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娜是小說的主人公,也是小說中最具悲劇性的人物。小說主要描寫的就是她的一生。約娜的一生是由幻滅組成的。愛情的幻滅是約娜經歷的第一個幻滅。小說從約娜離開修道院的第一天寫起,那時約娜17歲,在聖心修道院過了五年與世隔絕的日子,從修道院出來時“喜氣洋洋,精力充沛,急想嘗一嘗人生的幸福和歡樂,以及種種甜蜜的奇遇”。她臥室掛氈上繡的皮拉姆和蒂絲佩悲慘的愛情故事引發了她對愛情的無限嚮往,她開始幻想“他”,幻想與“他”沉浸在一幅幅甜蜜浪漫的情景中。在這種情況下約娜遇到了拉馬爾子爵,他的相貌與談吐表現漸漸接近約娜心目中“他”的形象。於是相識不到三個月,約娜就帶著美好的憧憬嫁給了拉馬爾,可婚後的拉馬爾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就像一個演員扮演完一個角色後恢復他平時的面目。“他很少關心她,連說話也很難得,任何愛情的影子都突然不見了,夜裡到她臥室去已經成為稀有的事情了。”拉馬爾接管了約娜家的財產後完全變成了土財主。同時,他漂亮、整齊、優雅、動人的儀表也不見了,逐漸露出他自私、卑鄙、粗暴的真面目。於是約娜在婚前對愛情的幻想最終破滅了。愛情破滅之後等待約娜的卻是再一次的幻滅:婚姻的幻滅。約娜發現使女蘿莎麗生下的私生子竟然是拉馬爾的,這幾乎讓約娜崩潰,她幻想的忠貞的婚姻再一次破滅。然後拉馬爾在與福爾維勒伯爵夫人偷情時摔下山崖死了。雖然約娜對丈夫已沒有了愛情但還是悲痛欲絕。所幸的是約娜懷孕了,新的生命讓她對人生有了希望,正是這種希望讓約娜經受了她一生中最大的打擊。由於約娜的溺愛,保爾(約娜的兒子)沒有學會生活而是學會了賭博、做投機生意,並與一個娼妓生活在了一起。在償還保爾欠下的債務中,約娜失去了父親和姨母,失去了白楊山莊那個有她半生回憶的地方,落得傾家蕩產,但還是沒能讓兒子回到身邊。 約娜是當時社會的一個典型貴族女性,她身上有著正常的稱謂,有父母有丈夫有孩子,作為這樣一個有著完整家庭的女性,約娜渴望的是溫柔的愛情和以忠貞的愛為基礎的婚姻家庭生活,這是任何一個少女、妻子、母親正當的想法與追求。可社會並沒有滿足她這種正當的想法與追求。丈夫婚後的自私粗暴使她對溫柔浪漫的愛情的幻想破滅,丈夫一次又一次的欺騙與背叛使她對幸福家庭的幻想破滅,當她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唯一的孩子身上後,卻弄得傾家蕩產。就這樣,一個無憂無慮的美好少女變成了一個心灰意懶的老婦。 小說中女性悲劇的形成不僅僅是她們個人造成的。這些悲劇是由於傳統的習俗和男權文化形成的女性地位所造就的。宗教習俗對女性性格的影響使女性的悲劇命運成為必然。 《一生》 在文化對西方社會女性成長的影響中,宗教影響是不可忽略的。在十九世紀的法國,貴族出生的女孩大多要被送入修道院,接受一定時期的教育。小說主人公約娜12歲被送入修道院,過了五年與世隔絕的日子,接受的都是一些宗教教育,約娜從修道院回家後準備享受一番嚮往已久的人生的百般幸福,她所向往的幸福是什麼呢?是“他”,是一個她會忠心耿耿地崇拜的“他”,同時也會一心一意喜歡她的“他”。這就是宗教教育所灌輸給她的。女人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嫁給一個自己崇拜並且能夠愛自己的男人。約娜的這種心態是那個時代所有女人夢想的縮影。女人的幸福往往被定位於家庭的美滿和男人的愛。可是宗教是具有巨大欺騙性的。當約娜結婚之後才發現愛情並沒有她想象的那麼美好,更甚至她的丈夫與使女私通,她婚前的一切幻想都沒能實現。當約娜向宗教尋求保護時,神父不但沒有責怪拉馬爾,反而從容的勸說約娜及其家人:“他(拉馬爾)也不過和大家所做的一樣。忠實的丈夫,您見過幾個呢?”,“人人都有過這樣的事”。事實上神父所說的都是實話,男爵(約娜的父親)年輕時也調戲過這樣的小丫頭,而且決不止一次。但荒謬的是神父把所有的責任和罪過都推到了那些被男人玩弄而受害的可憐女人身上。“這有什麼辦法呢?這裡的女孩子都是這樣。她們從來沒有不先懷孕而後結婚的”,“婦女呢,您也知道,品德不好。