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東歷史
-
2 # 秋之韻燦爛
因為晚清一系列著名的不平等條約都是李鴻章代表簽署,導致人們對條約的憎恨連帶到他的身上。
縱觀諸葛亮一生,為劉備出謀策劃,贏取戰爭和領土無數。其軍事政治才能卓越,一生與失敗可以說是基本無關。
而李鴻章呢?如果沒有那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也許會有更多的人知道他是當年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知道他為中國建立了第一支西式海軍,知道他曾被當時的日本首相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優秀的人,被派去代表清朝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都說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同理,人踩狗屎,難除其臭。況且這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臭名昭著,甚至將李鴻章本人的清香給掩蓋了去。真的是讓人扼腕。
又有多少人知道為了減輕國家損失,李鴻章進行過怎樣的艱苦談判呢?沒人在意這些。他們只知道,簽署這些不平等條約,讓中國陷入地獄的,是李鴻章。
為李鴻章先生感到惋惜。
-
3 # 鋤揚軒
這個問題似乎很有道理哦
如果簡單說鞠躬盡瘁,那確實相似度很高。諸葛先生就不用說了,病卒在北伐緊要之際。但其實李鴻章大學士也一樣,甲午戰爭後儘管被革職,被革掉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等實職,但仍在軍機處,而且負責了出國考察等,尤其是八國聯軍後,以古稀之年與西方列強談判,保留了大清帝國的很多些許顏面,之後就去了。也真可謂鞠躬盡瘁啊
迴歸正題。如果拿諸葛亮和李鴻章比較,那李鴻章確實還差些,最起碼比三國演義裡面的諸葛孔明要差。
可見歷史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各種心酸難以言表哦。
1.個人品行方面,主要是廉潔自律方面,李鴻章遠遜諸葛亮。不是說,宰相合肥天下瘦麼?可能在清末,無官不貪吧。
2、人生境界方面,主要是追求抱負方面,李鴻章亦遠遜諸葛亮。諸葛亮人家是那種“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的修齊治平的儒家經典人物,一生戎馬倥傯似乎皆無個人私利!反觀,李鴻章則只是一個政客最多也只是一個政治家的追求抱負。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這可是人家的青雲志哦。有錯嗎?沒錯!但境界確有差別哦
3、李鴻章被黑的夠慘夠慘,諸葛亮被神話的夠玄夠玄。另外,李鴻章始終是與中興四大名臣並列的,也始終在曾國藩之下,但諸葛亮則完完全全超過了同時代的人。比如伏龍鳳雛,乍一聽似乎是並列的人物,但慢慢人家徐庶好像變成了跑龍套的綠葉啊,唉……
總之吧,讀史要用心,治史既要用心也要儘量真實客觀。
-
4 # 董狐筆
因為諸葛亮一直主戰,李鴻章卻經常主和。我們的歷史書上,主戰的都是好人,主和的都是壞人。我們和所有歷史人物一樣,逃不脫歷史侷限性,無形中會被洗大腦,而失去來自良知的價值判斷。人們只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恢復漢室的志向堅貞不移,卻看不到為了諸葛亮和劉備的野心,無數蜀國生靈塗炭。小小蜀國,不顧國計民生,動輒起幾十萬的刀兵,諸葛亮這不是窮兵黷武是什麼?反觀李鴻章,除了有儒家知識分子的修養,還多了幾分變通,知道清朝老大帝國的短板,知道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不該打,該裝孫子的時候裝孫子,該硬氣的時候硬氣,該偷奸耍滑的時候偷奸耍滑。最可貴的是,李鴻章和諸葛亮一樣,做這一切都是為了國家而非一己私利,不貪虛名,為了國家背黑鍋也行,這點諸葛亮恐怕也做不到。總之,我們看歷史,不要空談,要走近歷史,瞭解這些人面臨的現實環境,不能簡單地用一個標準,來衡量一個人的好壞。
-
5 # 漁耕樵讀
