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北冥之鵬

    大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清代官銜 :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種,武官分將軍、都尉、騎尉、校尉四種

  • 2 # 善發歷史說

    清朝官制的歷史演變

    入關之前,清朝的前身後金政權由於經濟落後,國家草創,努爾哈赤以氏族部落為基礎,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上,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八旗的統領既是行政長官,又是軍事長官。中央機構上,在大汗之下有五大臣議政,扎爾固齊(審判官)十人負責訴訟,八旗統領負責軍事和部眾管轄。當皇太極繼位後,後金政權逐步佔據東北,後金政權初具規模,於是開始模仿明朝官制,建立內三院(內閣雛形)、六部。

    入關之後,清朝定鼎天下,中央和地方官制大都沿襲明朝制度,但是由於清朝屬於滿洲人入主中原,在各種制度上有著非常鮮明的民族特色。但是總體來說,中央上基本沿襲了明制的內閣、六部、都察院及各寺監等全套中央基本官制制度。地方上大體沿襲明朝制度,但是加以變革了部分地方官制制度。

    鴉片戰爭之後,統治形勢變化,清朝統治者也對舊有官制進行改進,同時新設各類新式機構和職官,比如通商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提學使、提法使、巡警道、勸業道等。

    清朝官制的特點

    滿洲人入關後作為統治民族,官制上具有較為鮮明的民族特點,在前代官制的基礎上又加以繼承和改進,具有中央集權、機構多元、滿漢復職等特點。

    在中樞機構上:

    議政王大臣會議:

    是滿洲人建立政權的初始階段帶有非常鮮明部落議政特色的議政會議,為皇帝(大汗)提供軍國大政的建議,發揮中樞的作用,議政王大臣會議直到乾隆後期才廢止。

    內閣:

    是皇帝之下的中樞中心,設有三殿三閣大學士,實際上應該是主管全國政務的最高機構,但是清朝的內閣和明朝有很大不同,名義上輔助皇帝處理機要事務,實際上清朝內閣的工作主要多為為皇帝起草詔書、處理奏章、編寫書籍等,內閣實際上位尊權微,成為顧問機構。

    軍機處:

    康熙時期設立了南書房,官員為“南書房行走”,主要是為皇帝處理日常政務的秘書班子。到了雍正時,由於軍國政務繁忙,為迅速處理西北軍務又設立了“辦理軍機處”,設立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後來軍機處作用不斷增強逐步取代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成為有清朝中央中樞的實權核心機構。

    中央各部院寺:

    清朝基本沿襲明朝制度,中央各部院寺設立基本套用前朝官制,此處就不再贅述。清朝官制還帶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又有不同的發展。

    理藩院:

    清朝新設立的機構,前身是後金時期的蒙古衙門,統治全國後轉為負責處理全國少數民族各項事宜的中央機構。

    八旗都統衙門:

    管理滿、蒙、漢八旗事務的部門,設有二十四旗,每旗設有都統一人、副都統兩人,掌管八旗政令、士兵訓練等事務。

    內務府:

    清朝的新設機構,鑑於明朝宦官干政的教訓,將原來的太監二十四司衙門廢除後其事務納入內務府,使得太監失去衙門,杜絕宦官干政。

    在地方機構上

    清朝建立後,基本沿襲明朝制度。

    督撫的定製:

    總督和巡撫是清朝時省級最高長官,總督通常會轄一至數省,巡撫只轄一省,清初督撫轄區不定,直到清朝中期之後才明確了八督十二撫的轄區,清朝還對原明朝省級機構的三司進行變革,廢除都指揮使,保留按察和佈政二使,並降格為督撫的下屬,加強督撫的權力。

    道臺的定製:

    清朝自乾隆以後開始,道臺成為地方實官,定為正四品,根據管轄的事宜設有分守道、分巡道兩類。

    邊疆地區的定製:

    清朝在邊疆地區設立的官制比較複雜,總體來說主要還是用軍政長官主持區域政務、宗教領袖成為名義首腦、西南地區改土歸流,比如東北發祥地的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將軍轄區,比如西藏政教合一的噶倫制度,比如內外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度,以及在西南地區大規模的改土歸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典英文勵志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