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聽不進任何略帶批評或建議的話,只願意聽好話,怎麼辦?我一直秉承對孩子要多進行鼓勵的教育理念,孩子自我感覺良好。遇到孩子有一些問題時,家長想糾正,想提出批評或建議以糾正孩子,孩子根本就不願意聽。
4
回覆列表
  • 1 # 小百科大世界

    批評不能超限度,最好是“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需要再次批評的情況,形式上也儘量避免簡單重複,換個角度、換種說法、不帶情緒的和孩子溝通。

    1、態度要堅定,不帶有個人情緒的宣洩

    堅定的告訴孩子什麼事情不能做,哪怕一次也不行。在表達意見時,家長口氣要堅決,沒有絲毫的商量餘地。當然如果這件事情引發了你的一些情緒,你可以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之後再和孩子談這件事情。

    2、放棄無休止的嘮叨,避免東拉西扯和翻舊賬

    說的太多,孩子反而不明白他到底哪裡做得不對。同樣的要求也不要一再重複。重複批評的次數越多,越降低了嚴肅程度。

    3、建議採用的批評方法:直接告訴孩子他做錯了什麼事情,為什麼會批評他;讓孩子認識到,雖然他的行為錯了,但是父母依然認為他是一個好孩子,父母依然愛他。

    我們批評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改掉缺點,以後不再重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就要注意以上關鍵步驟,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 2 # 公正永生

    謝你邀請。這個問題也比較複雜,你想,孩子從小就養成‘我的羔唉,我的寶哎’的習慣,根本沒有批評的專案。現在稍有批評和建議的話語,他當然就不愛聽了!要想扭轉這個壞習慣,那就有點兒難嘍!那就得慢慢地給他講,有關批評和建議的故事。告訴孩子好聽表揚和奉承的話有害於自己,久而久之得不到教育,使孩子慢慢變壞的道理。孩子一切的毛病都是父母給慣的,千萬要扭轉啊!否則會……

  • 3 # 好父母成長課堂

    教育孩子不是哄孩子,不是一直捧著孩子。孩子是很單純的,造成這樣的局面父母應該反思一下,是不是我們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鼓勵教育是值得提倡的,但為人父母不容易摸清它的邊界,一味的鼓勵只會助長孩子的囂張氣焰,讓他在規則面前有恃無恐。經常山珍海味很難再嚥下粗茶淡飯。好話聽多了,誰還願意挨批評。這是人性,孩子沒有錯。

    對孩子需要進行適當批評教育,這時需要父母及時調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應該處處扮演老好人的角色,而應當做孩子的良師益友。當孩子進步時給予鼓勵,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也應該嚴厲批評、對孩子進行懲罰,絕不姑息。告訴他爸爸媽媽生氣的原因,或者不理他的原因,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這時再告訴他怎樣做是正確的,鼓勵他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一定能做好。

  • 4 # 溫水煮不死青蛙

    那就在你的建議,在你的批評的外面包上一層奶油,然後再說給他聽!把批評,建議這種話用好聽的話表達出來,用好聽的話說給你的孩子,不是事半功倍嗎?

    其實不僅是孩子願意聽好話,成年人不也是這樣嗎?從古到今不都是這樣嗎?才會有忠言逆耳這種說法!所以大人都無法克服不了的人性缺陷,對於你的孩子就不要這麼高的要求!

    首先你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問題,你要想想他為什麼會這樣做?他為什麼會這樣想?他的出發點是什麼?他的理解層次在哪兒?而不是一股腦的告訴你孩子你應該怎麼做,你要怎麼做,你必須怎麼做。

    其次你要問問自己你和你孩子的建議不同,意見不同,是因為大事,大的原則性的事件上?還是日常生活生活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如果是大的事件上,大的原則上,涉及違法、偷竊、道德這些你必須讓他聽你的,強迫性的也必須讓他聽你的!就算打也要把他打明白了!

