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大殿並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卻被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因為它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築。現為中國現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結構建築(僅次於五臺縣的南禪寺)。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面地勢低下開闊。寺因勢而建,坐東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內現有殿、堂、樓、閣等一百二十餘間。其中,東大殿七間,為唐代建築;文殊殿七間,為金代建築,其餘的均為明、清時期的建築。東大殿東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後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此殿是由女弟子寧公遇施資、願誠和尚主持、在原彌勒大閣的舊址上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建成的。東大殿面寬七間,進深四間。用梁思成先生的話說,此殿“斗拱雄大,出簷深遠”,是典型的唐代建築。經測量,斗拱斷面尺寸為210X300釐米,是晚清斗拱斷面的十倍;殿簷探出達三點九六米,這在宋以後的木結構建築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時,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這種樑架結構的使用時間,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可列第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人們在大殿門板後面發現了唐朝人遊覽佛光寺的留言。可見,這大門當為唐代遺物。由此推斷,這具有一干一百多年曆史的門板,當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大門了。此外,大殿的屋頂比較平緩,且用每塊長五十釐米、寬三十釐米、厚二釐米多的青瓦鋪就。殿頂脊獸用黃、綠色琉璃燒製,造型生動,色澤鮮豔。東大殿內的佛壇寬及五間。壇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其中,釋迦牟尼怫、彌勒佛、阿彌陀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及脅侍菩薩、金剛等塑像三十三尊,高一點九五米至五點三米不等。另有兩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寧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願誠和尚的。這兩尊塑像雖比那三十三尊像小些,形態卻很生動。此外,大殿西側和後部,還有明代塑造的羅漢像二百九十六尊。這些羅漢像原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沖蝕,被倒塌的後牆壓壞了一部分。東大殿的牆壁上,還有唐代壁畫十餘平方米,內容均為佛教故事。上千個人物,連同他們的飾物、衣紋,畫得都很細膩。莊嚴的佛像,慈善的菩薩,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飛天,虔誠的信徒、供養人,畫得都很生動。衣帶飄動,拂袖瀟灑,體現了唐畫的風韻。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還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題記。“敕河東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鄭”、“功得主故右軍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等等,字跡非常清楚,是珍貴的唐人墨跡。文殊殿在寺門內北側,建於金天會十五年(公元1137年),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重修。1953年又進行了補修。此殿樑架使用了粗長的木材,兩架之間用斜木相撐,構成類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減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內空間。