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松散人a
-
2 # 德肅釆
臨碑帖只關注字不關心裡邊文學內容的肯定不是書法家。不瞭解碑帖文學內容學不到精、氣、神。不理解碑帖字詞組合肯定寫不出行氣章法。
-
3 # 閒者無聊666
只熱衷於臨帖而不關注碑帖內容的是書法習練者,而真正的大家無不是貫通古今、博採眾長的大家。
中國書法可以說是最獨特的一種藝術,除了它本身就是中華文化人的載體外,文字本身的變化和發展貫穿了中國歷史的程序,記載著千古流芳的故事。
自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後,書法伴隨著繪畫逐步被文人雅士所垂青,它吸收了其它藝術的精華,超脫了記載功能的軀殼,開始被賦予了藝術的靈性,它銘刻在石碑上,凸凹在印章裡,文人之所以被稱為墨客,他們激揚文字,指點江山的最終結果,或以丹青留芳,或以書法馳名,就連皇帝也以創造某種書體而被人銘記。
縱觀世界藝術,以文字為主體的,中國為宗,除了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現代藝術外,中國文字變化萬千的形態競能負載著幾千年華人人的情感。石鼓文的神秘,甲骨文的玄妙,青銅銘的古撲,篆、隸、行、楷及草書的瀟灑和狂傲,都是其它藝術所不能替代的,更不要說燦若星辰的書法巨匠們,留下了浩如煙海般的不朽之作。
習字者未必都能成為大家,而大家必是有心的習字者,他們在臨帖時一定能體會到作者那入木三分的情感和追求,只有在古人的精神世界中生活過,你才能體驗到他們展示書法之美的真締。
-
4 # 小舟224354019
嚴格來說,書法家既應該理解碑帖裡面字的內容、演變過程,更應該研究字的用筆特色、用筆傳承、結構特色和字與字之間的章法佈局等等。能稱為書法家,他的字必須能給後學者作為楷模,否則,只能作為書法愛好者。
-
5 # 詩情畫意ll
文學是需要思、想的,抄書匠就簡單多了,至於說只關注碑帖這句話說的有點高,碑很多名碑永遠看不到了,另外的是些名碑拓成帖,紙質的東西很難儲存,基本上看不到,普遍能看到的只有印刷品,而一種碑帖的印刷品又分數十種,哪個會更接近原碑帖?什麼都不懂還創新
-
6 # 鬱香墨
可以這麼說吧,由於古代考官把書寫毛筆字作為一篇文章的人的臉面來看待,首先看的是文字功夫,其次再審答卷內容,所以古代的人把寫好毛筆字作為一科主業,專攻其書。書法,在古代行成的館閣體就是這麼來的。
傳統書法早已經在中國民間根深蒂固,受到書學者的寵愛。按照這一傳統習性一直延續至今,有的人字寫的好,文章也做的好。可以說,書文雙絕。
所以說,字寫的好可以支撐著一個人的門面。不過,隨著硬筆字的普及,教育上的理念更替,當今書寫內容為重,書法為輔。
-
7 # 福智善通2
所謂書法家淪為書匠,書與文徹底分工,不懂文以載道,因此才有賈平凹書法日益增值的現象!賈平凹的書法作品將更有巨大增值空間,氣死那些狗屁不通的書匠!
