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丨北冥吃魚丨
-
2 # 智天使893
不然能怎麼寫?
以魏國為主?
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帶甲百萬,四海歸心,討董卓、滅呂布、平袁紹、收劉表!二賊趁亂,備擁兵於蜀,權佔江南。曹之子丕,賢君也,授懿以軍權,致蜀軍不能進。懿之二子皆奇才,遂滅蜀、吳,天下歸一!
《三國演義》完!
-
3 # 依與夢
因為《三國演義》的故事大綱並不是羅貫中寫的,而是源於宋朝說書的話本。偏袒蜀國的不是羅貫中,而是宋朝輿論。宋以前,王朝正統看的是佔據中原,講求逐鹿中原,入主中原,但宋朝把中原丟了,按照舊傳統來看宋朝算不了正統王朝,所以宋朝換了種說法,也就有了血統優先的理論,把蜀漢當成正統的書法。
-
4 # 精彩影視片段放映機
蜀國又叫做西蜀,還叫做蜀漢,它的建立者是誰啊?是劉備啊,劉備又被稱為漢昭烈帝,他一直號稱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雖然有點含糊其辭,應該還是有跡可查的。這也就意味著劉備根正苗紅,代表著大漢朝的正統。
漢獻帝劉協一直看好這位劉皇叔,劉備更是打著恢復漢室的旗號吸引了無數的粉絲,尤其是劉備新野打敗時,竟有十萬百姓願意跟著他逃跑。不得不說劉備佔著人和這至關重要的一點。
作者羅貫中作為一個讀書人,在尊重歷史的同時,自然而然的會把正統看的比較重要,循規蹈矩是一個讀書人的本分。傭劉諷曹也是作者貫穿全書的一個主旨。書中一開始就已經說出了曹操的本色,名為漢相,實為漢賊,挾天子以令諸侯。
所以並不是作者偏袒蜀國,這是他發自內心的一個宗旨,小說往往是借古諷今,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而這部《三國演義》譴責了統治者的殘暴和醜惡,反映了動亂時代人民的痛苦和對清明政治、對仁君的嚮往,體現了鮮明的“擁劉反曹”傾向。
-
5 # 玉林牛仔
三國時代,劉備是劉氏皇室後裔,後世視為正統,曹操脅天子號令天下,後世視為漢賊,孫權就是富二代。所以羅貫中偏於劉備也是正常。
-
6 # 刁鈺城
羅貫中本身是輔佐 陳友諒的,輔助 陳友諒和元朝打和朱元璋打。陳友諒被消滅後,羅貫中寫的小說《三國演義》。把自己設定為諸葛亮
-
7 # 六六談古今
三個字就能說明羅貫中在《三國》中為什麼偏袒劉備了。那就是“代入感”。且聽我分析道來!
在“煮酒論英雄”的故事裡,劉備和曹操說起當時的豪傑分別有河北袁紹、淮南袁術、荊州劉表、江東孫策、蜀中劉璋、西北馬騰。這些人都割據一方。比起劉備三兄弟來說,那可是天壤之別。按理說在當時的環境下劉備團隊能生存下去就不錯了。可是後期劉備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總結戰敗的經驗,又禮賢下士請得諸葛亮出山。而後諸葛亮火燒新野、聯孫抗曹火燒赤壁。到後面佔據荊州、漢中、益州等地,實現了階級性突破。即使後來還是被滅亡了。可是我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還是把自己當成劉備或者蜀漢團隊的一員,在劉備創業過程中為他取得的成就而高興,同樣也會為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的死而惋惜。我想這也是羅貫中明顯偏袒蜀國的原因。
-
8 # ii隨心
劉備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名正言順,而且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善任,百折不屈,白手起家,十分勵志,劉關張的忠義和諸葛亮鞠躬盡瘁讓讀者更有帶入感。
-
9 # 四川達州人
因為整個中國社會已經被洗腦。
北宋之前,國家政權是承認曹魏的,以前我們讀書,那個時期,叫魏晉南北朝,就是一個意思。
魏是超越蜀漢東吳的。
記住,魏,叫曹魏。劉備是蜀漢,江東是東吳。蜀與東,都是地理方位,也就是在稱呼上就已認定他們是割據政權。而曹魏是冠以姓氏的,這就是差異。
到了東晉南朝時期,因為自身就是偏安政權,所以文人知識分子對蜀漢就有了愛屋及烏的偏安,所以東晉很多知識分子都在褒揚蜀漢。但由於東晉及南朝的法統都來自於西晉,西晉來自於曹魏,曹魏又來自於漢獻帝,所以西晉及後期的南朝都只能承認曹魏是正統,否則西晉東晉南朝的法統從哪裡來?
