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笑對本我
-
2 # 老侯
主要說收入率,例一畝大蔥,一萬斤,按一元價是一萬毛收入,一畝糧田按小麥,玉米產2200斤,3畝6600斤價1元,總合6600元毛收入。從中看出收入比例。而緊是個簡單來說。一畝大柵的收入更高。但菜與糧的用工,和投資不一樣,實際利潤也不一樣。
-
3 # 農民也優雅
“一畝園,三畝田”,這句話其實包含了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就是大家所說的,一畝菜園的收入比得上三畝水田,第二種解釋其實才是農村流行這句老話的真正意思,耕種一畝菜園的勞動強度比種三畝水田還要大。
先說第一個解釋,種過水稻的人都知道,一畝田的水稻,一年大概收入也就是一千多塊錢,這還是種兩季的收入,如果只是種一季稻可能也就是三五百塊錢。
但是種一畝菜園收入就高很多了,不管是種什麼菜,找好了銷路,一畝地怎麼樣也有幾千塊錢收入。尤其是種有特色的蔬菜,或者是反季節蔬菜,一年上萬都是很輕易的事情,所以說一畝園真的可以頂的上三畝田。
再來說說第二個解釋,種水稻來說,雖然利潤很低,但確實也不是很辛苦,當然這只是相對而言,跟坐在空調房裡上班相比,那肯定是辛苦的太多了,這點不說清楚了容易捱罵。
拿我們這裡種水稻來說吧,只要插了秧,剩下的就是兩次追肥,兩次最多三次噴農藥,然後就是平時注意一下灌溉,最後坐等收穫就可以了,現在收割水稻也是用收割機了,一百多塊錢,一個小時不到就可以完成。
對於這個解釋,我們老家有一句更實際的俗語,“種田是個名,種地累死人”。夠貼切吧?意思就是說種田只是說的辛苦,事實上種地才真的是累死人。
在我的印象裡,種菜幾乎就沒有清閒的時候,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早早晚晚的澆水、甚至天沒亮就得起床摘菜。所以說種菜完全就是個細緻活,必須每天小心的伺候著,只要你幾天不去照顧,本來長的好好的蔬菜恐怕都已經焉的不能看了。
所以說“一畝園,三畝田”不管是哪一種解釋,都是很有道理的。可能每一個地方著重點不同而已,在我們這邊的農村,唯一的解釋就是一畝園的勞動強度,可以比得上三畝田,所以才有“種地累死人”的說法。
-
4 # 鄉村滋味
這是農村的一句俗語。
但這“一畝園,三畝田”的說法不對。
正確的說法是:一分園,十分田。
其意思是說,種植瓜果蔬菜的收益,是種植糧食作物的十倍。
歡迎關注三農專業團隊,為您提供更專業的解答。為什麼說“一分園,十分田”才是正確的呢?小時候,常聽大人說“一分園,十分田”,那麼一畝園,不就是十畝田了嗎?種上一百畝瓜果蔬菜,豈不就發了?於是疑惑為什麼生產隊不那種呢?
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才慢慢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種菜園雖然收入比種糧食高得多,但超過一定數量就會適得其反!
一、土地數量有限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國家的基本政策是“以糧為綱”,農業是支撐工業建設和城市振興的主要力量,是以保證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為主的,大面積種植瓜果蔬菜是不被允許的,甚至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內,種植瓜果蔬菜是“資本主義的尾巴”,是要被割掉的。所以生產隊種植蔬菜瓜果主要是解決農民的吃菜問題,對外售賣只是一種悄悄的行為,沒有人敢給自己弄上條尾巴。
土地聯產承包以後的最初幾年,農民們仍然經歷了從“橡皮饃”到“沒菜吃不下饅頭”的過程,瓜果蔬菜種植仍然為副業。
而解放前直到遠古時代,由於生產力的落後,以及戰火頻仍,動盪不安,真正以種“園”為生的農民仍然是極少數。
菜不與糧爭,沒菜餓不死的農村現狀,以傳統的農耕方式和生活意識,限制著蔬菜瓜果的種村面積。
蔬菜種植是以分計,不可能是畝計!
二、勞動強度超大
過去真正種植蔬菜瓜果的農民都知道,瓜果蔬菜的種植為更一步的精耕細作,所付出的辛苦,比糧食種植要辛苦得多,育苗、栽種、澆水、挑肥、滅蟲、下菜、捆紮、售賣等等,所付出的勞動,絕對是糧食種植的十倍以上!
五口之家,侍弄一畝菜園的話,不要說再去種植糧食作物,甚至連飯都顧不上吃,更不要說再去做其它事情。那個限制糧食在市場流通的年代,打不下糧食,有錢照樣餓死。——這是我親身經歷的。
因此,一家種上幾分菜園已經忙得焦頭爛額,哪裡還敢以畝計?
