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山海

    《漢語拼音》,包括《國語注音符號》,是近現代、當代的產物,《漢語拼音方案》是新中國成立後的1958年頒佈的。

    古代當然是沒有《漢語拼音》的。

    一、古代,如同今天,仍存在各地方言,更沒有普通話,如何統一漢字發音,以利讀書、教育以及文化交流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代人先後採用:

    (一)《直音法》,以同音字互注,鷹=英,冬=東,吳=無,家=加等。

    《讀若法》,沒有同音字,用近音字,如“芨”,讀若急,“鼾”,讀若汗,“唉”,讀若埃等。

    《讀為法》,借同音字互注,如“泮”,讀為畔,“蒔”,讀為時等。

    還有《叶音法》等。

    (二)後來,古代人發明一個更加科學的漢字注音法,稱為《反切法》的漢語注音,為古代人長期使用。

    《反切法》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

    二、到了百多年前的近現代,中華民國時期,又發明了《國語注音符號》,用於漢語注音,《國語注音符號》正式的名稱是《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

    《國語注音符號》以國學大師章太炎發明的《記音符號》為藍本,修訂後,1918年經教育部審定全國推廣。

    《國語注音符號》,我們在新中國成立後,1958年頒佈的《漢語拼音方案》、漢語字詞典中,還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只是人們已經習慣使用漢語拼音,而大多人不會使用《國語注音符號》了。

    現代《漢語拼音》,是新中國的產物。

    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酒桌上有哪些比較新的活躍氣氛的俏皮話?自己智慧的應答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