此後,南宋(包括南明)也與東晉是一樣的情況,又因為理學影響,所以南宋這個偏安政權就公開宣佈蜀漢是正統。
但是,南宋也不好意思說當時得到漢獻帝禪讓,擁有最多土地人口的曹魏是偏安政權啊,所以三國的說法開始盛行。
又因為北宋開始的戲曲文化,大量文人創作出三國戲曲,最大篇幅的都是關羽,所以老百姓逐步接受關羽的老大劉備是正統的觀點。
所以,羅貫中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時候,就是以當時流行的各種戲曲,評話作為素材的,百姓認知劉備是正統作為主線的。是符合當時普遍意識形態的。
-
10 # 味哎兒
古中國在文學文藝上有成就的人,都是一些落魄的讀書人。
落魄的讀書人內心裡頭當然對當權的人有些怨言,更對那些掛了名人才名頭的人心內不服。甚至鄙視這些德式的讀書人,從而形成了民間有能人,官府都腐儒的說法。
知道這種心態就能探討中國文學作品。
三國演義裡面,曹操是宦官的義子,袁紹等人是達官顯貴的公子,孫權是機謀算盡人的接班人,劉備是個賣草鞋為生的。
所以可以看見達官顯貴的後代們,一個不如一個。
可在官府參與事情的謀士們,大家們個個草包無能。
所以孫權因長江之險,而得一時之安。羅貫中寫成是得地利之人。
而曹操因挾天子以令諸侯。羅貫中寫成佔有天時。
只有劉備才攜老百姓遷來移去的流竄著。羅貫中寫成佔有人和。
這是羅貫中寫的故事的框架,並用這個框架。在符合儒家思想的情況下,顛倒了是非黑白。
從而弱小的變得偉岸,雄才大略的變成奸雄,得失算得清的被寫成無能。
所以曹操統一了北方而寫成奸雄,可自保處自己處於不敗之地的孫權被寫成了無能之輩,東流西竄的無家可歸的劉備被寫成了聖明君主。
完成這一切的是劉關張的桃園三兄弟。
但用鄙視的方式寫孫權周瑜之間的關係。不含有忠義之意。
用濫殺無辜的方式寫曹操成為奸雄。
所以劉備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敗了的逃竄也寫成了護民運動了。實際上這是被打的沒地方跑才跑到四川的。
並且用用計謀騙得了荊州和四川。
事實仍然不可違背的,所以劉備幫派的人員除劉關張以外,都是一些被俘或者被騙詐來的降將,並且一任用任用於終生的,沒有新生力量產生。
幫助劉備立形象的是諸葛亮。這就是舌戰群儒的東吳之行。從而也寫出了官府文人的腐儒性,頌揚了民間文人的精明通達博學性。
因此實際上東吳仍然是人才輩出的,而曹操更是能人一個接一個地產生出來。
所以最終東吳人,滅了西蜀荊州之根的關羽。間接的寫出了劉備大舅子們之類的叛逃。
但是最終敵不過曹魏的強大,猛勇猛。從而三國歸魏。
然而人才輩出,以能人為用的曹魏,最終被更奸謀的司馬家取代了。這就促成了歷史中的帝王成立以後殺功臣的後患。也就是得出了所謂的歷史教訓。
三國演義上寫的真奸詐的人是蜀漢。他們靠騙,騙得了荊州,又騙得了四川。更用騙促成了成了赤壁之戰。而空城計和張飛喝斷橋,更是一個騙局。
而曹魏的曹操,真實在,他一步一個腳印的收復北方一帶,再向南推進,很有章法的,甚至應對孔明七出的歧山,也不理不睬,一味的守衛自己地盤兒。恢復民力兵力。從而顯得諸葛亮窮兵黷武了。
曹操愛護民力,可由他的馬受驚踏了農田,要自己自殺自己,可見一斑。但被羅貫中寫成奸詐了。
諸葛亮七伐曹操,可見對民眾的生存是不顧的外,更顯死讀書本的結果。這就是隻背記住了劉邦起事於四川,最終統一了全國。
諸葛亮效仿劉邦才這樣採取他的行為的。
如果真是有戰略謀略的話,諸葛亮應該是趁著荊州之勢,順江而下,先收復東吳,先把弱點弱些的孫權滅了,在於強些的曹操對抗,以爭天下。
可是諸葛亮弄反了,伐強而合弱,這不就是做無效工嗎。
可見羅貫中的高明文筆,顛倒了黑白是非的能力。