女孩子不先朝拜了大肚皮聖母,是不會到教堂來結婚的。”在宗教觀念裡,女人必須從一而終,否則將受到嚴厲的懲罰,而男人則可以佔有多個女人,卻不會受到很大的譴責,原因是“他們受到了女人的誘惑”。雖然宗教沒有鼓勵男人去佔有多個女人,但宗教對女人的敵視和蔑視心理以及對男人的縱容,使女人無法擺脫被男人玩弄的悲慘命運。不論是使女蘿莎麗還是主人公約娜都是這種宗教觀念下的犧牲品。正是因為約娜接受了五年這樣的宗教教育,所以即使她面對丈夫不忠、愛情幻滅的打擊幾乎崩潰,但神父幾句荒謬的勸說還是安撫了她的心。她接受了神父的說法,她即將成為母親,孩子將成為她的安慰,因為她經歷了厄運,所以仁慈的天主用最大的幸福來報償了。孩子的出現使女性的反抗完全消失了,雖有不甘,但也只能向現實妥協,服從於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和她所接受的宗教教育,順從地扮演社會規定的“賢妻良母”的角色。 女性除了接受宗教的影響外,受傳統的影響也是很大的。約娜之所以去修道院接受五年的宗教教育也是出於傳統習俗的影響。因為十九世紀的法國貴族女子都是需要接受宗教教育的。在小說中約娜的父親是一個傳統習俗的嚴格執行者,為了塑造和培養“完美女性”,他為女兒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方案:12歲就送到修道院和外界隔絕,不使她知道人世間的一切,然後由他用詩意來灌輸她人世的常情,用自然生活啟發她的靈性。從而成為他理想的幸福、善良、正直而溫柔多情的女性。而約娜也正是按他父親的計劃成長的,在這個過程中約娜沒有表現出任何自己的意願,同時因為從小接受這樣的教育,約娜也不可能培養出自己的意願,有的只能是順從。她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就連對“他”的幻想也是模糊的,“‘他’是怎麼樣一個人,她並不十分了然,甚至也沒有考慮過。總之,‘他’就是‘他’”。在約娜的婚姻中,雖然她也有過質疑她是否真的愛她的丈夫,“為什麼要這樣快落入結婚的圈套?”但這些疑問轉瞬即逝,她還是順從地出嫁了。綜觀約娜的一生,彷彿總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牽引著她,進修道院、結婚、生子,所有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順理成章,以至於約娜根本沒有認真的去想: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現在這樣的生活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當然即使約娜思考了,有了自己的想法與追求,那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父母的勸導、社會的壓力和宗教文化的影響都會迫使她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立場和追求。就像約娜想離婚卻沒有實現一樣。從出嫁前的順從父親到出嫁後的順從丈夫,女性一直是按照社會的傳統要求和教育全盤接受她們被賦予的角色。雖然傳統習俗沒有形成一種正統的文化現象,但無論它是否合理都已成為一種觀念,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因而整個女性階層都在一種自覺不自覺的狀態中接受了世人對她們的要求,而且她們也是用同樣的眼光來要求和塑造她的同類乃至下一代。於是,女性的悲劇就這樣一代代延續下來形成惡性迴圈。就像女性從出生到成年到結婚到生子,這些過程是必須經歷的,否則她就是一個異類,將不容於社會,如小說中的麗松姨母,就因為沒有結婚而遭到了輕視,即使是親人也沒給過她關注,連約娜乃至保爾(約娜的兒子)都因受到傳統習俗約束的影響而輕視這個長輩。這位違背社會傳統而備受歧視的可憐女人最後被這個社會遺棄了。而遵守了社會傳統要求的約娜,雖沒有遭受這樣的不幸,但她的命運卻因為婚姻而更加不幸。
