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鑫喜閱
-
2 # 小糰子在幼兒園
因為育兒書上告訴我們的是育兒理念和大致的教育方向,一方面,我們很難拿捏好這個“度”;另一方面,每個孩子遇到的實際問題是不一樣的,書中案例裡的孩子也不是我們的孩子,而我們想要知道的是:
當我的孩子遇到這個問題時,我要怎麼做,我這麼做了之後孩子的反應又可能會有很多種情況,我又要怎麼應對,所以各方面的不可預測性,使得這個問題沒有唯一的答案,所以我們還是不知道怎麼做。
針對這種情況,我的建議是:
關於理論: 最好能有個“育兒顧問”。比如:符合你教育觀念的育兒專家、學前教育工作者、幼兒教師、育兒書、育兒影片等等,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如果沒有育兒專家,總有幼兒園老師吧;如果幼兒園老師不太合適,現在市面上那麼多微課、育兒書都是你的育兒顧問,但切記不要全盤聽信,而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選擇性接收這些育兒觀念。
關於實踐:不斷地嘗試、總結、再嘗試、再總結……嘗試、總結:
如果你已經嘗試了“打罵、吼叫”,但是沒有用。那麼你可以總結一下為什麼打罵、吼叫沒有用?
是讓孩子沒有安全感了嗎?還是讓孩子更怕你了,而當著你的面時不做這件事,背地裡悄悄做這件事?還是打罵、吼叫讓孩子已經習以為常、無所謂了呢?
再嘗試、再總結:
換一種方法嘗試,比如你嘗試的是“立規矩”,雖然有點效果,但只是一次兩次有效,不能長久有效。
那麼你可以總結一下為什麼呢?是因為孩子的軟磨硬泡心軟了,沒有堅持原則嗎?還是因為這個規矩對孩子來說太難了,他根本做不到?
依次迴圈下去,直到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
只看書、不實踐,育兒理念就只會停留於心中,止步於行動。
-
3 # 壹父母
看了再多的育兒書,也還是教不好孩子,最重要的原因有幾點。
首先,每個人的認知差異是很大的。育兒書裡講的那些方法和道理,不同的讀者讀來,所解讀的資訊千差萬別,其中存在一些誤讀,也不奇怪。
比如,前些年流行的愛和自由理念,很多人接收到的資訊是,要給孩子足夠的愛和充分的自由,但卻忽略了建立規則和邊界的重要性,後果就是愛和自由變成了無條件的溺愛和縱容,同時出產了一批熊孩子。
其次,現代育兒的理念,很多都是基於心理學的底層知識,其實是一個很系統的知識框架,但這個領域跟其他領域又很不同,父母們是不需要學習考試就能直接上崗的,所以,胡幹亂乾的人不少,而很多有心學習的人,又缺乏系統性的學習,總是今天拼一個概念,明天汲取一個方法,但又缺乏在實踐中真正運用這些知識的系統性能力。
再者,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包括孩子和父母自己,所以親子關係所呈現的狀態也是千差萬別的,問題的處理方式也需要因人而異、對症下藥。
在這種情況下,生硬地照搬書上的理論和方法,直接套在自己身上,就像看中醫不經診脈開方,就直接拿別人的藥方來抓藥煨藥是一個樣。
最重要的還有一點,我們作為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其實也是帶有自己的情感、情緒和各種身為人的複雜感受。
所以,曾經累積在內心深處的各種負面情緒、焦慮和不安,都有可能輕易在育兒的過程中,被勾扯出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也很難按照書裡描述得那樣,以一個聖人的姿態來對待孩子。
綜上,育兒書不是不可以看,但是請先把育兒當作一門系統的學科來看待,最好可以進行系統地學習(自學甚至是參加一個口碑好的父母課堂),同時,內省自己,覺察並接納自己的焦慮和不完美。
先讓自己放輕鬆些,一切就會好起來。
-
4 # SylviaG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另一句很火的話,“懂得許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看了再多育兒書也教不好孩子?因為
書中的知識再多,在育兒的過程中不去使用,知識=沒用。這句話的意思是許多家長也學習了許多的育兒知識,真碰上問題的時候往往一股腦地忘記了使用這些技巧,而讓自己的情緒佔據了大腦,成為了“瘋狂原始人”。
而即使使用了書中的知識,也存在個體差異的問題,也就是書中的方法不一定對你的孩子有效。也就是說,書裡講了100種方法,你對孩子可能試到第99種的時候,發現還是沒效果,試到第100種的時候才奏效。但是很有可能你就是試到第99種的時候放棄了,為什麼呀?因為你已經知道成功打通孩子“任督二脈”的希望及其渺茫了,所以想要放棄了,於是會覺得“育兒書都是騙人的,看得再多還是教不好孩子”
即使我們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我還是鼓勵新手媽媽和家長們多看看經典、優質的育兒書籍,這樣做的意義在於透過學習理論、觀察案例並付諸實踐,從而找到最適合我和我的寶寶之間的教育方式。
每個寶寶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會比你更瞭解你的孩子。有些事情是隻有家長才能夠做到的,不要放棄,加油加油!