    但如果是日常生活的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那就沒必要了,你能確定你的那些建議就是最好的建議嗎?你能確定你的這些建議這些批評適合你的孩子嗎?所以小事放縱大事管。

    最後你如果忍不住想要給你孩子一些建議一些批評的話,你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換一個角度,換一種表達方式,誰告訴你的好聽話只能是誇的?好聽的話也是可以講道理的!誰告訴你的批評建議這種話就一定是孩子聽不進去的?

    你把批評,建議這種話用好聽的話表達出來,用好聽的話說給你的孩子,不是事半功倍嗎?他既不和你對著幹同時也吸取了你的建議。 所以遇到事情不要著急不要讓情緒佔據主導地位,冷靜下來把你的理由把你的建議把你的批評包裝上奶油說給你的孩子聽!

  • 5 # 玖月成長記

    既然孩子聽不進去父母的建議或者批評,那麼父母就需要花心思,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點,父母需要反省自己表揚孩子的行為是否是正確的。

    很多父母喜歡錶揚孩子,只是喜歡口頭上誇大其詞或者泛泛的表揚,像“你很棒”“你很聰明”等等之類,並沒有落實到孩子所做的事情上,具體針對孩子所作的某樣事情進行表揚。

    因此父母需要檢查自己的行為是否是這樣的,如果是,那麼就需要改變表揚孩子的方式。

    第二點,父母要學會尊重和肯定孩子的想法。

    當有問題的時候,父母尊重和肯定孩子的想法,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理解他的,從而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這樣才會讓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事情本身上。

    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聽父母的意見和批評,是因為他們覺得根本就沒有理解他們,也不知道他們的想法,也沒有站在他們的角度上看問題,反而是父母總是喜歡擺架子或者老是挑孩子的毛病,這讓孩子很反感,因此他們不願意承認父母的建議或者是批評。

    比如,現在是夏天,很熱,但是每天給孩子穿衣服,他都堅持要穿長袖。我給他穿短袖,他就和我鬧,也不聽從我的建議。於是我就問他:“為什麼不願意穿短袖的衣服”?我這才知道,原來他害怕穿短袖蚊子會咬他,怕摔到了胳膊摔破了。他堅持穿長袖的衣服的理由是為了自我保護。說實話,讓我很意外。

    於是我建議他穿短袖,可以帶上防蚊手環,這樣蚊子就不會咬到了。至於怕摔倒,我告訴他,走路可以小心點,而且媽媽會保護他的。聽了我的建議,他接受了。為了讓他更深刻的理解建議,我帶他去操場玩了一圈,順便讓他觀察一下,是不是別的小朋友都是穿的短袖。他得出的是肯定的答案。經過他自己的觀察,他知道了媽媽的建議是對的。

    父母只要尊重了孩子的想法,那麼孩子就會有被尊重和被理解的感覺,會覺得父母是理解他們的。

    因此,遇到問題,父母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去理解孩子的想法,或許孩子有自己的理由和看法。然後去學會尊重和肯定孩子的想法,根據孩子的想法,去給孩子提合理化的建議,或許孩子就不會那麼排斥了。

    只要父母真誠的給孩子建議,並給孩子選擇的自由,孩子一定會有所改變的。

  • 6 # 趣口才

    其實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在告訴孩子這樣做不好的時候

    父母不能總是用“語言”來試圖說服孩子,讓孩子明白你的意思

    更多的時候,父母應該用行動來告訴孩子,這樣做不對

    而且在跟孩子講道理的時候,不能用一種命令的語氣,不能用那種大人就是對的那種態度。

    具體我們來參考一段《爸爸去哪兒》黃磊教育多多的例子,來解讀

    曾經看《爸爸去哪兒》有一期節目中,黃磊負責照顧多多還有Grace,他們住在貧困區的學生宿舍裡邊,光線昏暗,上下鋪,這對於從城市中出來的多多和Grace來說可謂是“嚴酷惡略”的環境。