因此人們在讀三國演義以後,第1個滅亡的蜀國最好;第2個滅亡的東吳也不錯;只有滅了這兩國的曹魏最壞;司馬家在替蜀吳兩家報仇呢,從而寫出天道輪迴,必有報應這一說法的。
-
11 # 淨月暖陽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世儒家勢力越來越大,漸漸變成“學術壟斷”,天下的讀書人,全是孔子門生,羅貫中亦不例外,在三國演義中,充滿了儒家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推崇實力最為弱小的蜀漢劉備,再正常不過。
儒家把忠君定義為自己的圭臬,把“君”定義為天、地之下,最高權威,所謂“天地君親師”,要高於自己的父母,這是儒家的生存之道,正是因此,才能得到皇權的支援,成為天下壟斷的學說。
亂事之中,“君”有多個,那個才是儒家認可的“君”呢?這就有了個“正統”論,首先選擇的是延續“皇命”的那一方,比如東周早己衰落,孔子仍推崇周王室為正統,鼓吹“復辟周禮”。三國時期,當然以劉備這個劉姓後世子孫建立起的蜀漢王朝為正統,而曹操、孫權見為反賊、叛逆。這才符合儒家的價值觀。
以劉備集團為正統,這才著意塑造了一系列高度具有儒家道德觀和價值關的人物,同時反對不符合儒家核心思想的人物。我們可以看到以“忠義”為代表的關羽,有富貴不移的千里走單騎,有可替代後主自立的諸葛亮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有拒娶兄嫂的趙雲趙子龍,有於“三姓家奴”勢不兩立的張飛張冀德。
小說裡最大的反派是曹氏家族和司馬氏家族,他們都是篡位的“賊子”,自然被口誅筆伐,還特別指出有因果報應,這樣得來的皇位,無正義性,也長久不了。所有擁兵想自立者,也都是壞蛋,如袁術、袁紹,孫權還算好些的了。
呂布也是反派,不忠不孝的典型,三姓家奴。歷史上魏延死的挺冤,小說上費心費力地給他腦後加上了“反骨”,不得善終也就順理成章。
用這樣的眼光再去看一遍三國演義,會發現這樣的概念比比皆是,會看到不一樣的三國,這才是作者掩藏在諸多故事後的本意。
-
12 # 那群體育人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完全不同,“演義”如果用現代體裁翻譯下就是小說,《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根據三國曆史創作的歷史小說,裡面更多的是個人情感的投射比如很明顯的“保劉貶曹”,連魯迅都說“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偏袒蜀國的小說主旨或許主要是因為收到了《三國演義》的創作背景、時代背景與作者背景的影響。
創作背景:民間故事說書藝人的創作《三國演義》的全稱是《三國通俗演義》根據史書《三國志》與民間繪本、故事改編。大約在公元1345~1355年間,羅貫中來到杭州,在這裡受到了很多說書藝人和雜劇名家的影響,當時說書藝人流行講話本、史講也就是歷史故事,雜劇則是戲曲唱作,無論是話本還是雜劇都有很多三國故事,根據這些羅貫中編寫了《三國演義》。
在民間一直有“皇家正統”的觀念,曹魏崛起一直被認為是“名不正言不順”,曹操被刻畫成了奪權的反派而劉備則是以皇室宗親的身份起兵被認為是正統,儘管劉備中山靖王后代的身份也沒多少證據,但因為姓劉自然就是“皇室血脈”。
在當時流傳的三國故事裡劉備已經成了正統,自然以蜀漢作為第一視角去敘述,而《三國志》裡作者陳壽是晉朝人,魏晉相承,尊晉的觀念更多。羅貫中的三國小說受到了當時民間文學故事繪本的影響所以就明顯地偏袒蜀國。
