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695839124132

    小說集《吶喊》收錄了《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阿Q正傳》《故鄉》等14篇小說。

    《狂人日記》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了一個“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總覺得人們想害他,想吃掉他。醫生給他看病,讓他“靜養”,他便認為是讓他養肥可以多吃肉。他記得大哥曾對他講過“易子而食”、“寢皮食肉”之事,然後想起“妹子”死時,大哥勸母親不要哭,便認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認為是是“瘋子”,當他完全失望於改造周圍環境時,他也“痊癒”了,去某地當候補官了。小說中的“狂人”實際上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禮教侵蝕了靈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則是封建傳統吃人的慣例。

    《明天》中單四嫂子三歲的兒子寶兒得了病,單四嫂子為他四處求醫,盼望著“明天”寶兒的病就能好,但是“明天”到來了,病魔無情地奪去了寶兒的生命。明天是什麼?是希望還是絕望,單四嫂子不得而知,但失去寶兒後的孤獨與痛苦卻是真實的。

    《頭髮的故事》講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辮子後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是一個有覺悟、有理想的人,因為覺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辮子,卻遭到了周圍人的蔑視和厭惡,因此他深感中國的守舊和頑固——“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樑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決不肯自己改變一支毫毛!”

    《風波》的主人公七斤住在農村,靠撐船度日,經常來回於魯鎮與城裡之間,因此知道這些時事。七斤在辛亥革命時剪了辮子,然而“皇帝坐龍庭”(即復辟)了又要辮子了。趙七爺先前盤著的頭髮也放下了,他還特意到七斤家嚴厲地責問:“七斤的辮子呢?”七斤嫂也沒好聲氣地罵他。一時七斤家聚集了許多看客。但過了十幾日,皇帝沒坐龍庭,七斤相安無事,趙七爺的辮子又盤在頂上了。一場關於辮子的風波就這樣過去了,七斤重新獲得了村裡的尊敬,村子裡的景象也依然如故,人們在少有變化中過著與上輩人一樣的生活。

    《阿Q正傳》阿Q,姓名籍貫不詳,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對受居民尊敬的趙太爺和錢太爺獨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闊”,就是想“兒子會闊多了”,他總能在精神上獲勝。被王胡揍了一頓,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著“兒子打老子”便忘卻了,調戲守小尼姑更覺晦氣全消。但這卻勾起了他的慾望,儘管嚴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壓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對吳媽叫著“我和你睏覺”,被秀才的大竹槓打了一頓,阿Q的愛情夢被打破,隨即生計又成問題,於是打定進城。回來曾獲得村裡人一時的敬畏,但人們探聽底細後又對他“敬而遠之”。得知革命黨進村,本是“深惡痛絕”,但一看舉人和村裡人都怕他們,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一直沒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殺。臨死前的遺憾是畫押的圈不圓。小說深刻地表現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阿Q則是這種國民性弱點的集中體現。

    “精神勝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徵。

    《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第二篇抨擊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說,講述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的悲劇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舉制度毒害下,除了滿口“之乎者也”之外,一無所能,窮途潦倒,成了人們取笑的資料。為生活所迫,他偶爾做些小偷小竊的事,終於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說透過對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動描寫,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鞭撻了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小說用輕鬆風趣的語調,講述沉重而辛酸的故事,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新文學中難得的精品。

    《藥》表現了現代史上重大而發人深思的主題。作品描述華老栓用被統治者殺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鮮血蘸成“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的故事。一個革命者為民眾的解放而慷慨犧牲,他的鮮血卻被民眾當作治病的靈藥,這種強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舊民主革命與民眾的嚴重隔膜,揭露了長期的封建統治給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讚揚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氣節,痛惜民眾的落後和無知。

    《一件小事》在一件小事中,魯迅先生把一位平凡的人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車伕寫的那樣的光輝偉大,事情是這樣的:一天,魯迅先生有急事鼓了一輛車去S門,但路上,人力車的車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爛的老婦人,當時,魯迅先生不以為然,認為她並沒有受傷,於是,揮揮手讓車伕快些走,但車伕卻完全不理會魯迅先生,而是“傻傻的”跑過去把老婦人扶起來,並關切的問她的傷勢,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檢查,當時,魯迅先生看著車伕的背影,心裡覺得他不再低微,而是變得偉大起來,而魯迅先生覺得自己又是那樣的渺小,心裡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鴨的喜劇》主要講述的是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居住在北京。他覺得十分無聊,寂寞,便託人買了一些蝌蚪兒,待它們長大後就可以聽到交響曲般的“蛙鳴聲”。然而,他又買了四隻“誠然是可愛,遍身松花黃”的小鴨。但它們在游泳的時喉,“吃掉”了河中愛羅先珂的蝌蚪。使他夢寐以求的“蛙鳴交響曲”就這樣破滅。事後,他帶著遺憾離開了“沙漠”般的北京。

    《端午節》塑造了一個表面上進步,骨子裡落後的舊知識分子"方玄綽"的形象。方弦綽是“這些因循守舊,看不慣新的事物,總是喜歡在過去的世界裡思考問題的人物代表。”

    《故鄉》主要表現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作品透過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對比,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另一方面,集中體現了魯迅先生對“人性”探索的意義。作品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精神上受到極大束縛,古訓築成的高牆,使人與人隔膜起來。突出反映了魯迅對“國民性”的拯救。

    《兔和貓》這篇小說帶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小動物兔和貓為物件,抒發了自己的愛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惡大黑貓的兇惡,並由此寓視社會現象,從而更加反襯出代表黑暗勢力的大黑貓的兇殘,和作者對其的憎惡之情。

    《白光》全文刻畫了一個因科舉考試落榜而發瘋而死的應試者形象,深刻揭露了舊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結尾處表現了科舉制度下文人的悲哀.

    《社戲》在童年時的一個夏天,在平橋村的一個晚上與一群平橋村的孩子去看社戲,在歸途中還偷了阿發家與六一公公家的羅漢豆。並對這段童年回憶很難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足球詩人”賀煒世界盃解說屢現金句,怎麼評價他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