    然而因為Grace因為自己的爸爸不在哭了,黃磊在安慰Grace。

    多多坐在一旁,開始的時候多多很安靜,可以後來多多繃不住了。

    “不知道為什麼,我感覺不是那麼幸福”

    黃磊在聽到多多的回答後也是很本能的問道了“為什麼”

    而多多的回答是“不知道”。

    這個時候的黃磊表現出了作為父母應該做的一面,她安靜的“處事不驚”的對著多多,給她遞了紙巾讓她自己擦眼淚,並且很耐心的對“多多為什麼不幸福”做出了猜測並詢問。

    “為什麼不幸福,是因為住的房子太簡陋了麼”

    最終多多也是確切的回答就是因為這裡太簡陋,跟她想的不一樣,才會感到不幸福,而黃磊又深入瞭解,並且感同身受的去理解多多。

    “你知道這個樣子,就不選這裡了對不對,你有點後悔”

    “這裡為什麼不喜歡呢,因為只有一張床,是不是”

    在確定了多多“不幸福”的原因後,黃磊才展開了作為大人的教育

    “這個房子,我說我喜歡”

    “你知道我為什麼喜歡麼”

    “第一,我很久沒睡過這種上下鋪的床了”

    “第二,我喜歡是因為我在這裡碰到了很多小朋友,他們唱歌,他們熱情”

    然後黃磊又給孩子講述了一件事情,讓他們摸他們做的床,木板上鋪了被子,軟軟的比較舒服,而黃磊讓多多摸了摸其他的床,這些床也是貧困區的小朋友睡得床,床只是簡簡單單得一個木板,非常的硬,這一對比,讓孩子感覺到了自己其實並不是那麼“不幸”,隨後又講述了為什麼來《爸爸去哪兒》,因為希望看到這個世界,看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學會一件事情--“謝謝這個世界,對我很好”,最好兩個孩子的情緒都控制住了,慌了給予了兩個孩子擁抱。

    首先與孩子溝通儘量用一些“對不對,是不是”的語言,另外用一些孩子能感受到的行動來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只是光講大道理,另外要仔細觀察孩子,孩子為什麼不想聽父母的話,孩子內心有什麼想法,要溝通了解。

  • 7 # 圍裙媽媽寧璨

    孩子不聽批評和建議的話,只喜歡聽好話。我認為就是慣的,我家女兒就是這樣,不過被我給糾正的差不多了。

    孩子上小學之前,犯的錯誤無非都是調皮惹起的。比如打翻了飯菜,搶了鄰居寶寶的玩具,家長都不會太批評,覺得孩子小,講講道理就行。時間長了,久而久之,已經養成了習慣。你的不疼不癢的道理,讓孩子沒有得到什麼教訓,毛病很難改掉。當孩子上學了,一向注重學習成績的中國家長,哪能抹開面子讓孩子落後呢?成績不好的時候家長就急眼了,這時候就開始戒掉講道理的好習慣,和孩子來個針尖對麥芒。你錯了我就批評你,孩子是你越批評我我越不聽。這時的孩子們認為大人不愛自己了。和大人之間有了隔閡,越大代溝越深。

    這時候孩子的教育你已經晚了半拍。這時候,孩子犯錯時,你要先有同理心。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一下,為什麼這樣做?錯事背後的真相一定要了解。瞭解後才能知道怎麼糾正,而不是單純的批評。比如學習上,孩子成績差,你單純的建議她不會聽。因為你還不知道她成績為什麼差,就提出建議她怎麼會聽呢?找到了成績差的原因,比如孩子不喜歡學習,你就想辦法讓孩子喜歡上學習,把她的學習的內驅力激發出來,這樣你的建議就如一盞黑夜裡的電燈似的,你說孩子還會不聽你的建議。

    凡事必有因,找到原因再去想辦法。用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提建議孩子都會聽了。收起你的父母的威嚴和孩子平等的相處,一切都會和諧起來的。

  • 8 # 始終142942699

    第一,請你好好回憶回憶:

    你自己小時候,是什麼心態對待父母對自己的批評的?