時代背景:雜劇的發展與蒙古外來政權《三國演義》在寫三國故事但也投射了不少時代的影子,羅貫中所處的年份是元末明初,元朝是外來民族蒙古建立的政權,儘管統治中國的歷史並不長但此時民間文學空前發達,“唐詩宋詞元雜劇”此時雜劇快速發展,雜劇就是戲劇。
雜劇還有不少“三國戲”,可考的就有關漢卿的《關大王單刀會》、鄭光祖的《虎牢關三戰呂布》、武漢臣的《虎牢關三戰呂布》、王仲文的《諸葛亮秋風五丈原》等等一共40餘部,裡面包含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比如“桃園三結義”、“關雲長千里走單騎”、“範疆帳下斬張飛”、“三英戰呂布”等。
這些故事在民間早已普及,羅貫中以時間為線串聯起一個跌宕起伏的時代,因為當時元朝就是外族入侵所以三國雜劇裡無一不體現對於“正統”蜀漢的歌頌,其實也是從一個側面貶低元朝的統治。
甚至於在敘事編排上《三國演義》都受到了“雜劇三國戲”的影響,在雜劇中每一段的情節成為“折”,一本四折構成整個故事,《三國演義》裡將折變成了章回體,每一章節有一標題,成為“回目”,回目和折其實異曲同工。
個人背景:有志圖王卻難遇真主在羅貫中還沒開始寫《三國演義》是時候三國中的很多杜撰故事已經在宋元時期流傳,其中不少也是當時人們對於時代現狀的投射情感,比如悲壯的諸葛亮北伐在南宋人看來也是當時迫切需要“北定中原”的期待,蒙古韃靼搶掠土地更是需要“正統明君”去收復失地,此時三國故事已經是“尊劉”的風潮。
羅貫中生活的元末明初如果用一個詞概括那就是動亂,如三國一樣的群雄割據的時代,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等各自起兵,史書記載羅貫中是個“江湖散人”,王圻在《稗史彙編》中稱他“有志圖王者,乃遇真主。”或許他也在如諸葛亮一樣在等著自己的劉玄德。
他自己曾親身參與過那個混亂又草莽的年代,他曾是張士誠座下的幕僚,也曾想有所作為,之後張士誠投降元軍,從此一蹶不振,再後來朱元璋消滅元軍建立明朝,此時羅貫中50多歲回到杭州專心寫《三國通俗演義》。
一部小說自然有作者自然情感的投射,比如《紅樓夢》就是一部曹雪芹自己家族沒落的輓歌,《三國演義》或許寄託著羅貫中對於明君正統的呼喚,對此才更傾向於蜀漢,因為這裡有張雲長的義薄雲天,諸葛亮的鞠躬盡瘁,趙子龍的勇猛無雙,劉備的賢良仁德……儘管很多都是經過加工的,比如草船借箭是孫權的主意,斬殺華雄的孫堅,杜撰了空城計、三氣周瑜等等,但蜀漢是羅貫中對於主公、謀臣、將領最理想模樣,所以才讓劉玄德、諸葛孔明、五虎將的故事成了《三國演義》的高光。
回覆列表
三國以三分歸晉而終,所以西晉時期官方以魏晉為正統,而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的故事則在民間廣為流傳,後世言勇必稱關張,諸葛亮更是在蜀地、關中、荊襄、南中一帶深受愛戴,在西晉武帝時期也逐漸被朝堂主流稱道。
後值五胡亂華,東晉南渡,中原落入胡人之手,血統論成為主流,其處境與當年蜀漢類似,因此言論有所放寬,反倒是魏晉的建國手段過於齷齪,常被後人詬病。
隋唐時期,隴西一統天下,魏晉正統論再度成為官方主流,不過民間依然不買賬,對劉備、關羽、諸葛亮的崇拜有增無減,開始有神格化的趨勢。
隨著趙宋當道,燕雲三百年未復,舊土難收,同時士大夫成為輿論主宰,蜀漢正統論在官方、民間都廣為稱道,一時成為主流。
待到蒙元南下,官方思想沒有統一的歷史觀,輿論極為混亂,然而對蜀漢正統論爭議卻逐漸減少。
明清之後,以德治國,關羽、諸葛亮千古法人,神格不斷提高,魏晉人物不斷矮化,蜀漢正統再無異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