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忙觀點

    試著回答這個問題,不足之處,還請指教。

    你說的是戰國末年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故事。

    故事的原文大家可以去看《史記•魏公子列傳》。故事大概是這樣的,長平之戰後,趙國實力大衰,秦國圍困了趙國首都邯鄲,趙王向魏國求救。魏王一開始派了十萬大軍救援,但卻被秦王嚇唬住了:我滅了趙國,下一個就是你。於是按兵不動,作觀望狀。

    信陵君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於是在隱士侯贏的指導下,偷取了魏王的調兵符,並派力士朱亥殺死了前方大將晉鄙,調動軍隊聯合趙軍和楚軍擊潰了秦軍,收復了大片領土。

    關於信陵君竊符救趙,歷史山有兩派觀點:

    一是明人唐順之的《信陵君救趙論》,說他無視魏王的權力,有背臣道。

    二是荀子的《臣道》,說信陵君是拂臣,就是敢抗拒君王的命令,竊取君王的權力,最終使社稷免於危難。說他是社稷之臣、國君之寶。

    我個人傾向於第二種看法:臣道的根本,是從道不從君,社稷大於帝王。

    戰國四君子,司馬遷單獨給信陵君立傳,劉邦一生也很崇拜信陵君,每當回家鄉,總要祭祀信陵君。

    對於拂臣,近現代還出現過,就是張學良,時當國家危亡,他能做出那樣的舉動,著實讓人佩服。

    當然,二人的下場不同,信陵君在趙國客居了十幾年得以自保,而張學良被軟禁了一輩子。不管如何,他門於社稷和民族,也配得上英雄二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朋友說分手,然後做朋友,真的還可以做朋友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