以前的自然課本里沒有這樣的問題,都是把答案即樹葉的生長變化期寫出來了的。

    二、課程改革以後,科學課本上很多問題都是這樣,如《蠶》一課,你喜歡蠶嗎?小小的蠶一生經過了哪些變化?不是養蠶的家長朋友肯定也不清楚吧。其實,老師預先佈置過作業,老師先發一張表,或學生用本子自己記錄。三、課程改革以後,這樣的設定有哪些好處?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養成觀察事物的好習慣,瞭解大自然。

    培養學生的寫作水平,老師發了表格,他觀察後,肯定要寫下來,或記錄或描述。對寫作水平肯定會提高。

    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透過觀察瞭解樹葉從淡綠→翠綠→蔥綠→淺綠→枯黃的變化過程,哦!原來是這樣的,它為什麼會有變化?是什麼讓它變化的?學生腦海裡會形成一系列的為什麼,漸漸養成愛思考的習慣。

    培養學生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如樹葉為什麼要這些變化,它的生長需要水分、Sunny、空氣,有一個生長落葉的過程;蠶寶寶的一生更是神奇,經歷幾個不同形態的變化時期,蠶卵→幼蟲→蠶蛹→飛蛾,自然界太不可思議了,於是,在小小的心中會種下科學的種子,對科學非常向往。

    學生自己參與,親身經歷感受的事,一定記憶深刻,不易忘記。(上面學生肯定沒有自己觀察記錄或老師沒有預先佈置,還是按老方法講授的)

    四、因此,這樣的題目,沒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肯定會難倒家長。

    課程改革對老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要提前安排學生做好觀察記錄的準備;學生要做有心人,善於觀察隨手記錄,只要勤動手動筆,做好充分的準備,就能學好科學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柴油發電機組開式和閉式冷卻迴圈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