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韶山動力
-
2 # 當代包不同
根本就不現實。劇情大家都耳熟能詳,就不贅述,只談談個人認為不現實的幾方面。
一:土工作業疑點重重。
用李雲龍的話說:“只要掘進50米,剩下的30米,哪怕是個娘們,都可以把手榴彈扔進環形工事去”!那麼問題來了,完全靠人工在鬼子眼皮底下往前掘進50米能否辦到?
《亮劍》作者都梁肯定不是農民或者農民工出身,想當然的自己認為挖土是非常簡單的事,您知道掘進50米是多大的工程量麼?假設溝寬一米,深度1.5米(太淺了指定不行,藏不住人),掘進50米最少是70多立方的工程量,由於橫截工作面只有一米,只能由一個人挖掘,一個人要完成70多立方的土方挖掘,沒三天時間,根本就辦不到~這還是平時環境安全、土質疏鬆的條件下的工作效率~換到戰場上,效率肯定沒平時高。而人的體力肯定有消耗,長時間高強度勞動,換誰也受不了。就算是輪流幹,時間上也提前不了多少。
二:挖掘方向?
八路軍向山崎大隊的環形工事挖掘前進,是直線挖掘還是橫向挖掘?如果是直線,那麼就得多人同時施工。具體是這樣的:先由很多人在50米外開出許多條壕溝的工作面,再往前直線掘進,等到距離山崎大隊的環形工事30米左右,再把直線壕溝橫向貫通,形成戰壕。
如果是直線掘進,參與挖掘的八路就暴露在日軍的火力範圍之內,這肯定是行不通。
那麼,換做橫向掘進是否可能呢?
橫向掘進,您也只能夠從兩頭往中間挖掘,最後貫通成一條戰壕。由於工作面的問題,參與挖掘的八路軍戰士也不可能太多,而土方工作量將遠遠超過直線挖掘的工程量。所以,時間上也沒法辦到。
三:距離山崎大隊的環形工事,30米距離扔手榴彈是否合理?
當獨立團敢死隊在距離山崎大隊30米位置,從戰壕扔出3600枚手榴彈,將山崎大隊炸得人仰馬翻之前,大家別忘了,雙方距離30米,這個距離對雙方而言,都是對等的,甚至在地形上,日軍還佔有一定優勢,畢竟日軍所處位置是居高臨下。你能把手榴彈扔進我的環形工事,我也能把手榴彈扔進你的戰壕!而且,主動權是掌握在日軍手裡的。在八路挖掘戰壕的時候,日軍隨時都可以扔手榴彈~哪會等你從容不迫的把手榴彈扔過來?真是扯淡。
-
3 # 讓我夢到你1
只能說是相當有可能!
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在“淮海戰役”這部電影裡,當時在夜裡,解放軍匍匐前進到距離國民軍最近的位置,只一夜的時間,就挖出了一條巨大的戰壕。當時解放軍挖的時候,無數的機槍開火,子彈就在頭頂上亂飛,很是驚險。
咱沒有當過兵,但是看完這個,又看到李雲龍的做法,覺得這是最有效的辦法了。山地作戰,由下向上攻,沒點頭腦真的很難。八路軍人員再少,一個團至少兩千來人。一個連主要負責挖土方,一百二三十個小夥子,還都是農民出身,又是打翻身仗,那股勁頭又強,速度應該不會慢。分工明確,計劃周詳,這仗打得很漂亮。
相信老輩革命者,沒有點花活,日本人不就得逞了嗎?“亮劍”不比其他的抗日神劇,它所描述的都比較真實,只是投資不到位,所以戰鬥場面沒有完全表現出來。
-
4 # 叔承
很多人把亮劍當做經典抗戰劇,而更有一些人把亮劍當作歷史,但是無論如何亮劍永遠都不是真實的歷史,亮劍是由作家都梁寫的一部小說改編的,所以亮劍當中自然存在很多作者的想法。
本題問到,亮劍當中有3600顆手雷全殲日軍,在歷史上是有可能嗎?以本人之見,在現實當中是絕不可能發生的。
按照當時的日軍裝備,整編的一個大隊大概有8到12挺重機槍,輕機槍不少於20挺,雖然在李雲龍攻擊前程瞎子所在團已經向其猛烈進攻,按照電視劇的說法,山崎大隊已經傷亡過半,但此時仍有數百人在能夠戰鬥。
