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京六環外的生活

    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時刻中表現出來,但他卻是在無關重要的時刻形成的。_雪萊。

    一個人的品質如何?我們可以從他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的行為中去觀察。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透過長時間的接觸和了解,我們就對一個人的品質有了十有八九的瞭解。我們不妨用以下幾個方法去了解一個人的品質。

    首先,我們可以去通過了解他的家庭,特別是他們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品質形成的最早的啟蒙老師,如果他們的父母通情達理,為人和善,尊老愛幼,那麼他們孩子品行肯定差不了。因為父母的言傳身教,對一個人的品質的形成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日常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的給孩子的品質注入了不可或缺的正能量。一個正能量的家庭,他的教育方式是一個人品質形成的關鍵因素。

    其次,我們可以透過他交往的人群去了解他。

    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品質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他們交往人群的層次。品質好的人,喜歡交往正直、善良,有上進心的人。 朋友圈是我們瞭解一個人品質好壞的最直接的工具。 如果一個人的朋友圈不是很健康,那我們就可以間接地判斷出他的品質堪憂。但是我們又不能武斷的說,品質的好壞就是根深蒂固的。因為周圍的環境,身心的健康,受教育程度都會間接地影響一個人在每個不同人生階段的品質。但是朋友圈也能階段性的反映了一個人的品質狀況。

    再次,瞭解一個人品質好壞最直接方法就是我們去跟他交往接觸。

    交往接觸是我們最客觀,最全面瞭解一個人品質的方法。因為我們的直觀感受,就可以給出我們一個比較客觀真實的答案。好品質猶如宇宙中的太陽一樣光亮,任何陰暗都遮擋不了她的光芒。所以一個有好品質的人,他自帶磁場。他的磁場傳達給我們的直觀感受就是正能量。品質拙劣的人,猶如暗夜行盜,自會敗露馬腳。

    最後,時間是檢驗一切真理的標準。

    時間會給出品質最永恆的回答,任何拙劣的表演都逃不過時間的火眼金睛。好品質是一個人的金字招牌,即便把它放到烏雲遮日的暗夜裡,他也會熠熠生輝。一個人的品質註定了他一生的成就,好品質猶如車輛上的輪胎,他會助力你走向遠方。壞品質有可能隨時爆胎,讓你身敗名裂,遺臭萬年。凡建立功業,以立品德為始基。從來有學問,而能擔當大事業者,無不先從品行上立腳跟。 假如你的品德十分高尚,莫為出身低微而悲傷,薔薇常在長在荊棘中生長。

  • 2 # 笑對人生mqb

    品行是好還是壞,

    看其兩點就明白:

    是否說話守誠信,

    對人做事可實在?

  • 3 # 茶道人生6299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發表一點個人看法,不一定全面。我認為一個人的品行在利益方面最容易表現出來,如果一個人只追求個人利益,私心嚴重,事事把自己擺在第一位,那麼他(她)在為人處事就不會考慮客觀存在的因素,公然違法,或利用社會風氣暗地違法。對人不考慮對方感受一意孤行。總之一句話就是個人利益第一。最終脫離社會。被多數人唾棄。如果一個人有天下為公的思想。這利益面前能考慮到對方和他人,那麼他(她)做事一定能被大多數接受,言行也會符合社會規範。得到社會的認可。