殿內佛壇上有七尊塑像,中為騎青獅的文殊,兩旁為脅侍菩薩。東西牆和北牆上,原有五百羅漢的彩繪,現僅存二百四十五尊。這些塑像和壁畫,都在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重新裝繪過。佛光寺東大殿南側偏東,有一座六角形的磚塔。下層空心,西面開門;上層實心,設假門。這就是寺僧們所說的初祖禪師塔,即祖師塔。建於北魏時期,是唐代會昌五年滅法,佛光寺被毀時留下的唯一建築物。這是全國僅存的北魏時期的兩座古塔之一,更顯珍貴。 文殊殿的“人字柁架”佛光寺內,還有唐代石幢兩座。一座在東大殿前,高三點二四米,八角形,立於唐大中十一年;一座在文殊殿前,高四點九米,八角形,立於唐乾符四年(公元 877年)。寺外,還有唐代和尚塔。寺後東山坡上,有唐代大德方便和尚塔、無垢淨光塔;寺西北五百米許,有唐代華嚴宗大師解脫和尚塔、金代杲公和尚塔。這些塔,或六角形,或四方形,均為磚砌。在無垢淨光塔處,先後出土了漢白玉石佛、天王、力士、迦葉、阿難和小菩薩像等,均為唐代遺物,現在大殿內展出。唐幢佛光寺唐代石幢2座,一在東大殿前,大中十一年 (857)鐫,輪廓秀美,雕工精緻。幢總高 3.2米,下設束腰六邊形基座,刻有獅獸壺門及仰覆蓮瓣,幢身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末尾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寧公遇”之名,與東大殿內墨書題記可相印證,是該殿建造年代之依據。另一幢在山門內庭院當心,唐乾符四年(877)造,總高 4.9米。束腰基座刻寶裝蓮瓣和壺門樂伎。幢身亦刻陀羅尼經,上雕寶蓋、矮柱、屋簷和寶珠。兩幢相較,前者造型工藝尤佳。墓塔寺內外墓塔7座,東大殿左側六角形磚塔1座,名祖師塔,是建立時主持禪師墓塔。塔兩層,總高12米餘,塔形為國內所罕見。底層空心,內建六角小室,門洞外作蓮瓣及火焰形券面,塔簷疊澀砌築。上層塔身作假券洞式門及破子欞窗。塔剎設仰覆蓮座、覆缽和寶珠。形制和構造與敦煌壁畫上魏齊間古塔多同,當是寺宇建立時的遺物。寺外東山坡上墓塔3座,皆單層。一為大德方便和尚塔,平面六角形,唐貞元十一年(795)建;一為志遠禪師塔,八角束腰式基座,覆缽形塔身,唐會昌四年(844)建,已殘;一為無垢淨光塔,平面八角形,天寶十一年(752)建,現僅存基座,塔下發現漢白玉石雕像數軀,乃建塔時製作。寺西北里許,亦存墓塔3座,一為解脫禪師塔,方形,唐長慶四年(824)建;另二為六角形,雕飾式樣相同,一有銘文,金泰和五年(1205)造。上述諸塔,形制奇特,建造技藝亦佳,且年代確切,實為有價值的一批古塔遺物。佛光寺地處五臺縣城東北32公里處的佛光山山腰,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後因唐武宗禁止佛教而被毀。唐大中十一年(857)又因唐宣宗提倡佛教而重建,至今已有100餘年的歷史,被列為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建於唐代的山腰大殿為正殿,坐東向西,稱東大殿。東大殿居高臨下,雄偉古樸,氣勢壯觀,是五臺山最大佛殿之一,無論在構造做法上,還是在造型比例上,都集中地反映了唐代木結構建築的特點,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東大殿採用樑柱木結構作為框架,以柱子承重,以樟卯固定接頭,是一種柔性結構體系,已接近於現代框架結構。房殿式屋頂,屋簷出挑近四米,坡度平緩,顯得舒展平穩。殿身與屋頂之間的斗拱碩大,在整個立面中的尺度感和重量感因而特別突出,具有很好的結構作用和裝飾效果。柱子向內傾,傾斜度由裡向外依次加大,起到了穩定大殿的作用。大殿中央有一尊佛像。為襯托佛像的高大,建築者有意將佛像伸出柱身,並使其後背光與後排柱頭斗拱的出挑、天花的斜度相一致,達到了佛像與建築空間的緊密結合,加上內外槽上部繁密的天花與簡潔明快的梁杭、斗拱、精緻的背光等形成強烈的對比,充分體現出唐代建築藝術處理空間位置的特色。佛光寺的文殊殿,其年代之久、規模之大,僅次於東大殿。它建於金天會十五年(1137),為節約木材,擴大空間,採用了金元時常用的建築處理手段減柱法。佛光寺的建築堪稱瑰寶,佛光寺的唐塑、壁畫和墨跡也久負盛名,它們與建築合稱為寺裡的四絕。僅大殿內的佛壇上就有主像5尊,脅侍24尊,羅漢500尊(後部分毀損)。這些塑像佈局合理,姿態各一,面目渾厚圓潤,生動逼真,線條自然流暢。正殿內現存的十幾平方米唐代壁畫,描繪了佛教故事,其中右次間內柱前額上的橫幅,人物姿態都極優美,富有唐代特徵,而其顏面、鬍鬚筆法則部分保留了漢畫的風格。大殿左右四梁下均有唐人題字,這些墨跡字跡清晰,筆法沉勁,實在不可多得。南禪寺在五臺縣城西南22公里的李家莊西側,初建年代不詳,但大殿平梁下儲存的墨書題記可以證明它重建於唐朝建中三年。
