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小笨熊美食

    座標廣東省陽江市。

    過端午節都吃粽子的,味道有鹹的、甜的,還有紅棗餡料等等。但是我還是喜歡媽媽包的粽子,媽媽做的粽子最好吃。

    家裡做的粽子不是甜的,餡料一般是綠豆和肥豬肉,做好以後用柴火燉六個小時以上,時間久燉出來的粽子粘性足,口感也好。

  • 2 # 鄃城五芹

    謝謝邀請!我們這兒端午節都吃粽子,有時間包的都自己包,沒時間包的就是買點,這個節日也要吃粽子。就象春節吃餃子,八月十五吃月餅子一樣,感覺吃了粽子才算過了端午節。我們北方吃粽子以甜的為主,有糯米大棗的,黃米大棗的,還有各種豆類和糯米大棗混合在一起的,再就是紅糖餡的,紅糖餡要提前準備好,用一半的麵粉和一半的糯米粉和成的麵糰包成小糖餃子,不用蒸生的就行。包粽子的時候一個粽子中間放一個就行,這樣包出來比大棗的還甜。最後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 3 # 穎爾妹紙

    首先謝謝邀請,當然了,每年的端午節我都會買粽子來吃,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口味的粽子,我最喜歡的就是鮮肉粽和蛋黃肉粽。我喜歡糯米的軟糯和肉質的鮮美還有蛋黃的香味。那些甜味的粽子什麼紅棗糯米的等等我是不喜歡吃的也不會買的。有機會我也要自己學著包粽子了,因為自己想包什麼餡的就是什麼粽。我的老家每年都有划龍舟比賽,場面非常的熱鬧壯觀,只可惜今年端午節如今身在他鄉沒有時間到現場感受。不過以後的端午節有空一定會回去看划龍舟比賽的。

  • 4 # 華志坤

    端午節一定要吃粽子,一言難盡,隨意可吃粽,隨意也不可吃粽子。但是中華節日傳統端午節歷史悠久,來源於湖南省汨羅江。湖南汨羅江出現了艾蒲芳香性驅邪避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習俗,建立了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的重大意義的紀念活動,所以應該吃粽子,來紀念屈原!

  • 5 # 憶流沙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華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北韓、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 6 # 臺灣廚霸子火鍋專家

    當然,一定要吃的。每到端午節,就會想起小時候母親親手包粽子義賣做公益的情景,從浸泡糯米開始,就有了莫名喜悅,等到炒制內餡食材,口水更是忍不住,<垂涎欲滴>,不到七歲的我,就深刻體悟這句成語的意思。

    端午節吃粽子,讓我想起小時候的幸福與美味,吃,是一定要吃的!

    而且在這一年一度陽氣最重的一天,除了吃粽子之外,我還會召集孩子們一起立蛋,比比看誰最能抓到『宇宙的平衡點』

  • 7 # 靜夜品讀君

    其實每個人都不一樣,吃不吃粽子在自己,在我們那邊,端午節不一定要吃粽子,但是一定要包粽子,也會祭祖,因為這個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的一個節日,一個習慣,就和春節一樣。是一種文化,也是一個團聚的日子。

    1.端午節原來的意思是一種風俗習慣,是為了紀念屈原等,但是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的一種文化,是生活不可少的,吃不吃沒什麼關係,但是我們不能忘了這個文化,在我們不重視的時候,也許就會被南韓搶走,形成了他們的節日,在我看來,中國的一些節日,都是我們的特有文化,我們應該尊重,並繼承,無文化並不可怕,就怕有了文化,卻不去繼承,而是丟一邊,所以該有的一些節日文化,我們應該繼承,並一直傳揚下去。

    2.端午節作為一個大節日,是我們和家人團聚的日子,吃粽子並不重要,但是和家人團聚是一個好日子,在現在社會,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都漂泊在外,有多少人是能一直和家人在一起的,難得有一個節假日,回家和家人團聚,是一個難得的日子,吃粽子,聊家常,都是一個難得的歡樂時光,應該好好珍惜。

  • 8 # 愛情面包啊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華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北韓、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錢和前途哪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