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秀婀娜
-
2 # 利涉大川329
有陰就有陽,有善就有惡。如果說人性本善,那麼人長大後學壞了就是社會的責任。如果人性本惡,那麼人長大後做了好事就是社會的功勞。所以人性的善惡歸根結底還是在於社會背景,社會動盪的時候人總相信人性是善的,而社會安定的時候人總相信人性是惡的。儒家學說是辯證的,不會去給沒答案的事情下結論。如果有人眼裡的儒家學說還停留在三字經的話,那麼只能說明這人孤陋寡聞。
-
3 # 北京得明
人性,是一個善惡集合體,當善效能夠保持和發揮,他就是一個善良的人,當惡性能夠保持和發揮 他就是一個邪惡的人。所謂人的本性,其實就是一個善惡正邪的多性集合體,並不存在一個單一性的“本性”。所以,孔子說人性本善,孟子說人性本惡,每個人都能舉出例證來證明自己是對的,但是又都無法說服對方,問題就出在了對於“本性”的認知上。
-
4 # 靜得像影子
要回答這個問題,在問善惡之前,應該先思考一下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好,舉個例子,草原上的獵豹殺死了一隻羚羊,是善是惡?一般人都會覺得羚羊是善獵豹是惡,但果真如此嗎?如果你看到獵豹媽媽的孩子因為沒有奶吃餓得奄奄一息你還會這麼覺得嗎?所以,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善惡之類的根本就是人為強加上去的屬性。而人的立場可是會經常變的。再舉個例子,獵巫運動中有巫師或女巫嫌疑的人會被毫不留情的燒死,這在今天的人看來就是惡,可當時的人看來這就是善。區別在哪?在於人們的知識進步了,所以觀點立場改變了,於是對善惡的評價標準也就變了。
回到主題,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其實這都是人為強加上去的東西。人性不變,變的是人們評價善惡的標準。人之初,本身是不惡不善的,有的只不過是本能。只有通過後天的教育和學習才能慢慢知道人類社會的運營規則,才會耳濡目染的學習周圍的人的行為方式,這時才會知道善惡。所以,決定一個人善惡的並非他自己,而是他所處的環境!討論一個人本性善惡是沒有意義的,但是討論如何給孩子們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遠比問他們本性善惡更有實際意義。
回覆列表
人性是天使與魔鬼的混合體,惡讓自己生存下去,善讓更多的人生存下去。同情心與生俱來,越生存的好,越是同情心氾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