佛光寺大殿並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卻被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因為它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築。現為中國現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結構建築(僅次於五臺縣的南禪寺)。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面地勢低下開闊。寺因勢而建,坐東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內現有殿、堂、樓、閣等一百二十餘間。其中,東大殿七間,為唐代建築;文殊殿七間,為金代建築,其餘的均為明、清時期的建築。東大殿東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後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此殿是由女弟子寧公遇施資、願誠和尚主持、在原彌勒大閣的舊址上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建成的。東大殿面寬七間,進深四間。用梁思成先生的話說,此殿“斗拱雄大,出簷深遠”,是典型的唐代建築。經測量,斗拱斷面尺寸為210X300釐米,是晚清斗拱斷面的十倍;殿簷探出達三點九六米,這在宋以後的木結構建築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時,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這種樑架結構的使用時間,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可列第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人們在大殿門板後面發現了唐朝人遊覽佛光寺的留言。可見,這大門當為唐代遺物。由此推斷,這具有一干一百多年曆史的門板,當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大門了。此外,大殿的屋頂比較平緩,且用每塊長五十釐米、寬三十釐米、厚二釐米多的青瓦鋪就。殿頂脊獸用黃、綠色琉璃燒製,造型生動,色澤鮮豔。東大殿內的佛壇寬及五間。壇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其中,釋迦牟尼怫、彌勒佛、阿彌陀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及脅侍菩薩、金剛等塑像三十三尊,高一點九五米至五點三米不等。另有兩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寧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願誠和尚的。這兩尊塑像雖比那三十三尊像小些,形態卻很生動。此外,大殿西側和後部,還有明代塑造的羅漢像二百九十六尊。這些羅漢像原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沖蝕,被倒塌的後牆壓壞了一部分。東大殿的牆壁上,還有唐代壁畫十餘平方米,內容均為佛教故事。上千個人物,連同他們的飾物、衣紋,畫得都很細膩。莊嚴的佛像,慈善的菩薩,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飛天,虔誠的信徒、供養人,畫得都很生動。衣帶飄動,拂袖瀟灑,體現了唐畫的風韻。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還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題記。“敕河東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鄭”、“功得主故右軍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等等,字跡非常清楚,是珍貴的唐人墨跡。文殊殿在寺門內北側,建於金天會十五年(公元1137年),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重修。1953年又進行了補修。此殿樑架使用了粗長的木材,兩架之間用斜木相撐,構成類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減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內空間。