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ffgcff

    【解釋】:去掉外飾,還其本質。比喻回覆原來的自然狀態。同“返樸歸真”。  【出自】:太平天國·洪仁玕《英傑歸真》:“上帝基督化人,超凡入聖,返璞歸真。”  【返璞歸真】 同“返樸歸真”。   【返樸歸真】 謂還其原始的淳樸本真狀態。 璞,本義是蘊藏有玉的石頭。也指未雕琢的玉。這裡引申為天真,淳樸。  成語 返樸歸真   發音 fǎn pú guī zhēn。   出處 《戰國策·齊策四》:“歸真反璞,則終身不辱。”   【成語意思】 去掉外在的裝飾,恢復原來的質樸狀態。 也說歸真返璞。道教教義  道教學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透過自身的修行和修煉,使生命返復到始初的狀態,道教稱之為“返樸歸真”。  道教認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樸和純真的,是近於“道”的本性的。所以人們常說兒童天真無邪。但由於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慮慾念不斷萌生,再加上社會環境的不同影響和情色財貨的誘惑,不斷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純樸天性,若進一步嗜慾無止,將嚴重損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從此背道而馳。而學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純樸純真的狀態。這裡的“樸”就是指本真,引申為“道”的質樸狀態,是指真常之道的本來體性。然而,要返樸必需要抱朴,《道德經》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即要抱道守真,怡養生命的真元,使之不為物慾所誘惑,不為私心雜念所困擾。這裡最重要的就是要儘量少一些私心和慾念。做人要淳厚,行事遵守公德,生活要儉樸,使本性漫漫返復到淳樸的狀態,與道相合。而在生命修煉過程中,要在良好的心性根基上,把已耗散的生命元氣透過修煉進行修復,使身體健康。進而透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等內煉功夫,使生命迴歸到真道的狀態,成仙得道。  在返樸歸真的修行道路上,諸多高真大德的踐行曾為後世學道修道者作出了榜樣。漢末魏伯陽真人,“挾懷樸素,不樂權榮”而專心修煉。葛洪真人不隨世變,言則率實,杜絕嘲戲,終日默然,被邦人鹹稱為抱朴之士。並提出應“全大宗之樸,守真正之源”。晉代嵇康好道,亦以“賤物貴身,志在守樸,養素全真”為修行宗旨。今天,學道修道之士又何以不能進一步發揚守樸全真的教義,留一份淳樸之真於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耳該怎麼做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