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鯨(學名:Monodon monoceros)體長一般在4到5米(不包括長牙),雄性略長於雌性。成年鯨平均體重800~1600公斤。一角鯨沒有背鰭,它們的脖子和椎骨的連線方式更像其他哺乳動物,與海豚和鯨魚反而不一樣。腹部呈白色,背部有許多深褐色或黑色的斑點。一角鯨出生時面板顏色很深,隨著年齡增長,面板變得越來越白,至性成熟時,腹部出現許多白色斑塊,年齡較長的一角鯨體色又幾乎呈白色,所以可能與白鯨混淆。一角鯨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它們腦袋上伸出的長牙,那是從左上顎突出唇外的犬齒,長度可達2~3米,呈螺旋狀,因為長得像角,故而得名。牙齒平時除了打鬥之外,還是它在家族當中地位的一種象徵,獨角鯨的牙齒越長、越粗,代表它在鯨群中的地位越高。一角鯨主要分佈在大西洋和北冰洋海域,大多數集中在加拿大北部和格陵蘭島西部的海灣和水灣。它們是深層潛水者,會在海洋各層深度覓食,冬天捕食底棲生物,特別是生活在厚厚冰層下的比目魚,夏天的主要食物是北極鱈魚、比目魚以及一些其他魚類。獨角犀屬(學名:Rhinoceros):僅有二種動物,爪哇犀和印度犀。與大部分犀牛不同的是,它們只有一個角。體肥笨拙,體長2-4米,肩高1.5-1.7米,體重900-2300千克之間。前後肢均三趾;皮厚粗糙,並於肩腰等處成褶皺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無毛;耳呈卵圓形,頭大而長,頸短粗,長唇延長伸出;頭部有實心的獨角,起源於真皮,角脫落仍能復生;無犬齒;尾細短,身體呈黃褐、褐、黑或灰色。喜歡棲息在高草地、蘆葦地和沼澤草原地區。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覓食草、蘆葦和細樹枝等。 身上有明顯的皮褶,皮上還有許多圓釘頭似的小鼓包,好像披著一層厚厚的鎧甲,但皮褶之間的面板卻很細嫩,容易受到蚊蟲叮咬,因而它們幾乎每天都進行泥浴,清除並防止蚊蟲叮咬。分佈於尼泊爾和印度東北部,爪哇島的Udjung Kulon國家公園和越南的Tien國家公園。
一角鯨(學名:Monodon monoceros)體長一般在4到5米(不包括長牙),雄性略長於雌性。成年鯨平均體重800~1600公斤。一角鯨沒有背鰭,它們的脖子和椎骨的連線方式更像其他哺乳動物,與海豚和鯨魚反而不一樣。腹部呈白色,背部有許多深褐色或黑色的斑點。一角鯨出生時面板顏色很深,隨著年齡增長,面板變得越來越白,至性成熟時,腹部出現許多白色斑塊,年齡較長的一角鯨體色又幾乎呈白色,所以可能與白鯨混淆。一角鯨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它們腦袋上伸出的長牙,那是從左上顎突出唇外的犬齒,長度可達2~3米,呈螺旋狀,因為長得像角,故而得名。牙齒平時除了打鬥之外,還是它在家族當中地位的一種象徵,獨角鯨的牙齒越長、越粗,代表它在鯨群中的地位越高。一角鯨主要分佈在大西洋和北冰洋海域,大多數集中在加拿大北部和格陵蘭島西部的海灣和水灣。它們是深層潛水者,會在海洋各層深度覓食,冬天捕食底棲生物,特別是生活在厚厚冰層下的比目魚,夏天的主要食物是北極鱈魚、比目魚以及一些其他魚類。獨角犀屬(學名:Rhinoceros):僅有二種動物,爪哇犀和印度犀。與大部分犀牛不同的是,它們只有一個角。體肥笨拙,體長2-4米,肩高1.5-1.7米,體重900-2300千克之間。前後肢均三趾;皮厚粗糙,並於肩腰等處成褶皺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無毛;耳呈卵圓形,頭大而長,頸短粗,長唇延長伸出;頭部有實心的獨角,起源於真皮,角脫落仍能復生;無犬齒;尾細短,身體呈黃褐、褐、黑或灰色。喜歡棲息在高草地、蘆葦地和沼澤草原地區。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覓食草、蘆葦和細樹枝等。 身上有明顯的皮褶,皮上還有許多圓釘頭似的小鼓包,好像披著一層厚厚的鎧甲,但皮褶之間的面板卻很細嫩,容易受到蚊蟲叮咬,因而它們幾乎每天都進行泥浴,清除並防止蚊蟲叮咬。分佈於尼泊爾和印度東北部,爪哇島的Udjung Kulon國家公園和越南的Tien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