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周公指周文王,呂望指姜子牙。漢王指劉邦,張良為漢開國之臣。周文王得到姜子牙,大業可成,劉邦得到張良,大業也可成。這句話說的是明君得到賢良,一般用於形容得到有力的助手,如虎添翼。出處:出自《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原文節選:正望間,忽見徐庶拍馬而回。玄德曰:“元直復回,莫非無去意乎?”遂欣然拍馬向前迎問曰:“先生此回,必有主意。”庶勒馬謂玄德曰:“某因心緒如麻,忘卻一語:此間有一奇士,只在襄陽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玄德曰:“敢煩元直為備請來相見。”庶曰:“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親往求之。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也。”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玄德喜曰:“願聞此人姓名。”庶曰:“此人乃琅琊陽都人,覆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乃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其父名珪,字子貢,為泰山郡丞,早卒;亮從其叔玄。玄與荊州劉景升有舊,因往依之,遂家於襄陽。後玄卒,亮與弟諸葛均躬耕於南陽。嘗好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岡,名臥龍岡,因自號為‘臥龍先生’。此人乃絕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駕見之。若此人肯相輔佐,何愁天下不定乎!”玄德曰:“昔水鏡先生曾為備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今所云莫非即‘伏龍、鳳雛’乎?”庶曰:“鳳雛乃襄陽龐統也。伏龍正是諸葛孔明。”玄德踴躍曰:“今日方知伏龍、鳳雛之語。何期大賢只在目前!非先生言,備有眼如盲也!”後人有贊徐庶走馬薦諸葛詩曰:“痛恨高賢不再逢,臨岐泣別兩情濃。片言卻似春雷震,能使南陽起臥龍。”徐庶薦了孔明,再別玄德,策馬而去。玄德聞徐庶之語,方悟司馬德操之言,似醉方醒,如夢初覺。引眾將回至新野,便具厚幣,同關、張前去南陽請孔明。擴充套件資料:《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臺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創作背景時代背景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瞭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題材來源西晉陳壽所著《三國志》是三國故事的最早源頭,但這是紀傳體的史書,記事簡略,粗陳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增加了許多奇聞軼事,傳奇色彩與可讀性都大大增強。中唐史學家劉知襲在《史通》中說,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於行路,傳之於眾口”,可見這個時期三國故事已廣泛流傳於民間。晚唐李商隱的《驕兒濤》中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詩句,說明至遲在晚唐時三國故事已婦孺皆知,宋代透過藝人的表演說唱,三國故事更為流行,並且已經表現出“尊劉貶曹”的鮮明傾向。金元時代三國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臺,院本和雜劇中有許多三國故事劇。據《錄鬼簿》和《太和正音譜》記載,僅元雜劇中就有近三十種演述三國故事的作品。《輟耕錄》中記載的金院本有《襄陽會》《大劉備》《罵呂布》和《赤壁鏖兵》等。元英宗至治年間(1321—1323)出現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一部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平話。該書是民間傳說中三國故事的寫定本,約八萬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兩欄,上欄圖相,下欄正文。全書以司馬仲相斷獄故事為人話,正話從劉關張桃園結義開始,結束於諸葛亮病死。從平話的內容和結構看,已粗具《三國演義》的規模,但整體描寫粗枝大葉,文詞鄙陋不通,故事情節離奇,多不符合正史記載,人名地名也多謬誤,似乎還是未經文人潤色的民間藝人作品。從上述的記載和殘留的作品看,從晚唐到元末,在民間流行的三國故事愈來愈豐富,這為《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成書過程元末明初,羅貫中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故事,寫成《三國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稱為嘉靖本,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繼嘉靖本之後,新刊本大量出現,它們都以嘉靖本為主,只做了些插圖、考證、評點和文字的增刪、卷數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對嘉靖本《三國演義》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整理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等,內容沒有大的改動。社會影響《三國演義》用一種比較成熟的演義體小說語言,塑造了四百多個人物形象,描寫了近百年的歷史程序,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小說體裁,這不僅使當時的讀者“爭相謄錄,以便觀覽”,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書商們繼續編寫和出版同類小說的熱情。自嘉靖以後,各種歷史演義如雨後春筍,不斷問世,從開天闢地,一直寫到當代。據不完全統計,今存明、清兩代的歷史演義約有一二百種之多。