-
8 # 又一村106號
字與書寫內容相得益彰。原則上講文學內容服務於書寫內容,在碑貼中,重複同一個字,就是為了習字者反覆臨摹,加深印象,《九成宮醴泉銘》就非常明顯。可見作者與書者,珠連壁合,才能完成一幅好的書法作品。書法的文化內涵,不但是技巧,筆法,她需要你的人文知識長期,甚至一生積累,修煉。田蘊章先生主張習字愛好者,首先讀懂,背默碑帖內容,然後寫字,值得借鑑。
-
9 # 米宏財
寫字是外行,至於“為什麼現在書法家只關注碑帖裡的字,不關心裡邊的文學內容”,個人認為那僅為初學者只是照貓畫虎,以此來提高書寫水平,有可能是根本就看不明白或不理解其中內涵,(自古就有字寫的漂亮可以彰顯個人“才華”,其不然,怎麼會出現那麼多的文不對題的問題呢?曾經見過一位,給別人寫的婚聯:豔陽高照喜相連,一枝紅杏出牆來,其中的喜相連與出牆來……不敢妄評,但字確實好看〈隸書〉)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應該是解其意才能更好的習好書法,僅僅寫的一手好看的字,不理解內涵,估高一點說,也就是一個寫字工匠罷了。
-
10 # 楊育基
書法之根本大法在於書從魂來
………………………
題主注意到了目前書法領域的一個問題,就是有些學習書法的先生,只注重將工夫和功夫用在寫上,而在不同程度上淡看了所寫的內容,及其所蘊含的神韻,淡看了所寫內容的思想性。
書法不同於寫字,它將寫字藝術化了。文學家在稿紙方格上是寫字,字寫得好、寫得不大好,能把情節和人物表現得生動感人,就是好作品。有的名作家的字寫得令人不敢恭維,但他的作品誘人卒讀,不能因字害文,同樣受到推崇。何況上刊、出書變成了印刷文字,原稿的字並不公諸於眾。作家的字寫得好賴,在上刊、出書之後被抹平了。
書法則相反,人們主要看的是字是怎麼寫的,所寫的內容再好,寫的功夫不到家,人們就不認可。打個比方,書法家是寫字的時裝模特,字——這個服裝在書法家身上已經不是日常的生活裝、工作服、職業裝、校服等,而是富有了藝術性,達到了裁質和人物氣質的輝映契合,達到了審美和神美的統一。
對了,書法之寫,在於運筆出神,字裡有風骨、有氣度、有思想、有神韻。這種神韻哪裡來?當然來自所寫的內容及書法家對於這內客的體味和感悟。
人們津津樂道於《蘭亭集序》,可我見十個有七八個只說到它的字,對這篇 “ 序言之言 ”則很少提及。深究一下,這篇序言的字為什麼寫成行書第一範本?而且據說王羲之事後想寫得更好一些,幾易其書竟然超越不了啦!是手筆不及嗎?顯然不是。其中的微妙在於情思狀態上——聚會蘭亭現場的情愫不復如初,感懷生命的喟嘆減了氣場磁力。《蘭亭集序》的主魂是否定 “ 一生死 ”,生命不是也不可以短長劃一,人們應當惜時有為,珍惜當下;友情應當聚散永存,此聚與未來會有令人感慨的變化。正是這些,成為了王羲之書寫的底蘊、底火、底氣。
我是搞文學的,精讀過《蘭亭集序》數遍,並且作過此文與此書法的比照。除此而外,我粗略記得,王氏父子和唐朝顏真卿的精品當中,有的是遺存下來的書信。大約他們寫信時 “ 意筆草草 ”,寫的是彼此之間的事情,並未在意、專意於書法,可留下來的竟然是不尚雕飾的精品。為什麼呢?情思使然。
總之,臨帖也好,創作書法也好,先將所寫的內容悟透,生髮出情思來,筆下才有神韻。書從魂來,這是書法的根本大法。是吧?
當然,這是就具有書法功夫的諸君而言的。而對於連書法基本功都沒有的人來說,即使心到了,也是力不從心,自愧弗如。這同樣是辯證關係。
-
11 # 西北荒原的風
其實也可以關注碑帖內容的,尤其是作書法研究。至於只是臨摹,就沒多大必要了,因為很多碑帖內容其實很難輟讀,又大多過譽之詞,實際內容不多。破損也太厲害了。因人而異吧,也不要把書法搞成考據學了。
-
12 # 莊宇長春子
學的是書技。技,為日後用於表現自己的文學內容,或抄寫別人的詩詞。但大多用抄寫,撰文並書者少。抄寫者,多流於成為寫字匠,談書法他們津津樂道,以其技與法表現自己所作的詩與文則難,能如此,既反映其意識也表現書法的結合。
所以,真正書法家,其書法應與其人品學識結合。至於書技,只要有一般文化的人也學得不錯。但是學寫字與書法者,並不是要讓自己先有了品德與高深的文化修養,而進入瀚墨之途。讀書與寫字總是同步而來的。
回覆列表
書法家研究碑帖當然要關注的是字,因為他是書法家,研究字的寫法以提高自己的書法造詣。至於碑帖中的文學內容,是歷史和文學家們該做的事,也就是古人說的術業有專攻,幹什麼吆喝什麼,正像陶磁工不會關注化妝品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