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蠻有意思,試著回答一下。
其實符合“開始平淡無奇,細品很美”的詩句,是有共同點的。歷代文學評論家也做過一些闡述。比如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用“現量”這個詞來描述好詩的標準——“只詠得限量分明”。現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看到什麼,你把它直接說出來就行,沒有人工雕琢的痕跡,不需要邏輯推理而直接迸發出來,真實自然。
一句話概括,真實自然、直截了當、脫口而出、不假思索、不繞彎子。
我們看看符合這一描述的公認的好詩:
看這些詩,是不是看起來都很平淡,細品又很美?這些詩裡描繪的場景,不是詩人想象出來的,也不是經過複雜的歸納推理演繹等抽象思維活動衍生出來的,而是他看到的和親身經歷的,沒有一點矯飾造作,自然而然、脫口而出,這就是一等一的好詩。
孔子論詩:“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思無邪”,按王夫之的意思,也是現量的思想,不假思索,一觸即達。
《中庸》裡說,”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也是這個道理,也應當是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
再回過頭來看這些好詩,有沒有發現它們多用名詞、動詞,而很少用形容詞、副詞?因為名詞和動詞是最有力量的,是直接表達核心意思的;而形容詞、副詞是經過人為分析的結果,是自己妄想揣摩的結果,而不是真實情景的再現,語言的準確性和力量會大打折扣。
看我們今天的文風,很多時候是不是也犯了不真實、不準確、冗餘拖沓的毛病?所以對詩的品鑑可以改正我們當今流行的病態文風。
這個題目蠻有意思,試著回答一下。
其實符合“開始平淡無奇,細品很美”的詩句,是有共同點的。歷代文學評論家也做過一些闡述。比如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用“現量”這個詞來描述好詩的標準——“只詠得限量分明”。現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看到什麼,你把它直接說出來就行,沒有人工雕琢的痕跡,不需要邏輯推理而直接迸發出來,真實自然。
一句話概括,真實自然、直截了當、脫口而出、不假思索、不繞彎子。
我們看看符合這一描述的公認的好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謝靈運)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王維)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蘇軾)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看這些詩,是不是看起來都很平淡,細品又很美?這些詩裡描繪的場景,不是詩人想象出來的,也不是經過複雜的歸納推理演繹等抽象思維活動衍生出來的,而是他看到的和親身經歷的,沒有一點矯飾造作,自然而然、脫口而出,這就是一等一的好詩。
孔子論詩:“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思無邪”,按王夫之的意思,也是現量的思想,不假思索,一觸即達。
《中庸》裡說,”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也是這個道理,也應當是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
再回過頭來看這些好詩,有沒有發現它們多用名詞、動詞,而很少用形容詞、副詞?因為名詞和動詞是最有力量的,是直接表達核心意思的;而形容詞、副詞是經過人為分析的結果,是自己妄想揣摩的結果,而不是真實情景的再現,語言的準確性和力量會大打折扣。
看我們今天的文風,很多時候是不是也犯了不真實、不準確、冗餘拖沓的毛病?所以對詩的品鑑可以改正我們當今流行的病態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