李鴻章與諸葛亮,李鴻章儒臣也,忠臣也,兵家也,政治家也,外交家也。中國三代以後,具此五資格者,而永世為百世所欽者,莫如諸葛武侯也。李鴻章所憑藉多於諸葛,而君得不及也。
其初起於上海,僅以區區三城,而能奏大功於江南,創業之艱,亦略相類。後此用兵之成就,又遠過之矣。
然諸葛治崎嶇之蜀,能使士不懷私也,民鹹自勵,而李鴻章數十年重臣,不能輯和使為己用。諸葛之卒,僅以成都桑八百株,而鴻章以豪富聞名於天下,相去何如也?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犬馬戀主之誠亦彷彿之。梁啟超先生珠玉在前,就不班門弄斧了,個人感覺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還是中肯的。既沒有誇耀也沒有貶低。總體上來說,李鴻章太過重私慾,忝居相位,執掌兵權但是卻不能控制局勢,白白浪費了中國本來能夠改變現狀的機會。
-
6 # 聯盟大俠
首先來說李鴻章,毫無疑問他的確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厲害的幾個人物之一,在曾國藩之後,逐漸成為了清廷中舉足輕重的人物,是洋務派的核心執行人,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一個程序。如果不是在這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李鴻章得到的評價絕對是當世名臣。只是當時在整個中國,正逢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所有的政治體系、道德體系、文化體系等等都與世界格格不入,並且大部分腐朽墮落。即使李鴻章深諳中華三千年權術精華,政治潛規則,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只能做略微調整。所以無論李鴻章怎麼去為國家鞠躬盡瘁,整個國家的國勢都不可逆轉的滑落深淵,屈辱也就伴隨著整個統治集團。
而李鴻章作為統治集團中一員,必然要為當時的歷史後果承擔責任。但若把賣國全部歸咎於李鴻章,這未免就有失偏頗。說實話,就是李鴻章堅決拒絕簽訂那些賣國條約,也還是會有什麼王洪章、張紅章之流。說白了,那個時期,中國是沒有多少討價還價的資格的。
而諸葛亮則不一樣,他本身輔佐劉備從一無所有到創立蜀漢集團,本身的能力得到證明,並且君臣相得,為了同一個夢想奮鬥終生(李鴻章更多的考慮的是統治者的穩定)。道德品質也無可挑剔(這點李鴻章也不行),軍事上以弱攻強,戰績還佔上風(李鴻章也沒啥好爭辯的),治國上也很有作為(司馬炎曾感嘆:若我得到諸葛亮的輔佐,哪還有今日的勞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諸葛亮本身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色彩,這就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相較之下李鴻章若有這個魄力,則中國近代史可能就不一樣了。
-
7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時代不一定也不能相持並論,但鞠躬盡瘁也可以多種理解,或許在理念上李鴻章是甘願為大清子民效勞,但更準確地說,他是為保住大清政權和慈禧太后的位子而效力,而不敢冒朝廷勢力去反對諸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他雖然官居一品中堂,也曾發展洋務,力望擴大清朝軍事實力,但礙於很多阻力和自已並非那麼有本事,購買的戰艦和軍火武器大多屬劣質槍支大炮,在軍隊訓練上也無盡力或分身乏術!
也不見他在哪方面幹出什麼業績出來,時間久了也演變成為一名外交官,經常奉太后慈禧意旨跟外華人簽訂割地賠款等喪失主權的條約怎可用“鞠躬盡瘁”來形容!他是很忙,都是瞎忙,忙著給外華人鞠躬盡瘁,給慈禧太后盡瘁,更怕自己前途性命不保!
這無法與諸葛亮相比,諸葛亮用盡一生所學軍事謀略,為劉備創下1/3的江山,而且還六出祁山力圖謀求統一大業,雖然無功而返,但他發奮圖強,一生征戰沙場,病死五丈原,埋葬定軍山,並沒為自已留點什麼!那才配稱鞠躬盡瘁。
當然時局不一樣,也不能把一切罪過撒在李鴻章身上,但要說李鴻章鞠躬盡瘁仍然言之太過,無法過標!也只能說他很忙,奉命行事而已!