-
5 # 嘟嘟媽媽Nancy
看到這個題目,我突然想起前段時間比較流行的“佛性媽媽”。所謂佛性媽媽,就是隨性隨意,跟我們生活中放養,散養有點異曲同工吧!
為什麼看了再多育兒書也教不好孩子呢?可以有很多詞來回復:照本宣科,紙上談兵等等。上次我一個同事說,那些育兒專家說的什麼要耐心,要不發火,要情緒平靜對待孩子的一切,其實真的只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當孩子屢教不改,也許兇一頓打一頓,才能解決問題,比慢慢來好使多了。
雖然這種說法不能多麼認同,但是理卻還是那麼一個理。趙括為什麼看了那麼多的兵書,能夠高談闊論,卻打不贏一場仗呢?因為,兵法的理論是死的,而戰爭是瞬息萬變的,根本就與兵書有出入。趙括在打仗時還在翻兵書,在琢磨敵人怎麼沒按兵法出招,而白起打仗時兵營裡從來沒有兵書,誰打仗厲害呢?
教育孩子,最重要是愛,是用心,而不是理論。
馬伊琍曾經說起育兒說過自己當時也迷信育兒專家,要孩子養成多久吃一次奶的習慣,哭了不抱之類,後來才發現,這樣傷害了孩子,還不如讓他隨性。這個我也深有同感,我家嘟嘟剛出生時,我也迷信育兒書,嚴格控制吃奶時間,還詳細的用筆記在本子上,結果孩子哇哇哭,後來隨性,想吃就吃,好多了。
現在資訊發達,我們能接受的資訊很多,也會魚龍混雜,很多打著國外育兒專家的名號,她的理論就真的一定是對的嗎?還有,教育好孩子,什麼才是好呢?這個才值得深思啊!
-
6 # 婷媽alan
看了很多育兒書也教不好孩子,這是很多父母的困惑,婷媽曾經也是這樣。
婷媽發現,很多書裡的理論,沒有辦法付諸實踐。因為理論都太片面,沒有找到問題的核心,只是說的事情的表象,猶如我們看到海上一座冰山,看到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藏在海面以下的,才是最接近事情真相的部分。
直到後來,婷媽接觸到"正面管教"——來自美國,風靡全球,被引入中國也有十幾年,正被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認可。正面管教理念踐行不懲罰、不嬌縱地養育孩子,有理論,有工具,拿來就能用,而且效果顯著。
-
7 # 小布點mami
並不是所有的育兒知識都適合我們的孩子,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充分篩選後,恰到巧妙的用在孩子的教育上,效果會更好。
作為父母,我們都深有體會,參加家庭教育課堂或者是家長會,被老師們各種教育孩子的方法,激起內心的火熱,心潮澎湃總想把全部的方法都用在孩子的身上。但是回到家,面對孩子的不配合,我們也無計可使。
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知識接受能力也不同,只是單純的把這些方法照搬過來,必然會引起孩子強烈的反抗。還有一點,當我們把這些方法用在孩子的身上時,我們的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和孩子溝通,決定了這些方法是否能讓孩子接受。學習講究活學活用,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是一樣,任何的教育方法,都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來選擇。
要想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自己。
在育兒書籍的選擇上,不單單要選擇如何教育孩子,還要學習如何做一個優秀的父母,如何懂得和孩子溝通。我們學到的育兒知識,之所以無法用在孩子的身上,很多時候是由於我們自己無法做出改變,仍然按照原來的語氣態度來教訓孩子,孩子自然不願意配合。
-
8 # idan的青蛙媽媽
個人覺得,讀的育兒書,不買多,而在精。理解和運用其中的一兩本就夠了。讀了書,不練習於實際,也是紙上談兵了。而且,也要有目的性的選擇書籍,不能盲目的跟潮流選擇。
一般基礎的育兒書最多選一兩本。根據孩子的具體問題,可以選擇相關的書。比如,孩子性格問題,孩子挑食等。重點就是家長除了要看育兒書,還需要補其他領域的書。
如果自己脾氣不好,需要學習情緒管理方面的書。如果覺得陪孩子讀繪本,可以學習如何教孩子讀繪本。如果自己對孩子比較苛刻,可以學習如何做不焦慮的家長。個人覺得,教育不好孩子,家長要從自己身上出發,開始找問題的根源。所以,家長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才能接受新的東西,才能有所突破。家長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
9 # 水凝
育兒,是透過慢慢積累的經驗得來的。
所謂經驗,一部分是前人總結的,經得住時間的打磨,一部分則需要自己透過實踐的積累,不斷更新與改善,尋求適合自己的方法。
在不懂的前提下:
一,我們可以選擇性地尋求周圍寶媽的經驗,吸取精華,去其糟粕。
二,我們也可以擴充套件自己的知識,即看書,從權威人士的書裡獲得,尋找適合的。