所以,當時的勞動力水平和超大的勞動強度限制了種植蔬菜瓜果的數量。
三、售賣壓力很大
掙工分吃飯的年代,趕集上會只能在農閒時才有機會,哪來時間去賣菜?
當時也有靠賣菜掙錢,回隊上買工分的農民,但生產隊裡生產的糧食有限,賣給的工分也是有限的,沒有工分,分不到糧食,一家人就得直挺挺餓著,蔬菜瓜果再好,不可能以此為主食,下飯店?不要說那時飯店少,還要憑糧票,光價格就讓你望而卻步,長期下飯店,賺到的那點錢更本不夠,反倒不如老老實實種糧食。
再者,蔬菜瓜果一旦開始收摘,基本是集中在一段時間,如果短時間內賣不出去,就要爛掉,扔掉,等於白種。
所以誰敢以畝種菜?誰敢按畝種瓜?
四、市場容量限制
蔬菜是下飯之物,瓜果是嚐鮮之物,消費量和市場需求量不大。
“瓜菜代”的年代,糧食都要調配,大量蔬菜瓜果的消費都是奢侈品。在農村的售量極為有限,送進城市,受經濟水平限制,消費量也不大。
較小的市場容量,限制著種植數量。
所以,很少有農民以畝這樣量來種植蔬菜瓜果的。
農民種“園”的歷史變遷。上面的分析,基本是在新中國的發展框架內進行的,農民種植蔬菜瓜果作為市場行為的脈絡基本就是這樣。
前推若干年,雖然在農民手裡,但真正能讓農民當家的時代並不多,而且肩挑背扛的年代,大面積種植蔬菜瓜果也是難以想象的。
隨著包產到戶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市場對蔬菜瓜果的需求日益增加,這就為瓜果蔬菜種植提供了生產條件,蔬菜瓜果種植面積快速放大,很多有種植技術的農民開始成為專業戶,但“園”的概念卻進一步消失。
所謂“園”,是以多種蔬菜瓜果種植為基礎的,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增產增收,現在的蔬菜瓜果被精分得更細,且多以單一品種進行種植,其生產效益大幅提升。
可以預見,“園”的概念將進一步細分,其品種和數量將突破園的概念,成為專業化種植,或被生態農場所替代,分層種植和立體種植也將衝破“分”與“畝”的概念。
這句俗語的現實意義。這句俗語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最基本的啟發就是瓜果蔬菜的種植,其經濟效益遠遠高於糧食種植。
二、衝空傳統種植觀念,調整現代農業的種植思路,改變農業種植結構,是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精細分工,精耕細作,相互協作,才能利用有限的耕地資源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這一點較為關鍵,土地資源,人力資源等都是有限的,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大的效益,這是一個很大的命題。
新型農業的發展,已經發展出專業生產、立體種植和分層種植等多種更為科學,更有發展潛力的生產方式,土地產出的極限被成功突破,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所以,新型農民、土地流轉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需要注意的問題。特別需要注意的有兩點。
其一,量力而行。
不能因為種植蔬菜瓜果的收益高於糧食種植就盲目擴大,需要量力而行。現在農村有不少農民開始承包其它農民的土地,以擴大種植面積,但因為超出管理能力,顧不過來,致使管理不到位,生產量上不來,嚴重拉低了經濟效益。
因此,要根據自身情況,深入瞭解種植上的物資投入、人力投入,細算土地產出情況,這樣才做到效益最大化,盲目投入反而降低經濟效益。
其二,掌握市場資訊,不可盲目種植
為市場生產,而不宜為生產找市場。市場經濟時代,把握不住市場需求,想要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是非常困難的。
前幾年,我們這裡,曾號召大面積種植芹菜,甚至強制種植,但市場找不到,最後全部被倒掉,致使農民顆粒無收,形成嚴重“人禍”。這樣的教訓是種植戶必須記取的。
所以說,“一分園,十分田”更正確。
其道理不僅深刻,而且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
回覆列表
這雖是順口溜,也是農民在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以前人們種莊稼又沒有農藥和化肥,全靠自己平時攢的土雜肥,種出的莊稼一畝地能收一百多斤就相當不錯了,農民就靠幾畝田地養活一家老小,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但有個別人會算計著種幾畝田,比如家中有四畝地,他們用二畝種農作物,這二畝開個菜園,打口井,因為種菜需要天天澆水,所以必須有口井,他利用這兩畝地種上各種疏菜,早晚打理澆灌,上午把菜弄乾淨挑到集市去買,雖然菜不貴,但錢花的方便,手中經常不斷錢,比種莊稼收入可觀。那個年代誰有一萬元,叫做萬元戶,都敲鑼打鼓的祝賀,而且在十里八村就成了大名人,比現在明星還紅,可光榮了!到後來才有一畝園二畝田之說,確實比種農作物收入好。延至現在開個菜園也比種莊稼可觀。農民自己動手種菜,可是純天然有益健康的綠色食品喲!可放心吃,不需防農藥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