-
8 # 漢水白石言
諸葛亮是三國蜀漢丞相,三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封武鄉侯,追諡忠武侯。從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獻三分天下的“隆中對”起,諸葛亮就追隨劉備成魚水之交。
1.諸葛亮。網路配圖
蜀漢章武三年(223)春,劉備永安白帝城託孤起,諸葛亮就輔佐劉禪。先七擒孟獲後穩定蜀漢的後方,後率諸軍北駐漢中,5出祁山北伐魏國。至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八月,諸葛亮因疾病而卒于軍中,年僅54歲。諸葛亮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行動,踐行劉備的知遇之恩和託孤遺言。
2.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網路配圖
李鴻章同諸葛亮沒有可比性,他靠鎮壓太平天國、捻軍起義起家,代表清政府與外國列強簽訂了出讓中國利益的系列不平等條約。
3.李鴻章同諸葛亮沒有可比性。網路配圖
李鴻章(1823.02.15--1901.11.07),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肥東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李鴻章被廬州府學選為優貢;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順天府鄉試中舉;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會試中進士,朝考後改翰林院庶吉士,受業曾國藩門下,求經世之學;清道光三十年(1850),授翰林院編修,充武英殿編修。
4.年輕時的李鴻章。網路配圖
太平天國起義後,李鴻章先任湘軍幕僚,後組建淮軍。靠鎮壓太平天國、捻軍起義,升至兩江總督、湖廣總督兼協辦大學士、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和一等肅毅伯等高官重臣,可以說是兩手血淋淋。
5.鎮壓太平軍時期的李鴻章。網路配圖
1870--1880年代,李鴻章在兩江總督、直隸總督任上,用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的方法大辦洋務,先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江西興國煤礦、湖北廣濟煤礦、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山東嶧縣煤礦、天津電報總局、唐胥鐵路、上海電報總局、津沽鐵路、漠河金礦、熱河四道溝銅礦等系列民用企業。6.李鴻章。網路配圖
清光緒十四年(1888)12月,李鴻章建立了實力是東亞第一的北洋水師。但是,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洋務運動也隨之失敗。洋務運動從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李鴻章本人及其家族則從洋務中大發橫財。
7.晚清重臣李鴻章。網路配圖
李鴻章最被人詬病,是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外國列強簽訂了30多個條約,其中,出讓中國利益的不平等條約十餘個。
8.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外國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網路配圖
不平等條約主要包括:1876年9月,中英《煙臺條約》;1884年5月,中法《會議簡明條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條約》;1885年6月,中法《會訂越南條約》;1895年4月,中日《馬關條約》;1895年11月,中日《遼南條約》;1896年3月,中德《膠澳租借條約》;1896年年6月《中俄密約》;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條約》;1901年9月,八國聯軍《辛丑條約》等。
9.晚年李鴻章。網路配圖
李鴻章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晚晴“中興四大名臣”, 死後贈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諡文忠。
-
9 # 牽著你的手和你一起看月光
啦啦啦~
諸葛亮和李鴻章,嗯,確實有意思。我們仔細分析就知道
1.三國時期諸葛亮的種種行為,都只能算打內戰,輸贏對整個華夏文明都沒有多大的影響,但是李鴻章李中堂就不一樣了,他代表的是中國對外交流,又遇上一群西方列強(還有日本),大清自然打了敗戰。李中堂的作用就是替皇帝被黑鍋,替皇帝在不平等條約上簽字2.李中堂是漢人,這是不能忽略的一個重要事實個人愚見,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圖片來自網路)
-
10 # 龍支子
將不同歷史時代、不同政治境界和不同精神格局下的兩個人,放在同一面“鞠躬盡瘁”人文價值標準的顯微鏡下進行比較,是一件慘不忍睹的事情,也是歷史學走出學術殿堂步入遊戲模式下的一種無奈,多少反映出當今社會在歷史認識上越來越趨於動漫化的審美錯亂。