書,可以給我們一些育兒知識,但是所謂知識,也是要利用到現實生活中,行得通就是王道。這就是說,一切理論必須經得住現實的考驗。
如果育兒書看多了,你不能很好運用,也就是紙上談兵。所以,也就依舊不能好好教好孩子。
同時,盡信書不如無書。看多了書,只會按部就班,不靈活運用,並不能得到實際作用。
因此,對於育兒,得結合實際。看育兒書,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選擇性地看一些育兒書。看書時,必須帶著疑問,這些知識點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一切,理論聯絡實際。
育兒道路上,我們自己要學習很多,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慢慢摸索吧,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
10 # 悠遙若水
看了很多育兒書也教不好孩子就像讀了很多書,明白很多道理也過不好這一生一樣,你看到了,明白了,但其實不代表真的懂的,即使你懂了,也還要看你的潛意識裡有沒動力讓你這樣去做。
當然,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得從人的獨特性開始說,我們看的育兒書大多是從大資料中總結出來的普遍規律,但只是普遍,代表不了全部,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生命軌跡,用普遍的或者其他人的經驗理論並不定適合自己的孩子。所以要育兒熟悉瞭解自己的孩子,再找尋適合她的方法。
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你看到了,你想做了,但你未必做得到,就是我開篇說的潛意識動力這個點。心理學界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就是一個人格完善的媽媽,即使不學任何育兒知識也能把一個孩子帶好,而一個本身有缺失的媽媽,即使學了再多知識也可能教育不好孩子!打個比方,育兒書上常說要讓孩子獨立自主,就要適當放手,尊重孩子自己的需求,想法,做法,而一個控制慾特別強的媽媽,看再多的育兒書也控制不了自己要去幹預孩子的事,即使不斷告訴自己要放手,但內在那股動力會讓你因為無法控制而感到焦慮,而你的焦慮又會傳遞給孩子,孩子能感受到真正獨立自主的快感嗎? 一個告訴孩子你要情緒穩定的媽媽,自己卻總是控制不住的情緒爆發,孩子那麼容易能情緒穩定嗎?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好多,這裡就不贅述,但很明確的一點,是要有一個好孩子,媽媽們首先要做一個好的自己,才能成為一個好的媽媽,也才能有一個健康幸福的孩子。
最後一點是,你認為孩子不好,是孩子真的不好,還是孩子不是你期待中應該有的樣子而已,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是屬於自己的,成為怎樣的人,自有自己的定律,媽媽們,是要讓我們的孩子成為她原本的樣子,因為每個人原本的樣子就是最好的,而不是要把她塑造成我們自己期待的樣子。
回覆列表
現在人對家庭教育真的越來越重視,我們初為父母,不知如何教育孩子,可是我們熱愛學習,可以學習怎樣做好父母。各種關於家庭教育的書籍也是越來越多,關於教育的理念也是百花齊放。傳統的、外來的理念多種多樣,確讓家長們眼花繚亂。
育兒理念多,有衝突:舉一個很實際的例子,尹建麗和蘭海老師兩位大V之爭,兩位都可以說是現今中國家庭教育中翹楚,關於孩子教育就有非常大的爭議。這時我們作為最普通的家長,對於育兒更加的迷惑和不知所措。
孟子云,盡信書,不如無書:任何育兒書籍的學習,育兒理念的接觸,都是一個學而思的過程,帶著問題學,學會要思考考量學習的知識,才能有所收穫。而不是遇到一個觀點就照搬照用,一件事懂了,遇到另一件又不知所措了!還是要多一些自己的判斷。
理論實踐相結合: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和孩子磨合的過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專家也好,有些也是她自己的實踐經驗,更多的是理論,並不一定就適合你的孩子,自己的孩子自己最清楚。不斷學習獲取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方法不同,愛孩子不變:不管用哪種教育方法,父母都是深愛自己的孩子,都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成人成才,愛孩子的這顆初心不變。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行為也在時時刻刻的影響孩子,我們不但要學習育兒知識,也要以身作則嚴於厲己,做孩子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