約娜是小說的主人公,也是小說中最具悲劇性的人物。小說主要描寫的就是她的一生。約娜的一生是由幻滅組成的。愛情的幻滅是約娜經歷的第一個幻滅。小說從約娜離開修道院的第一天寫起,那時約娜17歲,在聖心修道院過了五年與世隔絕的日子,從修道院出來時“喜氣洋洋,精力充沛,急想嘗一嘗人生的幸福和歡樂,以及種種甜蜜的奇遇”。她臥室掛氈上繡的皮拉姆和蒂絲佩悲慘的愛情故事引發了她對愛情的無限嚮往,她開始幻想“他”,幻想與“他”沉浸在一幅幅甜蜜浪漫的情景中。在這種情況下約娜遇到了拉馬爾子爵,他的相貌與談吐表現漸漸接近約娜心目中“他”的形象。於是相識不到三個月,約娜就帶著美好的憧憬嫁給了拉馬爾,可婚後的拉馬爾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就像一個演員扮演完一個角色後恢復他平時的面目。“他很少關心她,連說話也很難得,任何愛情的影子都突然不見了,夜裡到她臥室去已經成為稀有的事情了。”拉馬爾接管了約娜家的財產後完全變成了土財主。同時,他漂亮、整齊、優雅、動人的儀表也不見了,逐漸露出他自私、卑鄙、粗暴的真面目。於是約娜在婚前對愛情的幻想最終破滅了。愛情破滅之後等待約娜的卻是再一次的幻滅:婚姻的幻滅。約娜發現使女蘿莎麗生下的私生子竟然是拉馬爾的,這幾乎讓約娜崩潰,她幻想的忠貞的婚姻再一次破滅。然後拉馬爾在與福爾維勒伯爵夫人偷情時摔下山崖死了。雖然約娜對丈夫已沒有了愛情但還是悲痛欲絕。所幸的是約娜懷孕了,新的生命讓她對人生有了希望,正是這種希望讓約娜經受了她一生中最大的打擊。由於約娜的溺愛,保爾(約娜的兒子)沒有學會生活而是學會了賭博、做投機生意,並與一個娼妓生活在了一起。在償還保爾欠下的債務中,約娜失去了父親和姨母,失去了白楊山莊那個有她半生回憶的地方,落得傾家蕩產,但還是沒能讓兒子回到身邊。 約娜是當時社會的一個典型貴族女性,她身上有著正常的稱謂,有父母有丈夫有孩子,作為這樣一個有著完整家庭的女性,約娜渴望的是溫柔的愛情和以忠貞的愛為基礎的婚姻家庭生活,這是任何一個少女、妻子、母親正當的想法與追求。可社會並沒有滿足她這種正當的想法與追求。丈夫婚後的自私粗暴使她對溫柔浪漫的愛情的幻想破滅,丈夫一次又一次的欺騙與背叛使她對幸福家庭的幻想破滅,當她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唯一的孩子身上後,卻弄得傾家蕩產。就這樣,一個無憂無慮的美好少女變成了一個心灰意懶的老婦。 小說中女性悲劇的形成不僅僅是她們個人造成的。這些悲劇是由於傳統的習俗和男權文化形成的女性地位所造就的。宗教習俗對女性性格的影響使女性的悲劇命運成為必然。 《一生》 在文化對西方社會女性成長的影響中,宗教影響是不可忽略的。在十九世紀的法國,貴族出生的女孩大多要被送入修道院,接受一定時期的教育。小說主人公約娜12歲被送入修道院,過了五年與世隔絕的日子,接受的都是一些宗教教育,約娜從修道院回家後準備享受一番嚮往已久的人生的百般幸福,她所向往的幸福是什麼呢?是“他”,是一個她會忠心耿耿地崇拜的“他”,同時也會一心一意喜歡她的“他”。這就是宗教教育所灌輸給她的。女人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嫁給一個自己崇拜並且能夠愛自己的男人。約娜的這種心態是那個時代所有女人夢想的縮影。女人的幸福往往被定位於家庭的美滿和男人的愛。可是宗教是具有巨大欺騙性的。當約娜結婚之後才發現愛情並沒有她想象的那麼美好,更甚至她的丈夫與使女私通,她婚前的一切幻想都沒能實現。當約娜向宗教尋求保護時,神父不但沒有責怪拉馬爾,反而從容的勸說約娜及其家人:“他(拉馬爾)也不過和大家所做的一樣。忠實的丈夫,您見過幾個呢?”,“人人都有過這樣的事”。事實上神父所說的都是實話,男爵(約娜的父親)年輕時也調戲過這樣的小丫頭,而且決不止一次。但荒謬的是神父把所有的責任和罪過都推到了那些被男人玩弄而受害的可憐女人身上。“這有什麼辦法呢?這裡的女孩子都是這樣。她們從來沒有不先懷孕而後結婚的”,“婦女呢,您也知道,品德不好。女孩子不先朝拜了大肚皮聖母,是不會到教堂來結婚的。”