我們不要忘了,李雲龍所在的部隊能將手雷扔路到山崎的包圍圈裡,而山崎部隊計程車兵和軍官難道就不可能扔到李雲龍掘土部隊的手裡嗎?這是一個雙向的問題,同時又是一個單向的問題。
因為不知道山崎大隊所在的土地的土質是什麼樣,如果都是石山的話,那麼我想基本上是李雲龍的整個團將鐵鍬挖爛,也永遠挖不到30米的距離,如果是土的話,李雲龍的做法還是可以的。
所以從現實來看,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雙方的手榴彈在互相扔,而李雲龍的部隊憑藉人數優勢和手榴彈數目的絕對優勢,最終取得了戰鬥的勝利。從這一點上來說是有可能的。
否則的話,以日軍當時裝備的火力僅憑李雲龍的一個團還是比較困難的。而電視劇李雲龍的手榴彈全部扔進來,唯一一個解釋就是此時日軍的彈藥基數比較少,因為我們這次是從無論在小說還是電視劇,都沒有看到日軍有效的依靠手雷進行還擊,這不符合常理,按理來說這應該是一場雙方互相扔雷的戰鬥。
-
5 # Song_ww0928
電視劇表現的只是八路軍的一種精神。那個時候一個團有沒有3600顆手榴彈先不說,當時部隊基本是仰攻,就是向上攻擊,怎麼投放就是個問題。正面攻擊線要佈置100個人,每人大概扔3到4個手榴彈,時間上就來不及,距離上也不可能。畢竟防禦是有縱深的。何況你能投,別人也不是傻瓜。再有當時日本軍人的素養比八路軍要好高的多。否則抗戰還用打八年?看電視劇其實不用全當真,有時候就是一種表現手法而已。比如,有的用音樂,有的用色彩,有的用人的面部表情,有的用軍人的吶喊。反正很多的啦。狗狗年快了。
-
6 # 斫木的樵子
並沒有靠手榴彈全殲,而是用手榴彈給敵人帶來了一定殺傷和心理震懾後,全團發起衝鋒,並進行白刃戰以後才全殲敵人,並且孔捷負了傷。為了支援,旅裡面炮彈打光,之前程瞎子衝鋒了七八次傷亡慘重。
-
7 # 青啤雪花二鍋頭
應該是可能的,第一,當時八路軍重武器少,創造性的發明新的戰法,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人的潛能是可以更大挖掘,當然一支部隊的潛力也是可以的。第二,當時的情景,山崎大隊處於龜縮防守,利用其火力優勢抵擋八路軍進攻,土工掘進可以有效限制敵火力優勢的發揮。第三,獨立團不是一個團在戰鬥,師屬炮兵和機槍營同時對鬼子進行火力壓制,當時的情況是畢其功於一役,八路軍的家底都亮出來了。第四,有人說條件對等,獨立團土工作業的時候日軍也可以扔手雷,這當然不排除,但是在我方火力壓制,且往坑道扔手雷的難度,獨立團土工作業的傷亡是可以降低的。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革命先烈有著鋼鐵般的意志,英雄的部隊才有可能創造奇蹟
-
8 # 寒冰147227752
掘土推進是不可能行的通的。
第一是時間緊。在外圍以經有日軍增援了,有一個團打了一天一夜,增援部隊也推進了一天一夜了,對於八路軍以經沒有多少時間了。掘土推進是很耗時間的,在沒有日軍干擾的情況也要三四天。三四天日軍以經可以包圍彭德懷了。如果有人認為掘土推進快,不妨作個實驗,我認為超過七個小時都沒用。
第二是武器壓制,電視劇中日軍使用了迫擊炮。迫擊炮廣泛用於一戰,主要打擊戰壕,彈坑中的敵軍。迫擊炮的炮口瞄天可不是為了好看,無論榴彈炮還是加農炮都有射擊死角,躲在垂直牆壁的坑中就可以了。所以,打這中人就是迫擊炮了。迫擊炮把炮彈高高拋起,幾乎垂直落下,打擊敵人。四五十米可以指哪打哪。可以說正克掘進。