清代乾隆年間,有一侍衛被擢拔為荊州將軍,家人皆大喜祝賀,唯此人不樂反哭,眾人奇怪,問原因,此人答道:荊州這地方,連關公關爺爺尚且守不住,現在派我去,明明是害我呀!這則載錄於《竹葉亭雜記》中的趣聞,不正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三國演義》對後人精神世界影響之深麼,都已經讓這位老兄拎不清文學與現實了。《三國演義》名播四海,也受到了外國讀者的歡迎。在明隆慶三年(1569)已傳至北韓,崇禎八年(1635)有一種明刊《三國志傳》就入藏於英國牛津大學。自日僧湖南文山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編譯出版日文字《通俗三國志》之後,北韓、日本、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英國、法國、俄國等許多國家都有本國文字的譯本,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作出了有價值的探討和極高的評價。節選譯文:正眺望間,忽然看到徐庶拍馬而回。劉備暗想:“元直返回,難道是不再去了嗎?”欣然拍馬向前迎上問道:“先生這次回來,必定有了新的想法。”徐庶勒馬對劉備說:“我剛才心亂如麻,忘記了把一件重要事情告訴使君。這裡有一名奇士,就在襄陽城外二十里處隆中居住,使君怎麼不前去尋訪?”劉備說:“我煩勞元直替我請來相見。”徐庶說:“這人不能輕易前來,使君你要親自前往聘請。如果得到這人輔佐,就如同周朝得到呂望,漢朝得到張良。”劉備說:“這人的才幹和先生相比怎麼樣?”徐庶說:“如果拿我來比,就好象是駑馬比麒麟,寒鴉配鸞鳳,這人經常自比於管仲、樂毅。據我觀察,管仲、樂毅才能也趕不上這個人。他有經天緯地之才,大概是當今天下第一人!”劉備喜道:“我想知道這個人姓名。”徐庶說:“他是琅琊陽都人,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是大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人。他的父親叫諸葛珪,字子貢,曾經當過泰山郡丞,早年亡故,諸葛亮跟著他叔父諸葛玄長大。諸葛玄和劉表有交情,所以投奔了荊州,安家在襄陽。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帶著兄弟諸葛均在南陽耕種。諸葛亮喜好吟唱《梁父吟》的山東曲調。他所居住的地方有一山岡叫做臥龍岡,因此自號為臥龍先生。這人是絕代奇才,使君應當趕緊前去聘請。如果這人肯出山來輔佐你,根本不用擔心天下不定!”劉備說:“當初水鏡先生曾經對我說過:‘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徐先生所說的難道就是伏龍、鳳雛嗎?”徐庶說:“鳳雛是襄陽龐統,伏龍指的正是諸葛孔明。”劉備說:“今天我才知道伏龍、鳳雛的意思。真沒有想到大賢就在眼前!不是先生說破,我還會繼續有眼如盲!”後人有贊徐庶走馬薦諸葛詩曰:“痛恨高賢不再逢,臨岐泣別兩情濃。片言卻似春雷震,能使南陽起臥龍。”徐庶推薦了諸葛亮後再次辭別劉備,策馬而去。劉備聽完徐庶的話,才領悟到司馬德操所說,似醉方醒,如夢初覺。領眾將回到新野後便準備厚禮,攜同關羽、張飛前去南陽聘請諸葛亮。
意思:周公指周文王,呂望指姜子牙。漢王指劉邦,張良為漢開國之臣。周文王得到姜子牙,大業可成,劉邦得到張良,大業也可成。這句話說的是明君得到賢良,一般用於形容得到有力的助手,如虎添翼。出處:出自《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原文節選:正望間,忽見徐庶拍馬而回。玄德曰:“元直復回,莫非無去意乎?”遂欣然拍馬向前迎問曰:“先生此回,必有主意。”庶勒馬謂玄德曰:“某因心緒如麻,忘卻一語:此間有一奇士,只在襄陽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玄德曰:“敢煩元直為備請來相見。”庶曰:“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親往求之。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也。”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庶曰:“以某比之,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一人也!”玄德喜曰:“願聞此人姓名。”庶曰:“此人乃琅琊陽都人,覆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乃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其父名珪,字子貢,為泰山郡丞,早卒;亮從其叔玄。玄與荊州劉景升有舊,因往依之,遂家於襄陽。後玄卒,亮與弟諸葛均躬耕於南陽。嘗好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岡,名臥龍岡,因自號為‘臥龍先生’。此人乃絕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駕見之。若此人肯相輔佐,何愁天下不定乎!”玄德曰:“昔水鏡先生曾為備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今所云莫非即‘伏龍、鳳雛’乎?”庶曰:“鳳雛乃襄陽龐統也。伏龍正是諸葛孔明。”玄德踴躍曰:“今日方知伏龍、鳳雛之語。何期大賢只在目前!非先生言,備有眼如盲也!”後人有贊徐庶走馬薦諸葛詩曰:“痛恨高賢不再逢,臨岐泣別兩情濃。片言卻似春雷震,能使南陽起臥龍。”徐庶薦了孔明,再別玄德,策馬而去。玄德聞徐庶之語,方悟司馬德操之言,似醉方醒,如夢初覺。引眾將回至新野,便具厚幣,同關、張前去南陽請孔明。擴充套件資料:《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臺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創作背景時代背景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瞭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題材來源西晉陳壽所著《三國志》是三國故事的最早源頭,但這是紀傳體的史書,記事簡略,粗陳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增加了許多奇聞軼事,傳奇色彩與可讀性都大大增強。