在宗教觀念裡,女人必須從一而終,否則將受到嚴厲的懲罰,而男人則可以佔有多個女人,卻不會受到很大的譴責,原因是“他們受到了女人的誘惑”。雖然宗教沒有鼓勵男人去佔有多個女人,但宗教對女人的敵視和蔑視心理以及對男人的縱容,使女人無法擺脫被男人玩弄的悲慘命運。不論是使女蘿莎麗還是主人公約娜都是這種宗教觀念下的犧牲品。正是因為約娜接受了五年這樣的宗教教育,所以即使她面對丈夫不忠、愛情幻滅的打擊幾乎崩潰,但神父幾句荒謬的勸說還是安撫了她的心。她接受了神父的說法,她即將成為母親,孩子將成為她的安慰,因為她經歷了厄運,所以仁慈的天主用最大的幸福來報償了。孩子的出現使女性的反抗完全消失了,雖有不甘,但也只能向現實妥協,服從於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和她所接受的宗教教育,順從地扮演社會規定的“賢妻良母”的角色。 女性除了接受宗教的影響外,受傳統的影響也是很大的。約娜之所以去修道院接受五年的宗教教育也是出於傳統習俗的影響。因為十九世紀的法國貴族女子都是需要接受宗教教育的。在小說中約娜的父親是一個傳統習俗的嚴格執行者,為了塑造和培養“完美女性”,他為女兒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方案:12歲就送到修道院和外界隔絕,不使她知道人世間的一切,然後由他用詩意來灌輸她人世的常情,用自然生活啟發她的靈性。從而成為他理想的幸福、善良、正直而溫柔多情的女性。而約娜也正是按他父親的計劃成長的,在這個過程中約娜沒有表現出任何自己的意願,同時因為從小接受這樣的教育,約娜也不可能培養出自己的意願,有的只能是順從。她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就連對“他”的幻想也是模糊的,“‘他’是怎麼樣一個人,她並不十分了然,甚至也沒有考慮過。總之,‘他’就是‘他’”。在約娜的婚姻中,雖然她也有過質疑她是否真的愛她的丈夫,“為什麼要這樣快落入結婚的圈套?”但這些疑問轉瞬即逝,她還是順從地出嫁了。綜觀約娜的一生,彷彿總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牽引著她,進修道院、結婚、生子,所有這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順理成章,以至於約娜根本沒有認真的去想: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現在這樣的生活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當然即使約娜思考了,有了自己的想法與追求,那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父母的勸導、社會的壓力和宗教文化的影響都會迫使她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立場和追求。就像約娜想離婚卻沒有實現一樣。從出嫁前的順從父親到出嫁後的順從丈夫,女性一直是按照社會的傳統要求和教育全盤接受她們被賦予的角色。雖然傳統習俗沒有形成一種正統的文化現象,但無論它是否合理都已成為一種觀念,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因而整個女性階層都在一種自覺不自覺的狀態中接受了世人對她們的要求,而且她們也是用同樣的眼光來要求和塑造她的同類乃至下一代。於是,女性的悲劇就這樣一代代延續下來形成惡性迴圈。就像女性從出生到成年到結婚到生子,這些過程是必須經歷的,否則她就是一個異類,將不容於社會,如小說中的麗松姨母,就因為沒有結婚而遭到了輕視,即使是親人也沒給過她關注,連約娜乃至保爾(約娜的兒子)都因受到傳統習俗約束的影響而輕視這個長輩。這位違背社會傳統而備受歧視的可憐女人最後被這個社會遺棄了。而遵守了社會傳統要求的約娜,雖沒有遭受這樣的不幸,但她的命運卻因為婚姻而更加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