戰壕是戰略層面的,突擊是戰術層面的,戰略和戰術是不可以混淆的。戰略是宏觀是整體,戰術是微觀是細節。戰壕都是戰前就部屬完畢,不可能用作突擊手段。有人會說淮海戰役的掘進,淮海戰役的掘進就很說明問題了。在沒有總攻命令時掘進,總攻令一下就不可能在掘進了。
提到淮海我就想起《亮劍》中最大的敗筆就是淮海。一個師長離開指揮位置,帶著警衛連打游擊,還看不懂地圖,還不帶電臺,還穿敵軍軍服,知道的他在打游擊,不知道的還以為戰場投敵呢。李雲龍的八輩祖宗都燒了高香,碰見楚雲飛了。如果碰見我軍指戰員打死他都不冤。二戰時晉綏軍打了林彪一槍還嘉獎了,就是因為日軍軍大衣麼,戰場上敵我識別就靠衣服,所以淮海是全劇敗筆。
-
9 # 劉三解
《亮劍》作為一部經典抗戰劇,反覆重播,甚至重拍,可謂耳熟能詳,不過萬幸的是,由於抗戰神劇太多,絕大部分觀眾不會把劇中的劇情當做是真實歷史。
不過,作為都梁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而言,其情節在原著文字上,是有非常濃重的“軍迷”味道的,一方面關注一些之前抗戰劇中忽略的軍事常識,另一方面,大部分的人物和事件也都是由歷史原型改編的。
比如李雲龍圍攻山崎大隊這一戰,其實就是作者對於“關家堖戰鬥”的一個自行推演,有點類似於《我的團長我的團》結尾對“血戰松山”的一個推演,也就是“假設”。
“關家堖戰鬥”的規模,在抗戰中並不顯眼,但是,面對“岡崎支隊”(二字之差的原型),一支混成部隊,只能算是大隊規模,但並不是“大隊”編制。指揮官岡崎謙受中佐也並不是大隊長,而是第37師團226聯隊副聯隊長。
部隊組成為:步兵3箇中隊(基本部隊是第226聯隊第12中隊,外加第41師團1箇中隊和獨立步兵第12大隊1箇中隊),1個山炮分隊、1個工兵小隊、1個輜重兵小隊、1個無線電分隊和1個戰鬥救護班,總兵力535人,其中軍官19人。
岡崎支隊從武鄉縣東村出發,裹脅了300多名民夫,攜行的彈藥量是每支步槍120發子彈,每挺輕機槍870發子彈,每挺重機槍7200發子彈,每門擲彈筒16發榴彈,每門山炮100發炮彈。山炮分隊的2門山炮和足夠支隊使用7天的輜重糧秣則由243匹騾馬馱運。
對他們進行圍殲的,是八路軍的9個主力團(129師386旅772團、16團,385旅769團、13團,新10旅28、29團,決死一縱25、38團,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外加總部炮兵團,總兵力近2萬人。
這次戰鬥,之所以讓眾多軍迷扼腕的核心原因也就是這個兵力對比,500:20000!
整個戰鬥的結果是,從1940年10月29日20時30分左右,日軍抵達關家堖構築陣地,當夜, 就對決死一縱25團2營(也是八路軍所屬部隊)關家堖南面的峰堖(又叫柳樹堖),一個比關家堖還高的制高點,用一箇中隊發動夜襲,打響了戰鬥的第一槍。
此後,在八路軍2萬人的圍攻下,岡崎支隊困守至10月31日仍在頑抗,當日16時,八路軍主帥彭德懷因敵援軍迫近,部隊傷亡太重,下令撤出戰鬥。11月1日,岡崎支隊殘部在鈴木支隊接應下,回到洪水鎮。
此戰,八路軍並未完成10月29日21時下達的全殲岡崎支隊的作戰命令,此戰,官方戰史一直說是斃傷日軍400餘人,我方傷亡600多人,但陳賡大將後來回憶說部隊傷亡應該在2000人左右(史學界普遍認可此數字,其中陣亡約1000人),日軍戰報確認岡崎支隊在關家堖戰鬥中陣亡52人,受傷97人,失蹤2人,合計151人。
這次戰鬥的過程中,八路軍各部的戰術上確實存在種種問題,比如往往是死打硬拼,在不利地形上只能展開波次攻擊,而日軍重武器佔優,且居高臨下,給我軍造成極大傷亡。
然而,這個方案在現實的地形和戰場態勢下是無用的。