中唐史學家劉知襲在《史通》中說,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於行路,傳之於眾口”,可見這個時期三國故事已廣泛流傳於民間。晚唐李商隱的《驕兒濤》中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詩句,說明至遲在晚唐時三國故事已婦孺皆知,宋代透過藝人的表演說唱,三國故事更為流行,並且已經表現出“尊劉貶曹”的鮮明傾向。金元時代三國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臺,院本和雜劇中有許多三國故事劇。據《錄鬼簿》和《太和正音譜》記載,僅元雜劇中就有近三十種演述三國故事的作品。《輟耕錄》中記載的金院本有《襄陽會》《大劉備》《罵呂布》和《赤壁鏖兵》等。元英宗至治年間(1321—1323)出現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一部以三國故事為題材的平話。該書是民間傳說中三國故事的寫定本,約八萬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兩欄,上欄圖相,下欄正文。全書以司馬仲相斷獄故事為人話,正話從劉關張桃園結義開始,結束於諸葛亮病死。從平話的內容和結構看,已粗具《三國演義》的規模,但整體描寫粗枝大葉,文詞鄙陋不通,故事情節離奇,多不符合正史記載,人名地名也多謬誤,似乎還是未經文人潤色的民間藝人作品。從上述的記載和殘留的作品看,從晚唐到元末,在民間流行的三國故事愈來愈豐富,這為《三國演義》的創作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成書過程元末明初,羅貫中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故事,寫成《三國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稱為嘉靖本,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繼嘉靖本之後,新刊本大量出現,它們都以嘉靖本為主,只做了些插圖、考證、評點和文字的增刪、卷數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對嘉靖本《三國演義》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整理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等,內容沒有大的改動。社會影響《三國演義》用一種比較成熟的演義體小說語言,塑造了四百多個人物形象,描寫了近百年的歷史程序,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小說體裁,這不僅使當時的讀者“爭相謄錄,以便觀覽”,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書商們繼續編寫和出版同類小說的熱情。自嘉靖以後,各種歷史演義如雨後春筍,不斷問世,從開天闢地,一直寫到當代。據不完全統計,今存明、清兩代的歷史演義約有一二百種之多。清代乾隆年間,有一侍衛被擢拔為荊州將軍,家人皆大喜祝賀,唯此人不樂反哭,眾人奇怪,問原因,此人答道:荊州這地方,連關公關爺爺尚且守不住,現在派我去,明明是害我呀!這則載錄於《竹葉亭雜記》中的趣聞,不正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三國演義》對後人精神世界影響之深麼,都已經讓這位老兄拎不清文學與現實了。《三國演義》名播四海,也受到了外國讀者的歡迎。在明隆慶三年(1569)已傳至北韓,崇禎八年(1635)有一種明刊《三國志傳》就入藏於英國牛津大學。自日僧湖南文山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編譯出版日文字《通俗三國志》之後,北韓、日本、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英國、法國、俄國等許多國家都有本國文字的譯本,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作出了有價值的探討和極高的評價。節選譯文:正眺望間,忽然看到徐庶拍馬而回。劉備暗想:“元直返回,難道是不再去了嗎?”欣然拍馬向前迎上問道:“先生這次回來,必定有了新的想法。”徐庶勒馬對劉備說:“我剛才心亂如麻,忘記了把一件重要事情告訴使君。這裡有一名奇士,就在襄陽城外二十里處隆中居住,使君怎麼不前去尋訪?”劉備說:“我煩勞元直替我請來相見。”徐庶說:“這人不能輕易前來,使君你要親自前往聘請。如果得到這人輔佐,就如同周朝得到呂望,漢朝得到張良。”劉備說:“這人的才幹和先生相比怎麼樣?”徐庶說:“如果拿我來比,就好象是駑馬比麒麟,寒鴉配鸞鳳,這人經常自比於管仲、樂毅。據我觀察,管仲、樂毅才能也趕不上這個人。他有經天緯地之才,大概是當今天下第一人!”劉備喜道:“我想知道這個人姓名。”徐庶說:“他是琅琊陽都人,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是大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人。他的父親叫諸葛珪,字子貢,曾經當過泰山郡丞,早年亡故,諸葛亮跟著他叔父諸葛玄長大。諸葛玄和劉表有交情,所以投奔了荊州,安家在襄陽。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帶著兄弟諸葛均在南陽耕種。諸葛亮喜好吟唱《梁父吟》的山東曲調。他所居住的地方有一山岡叫做臥龍岡,因此自號為臥龍先生。這人是絕代奇才,使君應當趕緊前去聘請。如果這人肯出山來輔佐你,根本不用擔心天下不定!”劉備說:“當初水鏡先生曾經對我說過:‘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徐先生所說的難道就是伏龍、鳳雛嗎?”徐庶說:“鳳雛是襄陽龐統,伏龍指的正是諸葛孔明。”劉備說:“今天我才知道伏龍、鳳雛的意思。真沒有想到大賢就在眼前!不是先生說破,我還會繼續有眼如盲!”後人有贊徐庶走馬薦諸葛詩曰:“痛恨高賢不再逢,臨岐泣別兩情濃。片言卻似春雷震,能使南陽起臥龍。”徐庶推薦了諸葛亮後再次辭別劉備,策馬而去。劉備聽完徐庶的話,才領悟到司馬德操所說,似醉方醒,如夢初覺。領眾將回到新野後便準備厚禮,攜同關羽、張飛前去南陽聘請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