  • 4 # 四棲職場—山海客

    答案,肯定是多方面的。

    筆者從對他人、對親人、對自己三個方面,做個說明。

    第一,對他人。

    細分的話,可分為對朋友、對陌生人兩小類。

    中國傳統文化是血緣文化、熟人文化,所以就有“打虎親兄弟、上場父子兵”的說法。

    對朋友,是寬容、苛刻還是放縱,不同選擇,不同結果。過於苛刻,就容易沒朋友;太過包容,就流於放縱。

    “堅持原則、幫助朋友”,是筆者很尊崇的一個道理。

    原則在前、幫友在後,就是這樣一個次序;要是顛倒了,大家想想,是什麼情況?很簡單,就是沒有原則了嘛。

    這與中國文化中“舉賢不避親”是異曲同工。賢在前,就可以大膽的推舉,否則退避三舍就是明智的選擇吧。

    對待陌生人,其實是更反映一個人品行高低的指標。

    非親非故,你可以一如陌生人對待之、或者帶必要的友善對待之,是你的選擇,但結果會有不同。

    簡單的例子,比如坐車讓座。不坐老幼病殘孕專座,是基本的,或者坐了,看到前述人上車,主動讓出座位,是基本行為規範。坐其他座位,你讓出了,就是一個小善舉,對自身有了高一點兒的要求。筆者綠色出行是常態。在車上,看到不止一次,年輕的給年長的讓座,年長者一再推辭,“不用、不用,沒幾站,你們年輕人上班也辛苦”。不管老人最終坐還是不坐,這幾句話,就讓我們心裡多了一分暖意。

    彼此理解、彼此諒解,讓一天工作的狀態,都不一樣了。生活中,諸多的、不起眼兒的小善舉,匯到一起,就是和諧社會的根基。

    第二,對親人。

    對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姐妹等;對親戚、其他長輩。

    父母慈、兒女孝,不止古代需要,當代、當下也是非常重要的。像那首歌中所唱,“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是幫助媽媽洗洗碗……”,哪怕是聽老人嘮叨嘮叨,大多數情況下,不用表態(同意、不同意或者其他)、只需附和,表示你在傾聽,就足夠了。

    有時候,我想,“自己到了父母的年齡時,會不會也是他們這樣——愛嘮叨、愛操心”?雖然一方面心裡說,‘可不能像他們’,但另一個聲音也很強,‘恐怕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還是會有不少地方會繼承、複製父母的行為的’。這是文化的力量、這是傳統的力量,無形的文化、有形的影響隨時隨地可見。

    對待親戚,也是一面看人的鏡子。

    比如當親戚有困難時、需要幫助,特別是需要借錢度過難關時,如何處置?“救急不救窮”是個基本規則。

    生活中,什麼情況都可能出現。親戚有積蓄了、翻身了,還錢還情的不少,不還的也有。如何處理?下次區別對待就行了唄。

    第三,對自己。

    獨處時,什麼表現、什麼行為,與上面兩類情況,同等重要。

    古時聖賢講,“慎獨”,就是講的獨處時自身所思所想所為,同樣要注意、同樣要修身、修行。人在幹、天在看,這是顯性的一面;看不到的隱性的一面是思維,佛教中講“動念”,念頭一動、自己就有感知、敏感的他人也能有所感知。動善念、動邪念,本人知、天地也知,念頭形成的氣場,若隱若現,但實際存在,善念、天佑之;邪念、天惡之,只是報應的早晚、程度不同而已。

    當下,是(移動)網際網路的天下,人的時間被切成恩多小碎片,多數人用碎片時間娛樂、遊戲、看片段文章或影片,一晃,一小時、兩小時就過去了。特別是年輕人,白天工作忙,上下班路上常常要花兩個小時以上,手機不離手的現象,隨時隨地可見。娛樂是必要的,化過多時間,就是浪費了。況且,看手機是容易上癮的,十分鐘不刷一次朋友圈,對不少人來說,就是緊張、感到壓力、心慌慌的。其實,把重要的聯絡——工作中的老闆、上級,生活中的長輩、愛人置頂,其他可以靜音。堅持一天、幾天,你會發現,其實沒耽誤什麼事。反而是省出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生活質量。

    慎獨的前提是自尊。有了自尊,就會有自律;有了自律,就會有專注心、良好的習慣。

    人生在世,大幾十年光景,或者到了米壽、茶壽的年齡,也不過3萬多天。除去睡覺休息的1/3、吃喝拉撒的1/4,學習、上班時間大約也就1/3,還沒有算上通勤、度假旅行等的時間安排。

    讓這不太多的時間,更加豐富一點兒、更加健康一點兒、幸福指數更高一點兒,當是我們都要思考、要比較認真的態度去應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風雲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