關家堖山頂為幾百平方米大小的臺地,其北面是斷崖陡壁,下面是一條深溝,東西兩側坡度較陡(上下20米左右),只有南坡比較平緩,可作進攻路線,但是,南坡的對面是一個比關家堖更高的峰堖(柳樹堖)山崗,與關家堖互為掎角,從柳樹堖上可以用火力控制通往關家堖的小路。
岡崎支隊在關家堖山頂臺地(幾百平方米)挖掘了八卦形的核心陣地,再由交通壕連線到臺地邊沿的一圈陣地。所有戰壕都挖得很深,戰壕壁上還有很多能藏人的貓耳洞。所有機槍、火炮都至少有兩個掩體。山腰原來50多戶人家的窯洞全部打通,每個窯洞都構築有射擊孔,窯洞前挖了防彈壕,在通往山上的唯一道路兩旁,各有四個窯洞被改造成配置機槍的暗堡。在關家堖山腳還挖了300多個散兵坑,圍繞山頭形成外圍陣地。整個防線以山腳外圍、山腰窯洞、山頂核心呈三線配置。
30日天亮後,決死一縱25團、38團負責進攻峰堖(柳樹堖),38團數次強攻,一線戰鬥兵幾乎拼光,團長蔡愛卿組織幹部突擊隊,傷亡數十名營連幹部依然毫無進展。25團連續組織7次衝鋒,直到黃昏時分,才衝上峰堖山頂陣地,但隨即被日軍以白刃戰壓下來。
在其他進攻線路上,情況類似,386旅722團由東北方向攻擊,其能接近敵人陣地的只有一條約0.3米寬的小道,只能一點點逐步爭奪,至下午14時,該團1營被替換下來,只剩下6個人。
385旅769團由西北方向攻擊,此處是一個20米高的陡崖,快到崖頂的地方,有一個凸出來的壕坎,上面是30多米長的一個斜坡,一直通到關家堖山頂日軍的前沿陣地,該部1營從側面土坎上隱蔽挖出一條小路,乘日軍被正面進攻吸引之時,衝上去3個連,但日軍立即在北坡墳包上架起機槍進行火力壓制,部隊被壓制在壕坎處無法動彈。
至當日16時,八路軍發起總攻,772團、16團、38團、25團各拼湊出1個營,再加769團2個營對關家堖發動全線猛攻,接連18次衝鋒,各部傷亡極大,直到入夜,才衝上關家堖主陣地,岡崎中佐此時已被擊斃,但結果各自為戰的日軍仍頑強抵抗,以白刃戰擊退了多次進攻,一直撐到了天亮。
所以,現實的情況是,李雲龍的戰術,只有到12月30日黃昏,各部總攻18次衝鋒進入日軍主陣地之後,即真正將日軍完全堵在山頂臺地的情況下,才能實施,在這之前,日軍的三線陣地還在發揮作用,你的環形戰壕也沒法挖。
但是,必須指出的是,在山頂臺地的日軍陣地,本身是設有“防雷壕”的,也就是在陣地前挖有壕溝,如果手榴彈投擲到壕溝內,就不會有任何殺傷,而這一陣地距離山頂臺地稜線,一般有十幾米,白天日軍會據守該陣地等待我軍暴露在火力下,晚上則會推進到稜線上居高臨下防止夜襲。
就這個工事設計來說,哪怕李雲龍的環形壕修好了,起碼在陡崖的方向是很難扔上去的,在主要進攻方向上,這堆手榴彈,真實歷史位面的八路軍前輩們肯定也是扔過的, 甚至還有總部炮兵團的山炮、迫擊炮的支援,但也並沒有把鬼子打懵,而且,退一萬步講, 就算扔上去了,最後的白刃戰,人數絕對優勢的八路軍還是未必能打過鬼子……這也是歷史的事實。
所以,就算我們把電視劇“當真事兒”來說,也只能遺憾地說,不好使。
-
10 # 大國6098
亮劍是一部好的軍一事:電視劇但他不是真實戰例殲滅山崎大隊是我質疑的一列土工作業寬至少要六百寬深要超過一米才能藏人五十一米遠最好挖計程車質也要八小時以上時間即使用勾機也得一小時以上在敵人的火力阻擊下還有敵人的援兵所以我認為做不到不可行
回覆列表
這問題就不對,建議你再去看看電視劇吧。第一,獨立團加入戰鬥前,程瞎子已經殲敵過半了(程瞎子的說法);二,3600顆手榴彈並沒有將敵人全部消滅,你沒看到突擊隊衝上去又是突突又是拼刺刀的,和尚和騎兵連長還你全包我全包兩人平分……;三,3600顆手榴彈只是拿下了最不好攻擊的環形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