“鞠躬盡瘁”的意思是指小心謹慎,貢獻全部精力,用在政治人物身上,還有一層勤勉國事,盡忠報國的含義。“諸葛一生唯謹慎”是諸葛亮一生的真實寫照,其一生事無鉅細,皆親力親為,使蜀漢政治清明,治理有條不紊,而且盡忠職守,竭力報國,死後家無餘財,僅薄田數畝,桑樹幾十株,以一國宰相之位,竟如此寒酸,毫無疑問地當得起“鞠躬盡瘁”四個大字。後世史學界對諸葛亮多有軍事能力不足的遺憾,這就有點求全責備的味道,諸葛亮長於治世,短於戰事,並非其個人過錯,以這個理由來評價他,多少摻加了個人的感情因素,因此並不影響對他“鞠躬盡瘁”的歷史定位。而今人比較流行的各種評述大都來自於小說家之言,稱諸葛亮“窮兵黷武”,而又多以失敗告終,因此認為其一生作為有限等言論,多為情緒化表達,當不得真。歷史上諸葛亮六出祁山,並非其主動所為,至少有四次是曹魏方面主動發起,其餘兩次基本上都是見好就收,其目的與恢復漢室、統一天下無關,大多是以強軍練軍為主,這並非其不作為,而是真實的歷史環境不具備完成這一使命的條件,所以,對諸葛亮“逆天而行”的指責是無稽之談,更不影響諸葛亮一生勤勉國事的鞠躬盡瘁形象。
因此,對諸葛亮以“鞠躬盡瘁”來定位完全是歷史的量身定做,也是歷史賦予他的美譽,是中國幾千年歷史沉澱下來的文化楷模,更多體現的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人文情懷和精神理想,這一形象已經超越了以功過得失為衡量標準的評價範疇,而是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正義化身!但李鴻章能擔得起這一歷史評價嗎?客觀地講,勤勉確實是有,一生轉戰南北、周旋列強,“外須和戎,內須變法”,興辦洋務,發展實業,奔波勞碌,以風燭殘年簽署人生最後一份屈辱條約後,咯血而死,其勤勉形象不得不令人動容,完全夠得上“鞠躬”一詞。但盡忠就未必,簽署《中俄密約》時,索要200萬兩賄賂,因沙俄只給了50萬兩幾乎翻臉不在最後文字上簽字,這還是記者沈藎在冒死爆料這一密約內容時附帶透露出來的資訊,史料上沒有留下來的這種骯髒交易不知道還有多少。還有將北洋海軍打造成自家的私人武裝,致使清廷對其多有防範,軍費開支一再受阻,使軍艦裝置老化,彈藥武器供應不足,經甲午海戰全軍覆沒,這裡面除了那個腐敗僵化的政府外,李鴻章個人就一點責任也沒有嗎?面對這樣的質疑,我們很難想象其忠在何處!
現在很多人為李鴻章抱屈,認為他生不逢時,卻以一己之力盡力維護了國家利益,認為對他賣國的歷史評價很冤枉,這種說法完全就是罔顧歷史。看看他在日本馬關談判期間的作為,就知道歷史並沒有冤枉他。李鴻章在日本馬關,對日本盡數破譯其與朝廷之間往來的所有電報內容毫無察覺,在長達數月的談判期內,更無任何政治敏感,而此時的日本因舉國發動甲午戰爭,國家政治幾乎處在崩潰邊緣,但李鴻章對此也無任何判斷,其政治上的昏聵可見一斑。在其被刺受傷期間,日本怕因此夜長夢多,精心挑選醫術精湛的醫生為其治療,就怕他因故回國使日本的談判有利條件受到影響,但李鴻章達成妥協的願望比日本人還強烈,最終拖著病體完成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還對日本人刻意為之的醫療感激不盡,回國後還不斷與治傷的醫生唱詩答謝,他就是這樣“為國盡忠”的,這裡面除了決策層的意志外,李鴻章最起碼在談判技術上就有很多周旋的餘地,完全將所有責任推給那個行將就木的政府,恐怕也失去了應有的客觀立場吧!
所以,對李鴻章冠之以“鞠躬盡瘁”的歷史評價是很滑稽可笑的,這種評語出自列強之口,倒也罷了,因為在晚清的官場上,李鴻章是唯一能夠與他們可以溝通的人,人情化頗重的李鴻章也的確讓他們獲得了不少好處,是大清帝國“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操盤手,值得特別感謝是有淵源的,可華人也認同這樣的說法,就很令人費解了。
諸葛亮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大清朝大廈將傾時,李鴻章也是鞠躬盡瘁,就因為因為《馬關條約》背上賣國賊的稱號,和諸葛亮的歷史地位天壤之別。
回覆列表
為什麼總喜歡這種關公戰秦瓊式的比較呢?相差了1600多年,有意思嗎?再說了一個鞠躬盡瘁的楷模,一個被唾罵的人,也合在一起比較?、
1、諸葛亮輔佐的是劉備,是漢的餘脈,這是符合儒家最正統思想的。而且還能化腐朽為神奇,把一個一錢不值的劉備輔佐成三國鼎立的雄主,這是扭轉乾坤的能力。而李鴻章沒有把大清朝敗亡的路上給你扭轉了。更主要的是李鴻章輔佐的大清朝,簽訂的對外屈辱的協議,不支援變法運動,這是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
2、諸葛亮一生不貪財,而李鴻章不是。高官不愛錢,這是我們人民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很重要的指標。
3、諸葛亮自己是大文豪,為自己留下了《出師表》、《誡子書》等極為符合正統思想的文章。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時候,能留下這種級別的文章,那是最好的宣傳手段。
4、諸葛亮已經被稱讚了近兩千年了,婦孺皆知,李鴻章被臭罵了一百年了,也是婦孺皆知。這種有基礎認識的東西,不是短時間之內有任何改變的,即使現在的自媒體有太多的顛覆歷史的言論,也是很難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