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69944024138復興
-
2 # 石匠秦人
祝福
其中唱腔音樂設計,新的地方較多。
己故著名演員,任哲中,郝彩風兩位大師以過硬功底推進了秦腔改革。總體上使祝福沒有外來感,覺的跟傳統秦腔一樣了。婦乳皆知,都能按受。深入人心。
在諸多新戲中,我個人認為是最成功的。
第二個是血淚仇。也算成功
第三個洪湖赤衛隊,音樂很成功
-
3 # 如義齋人
要說秦腔藝術對其他劇種的移植,應該很多,但論其最經典和最成功的劇目,毫無疑問,應該是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在1978年上演移植的秦腔現代戲《祝福》。
在此之前,尤其是文革時期,秦腔對樣板戲的移植也非常成功。特別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在音樂方面,秦腔和革命現代京劇從旋律到節奏等各個方面近乎天衣無縫的水乳交融,更是集全體文藝工作者智慧之大成,也充分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深厚的無產階級革命情懷。作為過來人,即使在今天,土生土長於秦地的我們,如果欣賞革命現代京劇如《智取威虎山》中的“深山問苦”,如《紅燈記》中的“刑場鬥爭”等等,僅僅開場的音樂旋律,就能讓人內心油然而生秦腔現代戲的親切感……但因為特殊的“政治“因素,樣板戲在藝術上侷限也是顯而易見的。
1978年,正值新時期文藝戰線上思想進一步解放的“科學春天”,在“雙百方針”鼓舞下,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移植上演的秦腔現代戲《祝福》,在秦腔藝術發展史上,有著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
一、在劇本的“創作”上,著名的劇作家李繼祖先生,認真總結了電影《祝福》和其他劇種在編劇上的得失,成功的增加了新創作的一折“砍門檻”,對進一步刻劃主人公祥林嫂的思想性格起了前所未有的積極推動作用……
二、在音樂唱腔的設計上,《祝福》成功地突破了秦腔傳統“板腔體”的固定模式,大膽的借鑑了“曲牌體”的經驗,劃時代的“創作”出秦腔戲曲的音樂主弦律…… 比之文革期間,秦腔對京劇移植近乎全盤的“照抄照搬”,《祝福》的突破無疑更成功更經典也更解放了思想!
另外,從演出陣容上,兩位著名的秦腔表演藝術家任哲中先生和郝綵鳳老師,所傾力塑造的兩位近乎完美的藝術形象賀老六和祥林嫂,更是幾代人幾乎不可逾越的不朽經典!
著名的電影表演藝術家白楊先生在觀看了秦腔《祝福》後,激動的握著郝綵鳳老師的手讚不絕口說:“你的祥林嫂比我演得好!”這一方面表現了偉大藝術家的博大胸懷,同時也是秦腔《祝福》的經典首肯。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熱切期待著,具有光輝優良傳統的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能夠再接再厲,不僅移植而且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優秀經典作品,不僅為廣大戲迷所喜聞樂見,而且進一步促進秦腔藝術的發展繁榮
-
4 # 神諞秦腔
在秦腔的發展歷程中,根據自身的藝術特點,移植了其他劇種很多優秀的經典劇目,並且成為了今天我們看到的秦腔經典劇目。《十五貫》這齣戲原來是崑曲的經典劇目,這齣劇目對崑曲來說至關重要,在上個世紀中頁崑曲面臨失傳邊緣的危險時刻,全國僅存的一個崑曲班社正是依靠對《十五貫》的靜心加工,才得以保留了崑曲這個古老的劇種,因此上被戲曲界形象的稱為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十五貫》作為一齣劇目能夠救回一個劇種,可見其劇本的藝術性之高,正是因為這樣,秦腔和其他劇種一樣,也移植改編了該劇,成了秦腔的經典劇目。該劇在秦腔移植改編戲中樹立了一個典範,後期移植的劇目都很難超越《十五貫》。《十五貫》移植秦腔的成功在於,它嚴格的遵循了秦腔的藝術特色,符合秦腔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沒有刻意的所謂的新和怪,完全的展現了秦腔的特徵,因此上它也成為了秦腔的經典,正是這個原因。如果說《十五貫》是外來劇種移植成功的典範,那麼秦腔《火焰駒》則是本土劇種劇目移植的標杆。現在大家都知道《火焰駒》是秦腔經典傳統劇目,現在秦腔大小劇團鄙演的劇目,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秦腔是在碗碗腔移植而來的劇目,並不是秦腔一開始就有的。不論是《十五貫》,還是《火焰駒》,他們的移植成功說明了一個問題,其移植的指導思想要建立在充分尊重和結合秦腔本身的藝術特點,要建立在以人民群眾為服務物件的大前提下。只要堅持這個原則,任何的劇目移植都是能夠成功的。那麼現在的秦腔移植劇目就沒有像《十五貫》和《火焰駒》這麼經典的成功的劇目呢?其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堅持以人民群眾為基礎的創作宗旨,沒有堅持秦腔本身藝術發展規律。
回覆列表
文革中,陝西戲曲研究院等劇團的秦腔移植《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襲白虎團》《白毛女》等,都很經典。當時,集中了老、中、青秦腔藝術家的智慧,也有統一的時代激情和熱情,也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和對黨對人民負責任的忠誠。把秦腔獨有的韻律及板式,聲腔,發音,植入京劇的節奏和旋律裡,使秦腔更有創新。而且這些秦腔移植, 也對日後秦腔的改良發展起到了良好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