殿內佛壇上有七尊塑像,中為騎青獅的文殊,兩旁為脅侍菩薩。東西牆和北牆上,原有五百羅漢的彩繪,現僅存二百四十五尊。這些塑像和壁畫,都在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重新裝繪過。佛光寺東大殿南側偏東,有一座六角形的磚塔。下層空心,西面開門;上層實心,設假門。這就是寺僧們所說的初祖禪師塔,即祖師塔。建於北魏時期,是唐代會昌五年滅法,佛光寺被毀時留下的唯一建築物。這是全國僅存的北魏時期的兩座古塔之一,更顯珍貴。 文殊殿的“人字柁架”佛光寺內,還有唐代石幢兩座。一座在東大殿前,高三點二四米,八角形,立於唐大中十一年;一座在文殊殿前,高四點九米,八角形,立於唐乾符四年(公元 877年)。寺外,還有唐代和尚塔。寺後東山坡上,有唐代大德方便和尚塔、無垢淨光塔;寺西北五百米許,有唐代華嚴宗大師解脫和尚塔、金代杲公和尚塔。這些塔,或六角形,或四方形,均為磚砌。在無垢淨光塔處,先後出土了漢白玉石佛、天王、力士、迦葉、阿難和小菩薩像等,均為唐代遺物,現在大殿內展出。唐幢佛光寺唐代石幢2座,一在東大殿前,大中十一年 (857)鐫,輪廓秀美,雕工精緻。幢總高 3.2米,下設束腰六邊形基座,刻有獅獸壺門及仰覆蓮瓣,幢身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末尾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寧公遇”之名,與東大殿內墨書題記可相印證,是該殿建造年代之依據。另一幢在山門內庭院當心,唐乾符四年(877)造,總高 4.9米。束腰基座刻寶裝蓮瓣和壺門樂伎。幢身亦刻陀羅尼經,上雕寶蓋、矮柱、屋簷和寶珠。兩幢相較,前者造型工藝尤佳。墓塔寺內外墓塔7座,東大殿左側六角形磚塔1座,名祖師塔,是建立時主持禪師墓塔。塔兩層,總高12米餘,塔形為國內所罕見。底層空心,內建六角小室,門洞外作蓮瓣及火焰形券面,塔簷疊澀砌築。上層塔身作假券洞式門及破子欞窗。塔剎設仰覆蓮座、覆缽和寶珠。形制和構造與敦煌壁畫上魏齊間古塔多同,當是寺宇建立時的遺物。寺外東山坡上墓塔3座,皆單層。一為大德方便和尚塔,平面六角形,唐貞元十一年(795)建;一為志遠禪師塔,八角束腰式基座,覆缽形塔身,唐會昌四年(844)建,已殘;一為無垢淨光塔,平面八角形,天寶十一年(752)建,現僅存基座,塔下發現漢白玉石雕像數軀,乃建塔時製作。寺西北里許,亦存墓塔3座,一為解脫禪師塔,方形,唐長慶四年(824)建;另二為六角形,雕飾式樣相同,一有銘文,金泰和五年(1205)造。上述諸塔,形制奇特,建造技藝亦佳,且年代確切,實為有價值的一批古塔遺物。佛光寺地處五臺縣城東北32公里處的佛光山山腰,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後因唐武宗禁止佛教而被毀。唐大中十一年(857)又因唐宣宗提倡佛教而重建,至今已有100餘年的歷史,被列為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建於唐代的山腰大殿為正殿,坐東向西,稱東大殿。東大殿居高臨下,雄偉古樸,氣勢壯觀,是五臺山最大佛殿之一,無論在構造做法上,還是在造型比例上,都集中地反映了唐代木結構建築的特點,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東大殿採用樑柱木結構作為框架,以柱子承重,以樟卯固定接頭,是一種柔性結構體系,已接近於現代框架結構。房殿式屋頂,屋簷出挑近四米,坡度平緩,顯得舒展平穩。殿身與屋頂之間的斗拱碩大,在整個立面中的尺度感和重量感因而特別突出,具有很好的結構作用和裝飾效果。柱子向內傾,傾斜度由裡向外依次加大,起到了穩定大殿的作用。大殿中央有一尊佛像。為襯托佛像的高大,建築者有意將佛像伸出柱身,並使其後背光與後排柱頭斗拱的出挑、天花的斜度相一致,達到了佛像與建築空間的緊密結合,加上內外槽上部繁密的天花與簡潔明快的梁杭、斗拱、精緻的背光等形成強烈的對比,充分體現出唐代建築藝術處理空間位置的特色。佛光寺的文殊殿,其年代之久、規模之大,僅次於東大殿。它建於金天會十五年(1137),為節約木材,擴大空間,採用了金元時常用的建築處理手段減柱法。佛光寺的建築堪稱瑰寶,佛光寺的唐塑、壁畫和墨跡也久負盛名,它們與建築合稱為寺裡的四絕。僅大殿內的佛壇上就有主像5尊,脅侍24尊,羅漢500尊(後部分毀損)。這些塑像佈局合理,姿態各一,面目渾厚圓潤,生動逼真,線條自然流暢。正殿內現存的十幾平方米唐代壁畫,描繪了佛教故事,其中右次間內柱前額上的橫幅,人物姿態都極優美,富有唐代特徵,而其顏面、鬍鬚筆法則部分保留了漢畫的風格。大殿左右四梁下均有唐人題字,這些墨跡字跡清晰,筆法沉勁,實在不可多得。南禪寺在五臺縣城西南22公里的李家莊西側,初建年代不詳,但大殿平梁下儲存的墨書題記可以證明它重建於唐朝建中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