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考貳拉
-
2 # 白sir讀書
關於這問題的爭論對於不同的人可能有點“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的意味。有的人可能認為為了自己心中所愛的事業,去付出,去吃苦,去顛沛流離,都是值得的,因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即使生前並無大成,也願意不顧一切去在自己追求的事業的原有基礎上再做出新的探索和進步。
而另一部分人,甚至社會上的大部分人都是不認可或沒有勇氣這樣做的,畢竟我們這個社會越來越物慾橫流了,畢竟人活下去所需要的基本需求是“食色性也”,畢竟夢想並不能當飯吃。所以更多人在小時候心存夢想,隨著年齡漸長慢慢的在社會的洪流和個人的生存壓力下逐漸放棄了夢想,這也並沒有什麼值得批判的。
所以,因為這樣那些在生前生活潦倒,一心追求文學、藝術、夢想的人就顯得誠為可貴。畢竟有了他們的存在,那些常人無法涉及的領域才能夠一點點的進步,一點點的有新的突破,也正是在他們死後的人們發現了他們的生前價值,他們才會名氣越來越大。這樣的人,如果單獨站在個人生活的角度確實可悲,我們應該做的是好好學習和珍惜他們生前所創造的作品,這樣他們曾經經歷的貧困潦倒的生活,在他們的人生中才有了意義。另外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去關注那些活著的有才華的人,不要因為社會的忽視產生更多的“死後名氣越來越大的人”才是正經。
-
3 # 束竹醉
因為很多藝術家沒有經濟思維,不懂得包裝自己,只懂得一味地活出自我。
雖然你有才華,但是並不代表人人就會知道你,並且這個才華並不會寫在臉上。縱觀那些去世之後,才出名的藝術家,大家對他的評價幾乎都含有一個共同點,活出了自我。
你看哲學家尼采,生前默默無聞,死後發現哲學思想牛叉,然後在瞭解一下生平,頓時讓人感到這才是真的自我。還有中國古代的杜甫。
別看杜甫現在特出名,其實在唐朝的時候,一點知名度都都沒有,寫的詩沒有人願意看,何況在那個年代,人人都會寫幾句。出名大概是在宋朝,宋朝時代詞寫的不錯,但詩就不行了,往前朝一扒拉,發現杜甫這個人寫的不錯,憂國憂民,而且整個人還活出了真性情。
與之相反的 則是陳子昂,陳子昂詩寫的不錯,但起初不出名,這咋整。摔琴,所以才名聲大噪。
此外著名樂隊BEYOND,
經過他們這幾個人一說,大家有了興趣,買了票,一聽,還真不錯。慢慢的有了名聲。
此外還有三體的作者劉慈欣。據網友翻閱歷史,發現以前時候,為了讓自己擁有知名度,劉先生特意在論壇上註冊了一個叫shiipp的賬號,沒事就跟網友交流,自己跟劉慈欣見過面,或者劉慈心跟誰是大學同學。經過不懈努力,你看劉慈心不是現在出名了嗎所以對於藝術家而言,要想生前出名,除了才華,還要有商業性思維,兩者缺一不可。
-
4 # 我是冰娉
不受主流所待見,對於藝術家來說,是比窮困潦倒更讓他們難過的事情,偏偏死了之後,還先在日本成為宗師,成為“日本畫道的大恩人”,他的畫作,現在都得到日本去看。
我想,這是牧溪生前怎麼也想不到的事情,雖然後世的中國畫家也有受到他們的影響,卻不及在日本的推崇。
藝術家,總是比常人敏感,當時的南宋畫院雖然還維持著當年趙院長時期的體面,但是,經歷過國破和逃亡後,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開始追求自己的內心,既然繁華已不再,就不必在粉飾太平,但這並不是當時主流的畫風,一些主流的畫家,對他惡言相向,嘲笑不斷,這就是當年的“非主流”。
而平民百姓,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生計,當然更無從瞭解什麼才是主流,什麼叫非主流,所以,當時的不被待見,所遭遇的生計上的困難,是我們無法所想象的。
所謂的行家為保自身而排擠“異類”,而大眾無從“讀”懂畫作,唯有遇到欣賞且“懂”的人,才會開始被推崇。
回覆列表
思想超前的人往往與主流人群的思想格格不入,這是他們的命運。如果能與主流思想一致,他們也就不會才華橫溢了。反倒是後來人可能會更理解他們,他們也可能被後世視為精神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