    你孩子對待批評的態度,跟你小時候一樣不一樣?

    第二,你自己平時,是怎麼對待他人的批評的?你有聞過則喜的雅量嗎?………比如配偶的、同事的、領導的、父母的。

    第三,現在很多作父母的太強勢了,缺乏為人父母應有的修養。

    如果父母缺乏對他人、對孩子發自內心的尊重,那麼再多的表揚也會顯得虛情假意,只能感動自己罷了,別人是不會領情的——包括孩子。

    最後,建議你看看以下文章、書籍和影片:

    1)《莫言:回憶母親並影響我一生的八件事》

    2)球王貝利的自傳中,回憶父母對自己的教育

    3)聖雄甘地的自傳《甘地》

    4)臺灣曾仕強教授的24集《家庭教育》(愛奇藝影片)

    5)臺灣蔡禮旭老師的40集《細講弟子規》等講座。

  • 9 # 國學小鳥

    謝邀請。一孩子看問題的角度和成人的角度肯定不同,所以聽不進批評,這是正常的。二對孩子而言,誰都喜歡錶揚,受到批評心裡肯定不舒服。我們成人也一樣。但事物總有正反面,有好也有不好。所以當孩子犯錯誤時必須受到批評,只是我們採取的方式要有所不同,要讓孩子能接受,而不是急風暴雨。要讓他知道錯誤的嚴重性,這需要耐心說明才行。三現在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良好的環境裡,吃不了苦,受不了罪,更聽不得語言的批評和攻擊,所以孩子一旦犯錯就要及時提醒,管教才行,如果一貫的由著他,等以後想管就不好辦了。以上回答如有不當請指教。

  • 10 # 夢田的稻草人

    1. 願意聽好話,不喜歡被批評,這是人類的共性。不光孩子,我們自己何嘗不也是這樣。我們自己從認知上首先要理解這樣做並不是您家孩子特有的,更談不上是孩子的錯,也無須焦慮煩惱。

    2. 如果是像您所說,對孩子有幫助的建議,只是略帶批評,孩子根本不聽,您想想這是為什麼?會不會是我們大人表達的方式不入孩子的耳,或者表達的時機不太好,而讓孩子不願意聽取呢?

    舉例來說,我們常說,不要帶著情緒處理事情。解決好情緒再去處理問題。如果孩子在玩一個搭建類益智玩具,有個部件反覆操作都弄不好,孩子的年齡有點小可能手部精細動作還達不到完成那個部件的要求,孩子變得很急躁,最後生氣把玩具摔了。這個場景還挺常見的吧。那這個時候您怎麼做?您馬上去批評孩子?哪怕您不是批評,馬上給孩子提建議,孩子能聽得進去嗎?那是不是先要安撫情緒,或者讓孩子先冷靜下來再去跟孩子討論。

    3. 推薦一本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裡面有些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方法,可以借鑑。

    4. 分享一些與孩子溝通的小原則

    - 不說不語言,從正面來講。

    “你試試。。。這樣做” 而不是說“你不要再。。。怎麼做”。

    - 孩子有情緒時,先共情,傾聽孩子表達需求,做一個好的陪伴者,而不是建議者。

    有的時候,孩子做不到自己的要求,已經很沮喪了,她也知道該如何做,只是要表達一下情緒,默默陪伴著就夠了,摟住孩子,給孩子支援。相信孩子自己可以解決,而不用送出建議。

    - 鼓勵不等同於表揚,多鼓勵,少表揚。誇獎孩子要有度,凡事表揚,動輒表揚孩子棒,那其實不是鼓勵。鼓勵重在關注過程而非結果,比如,不是孩子考了滿分要表揚,而是看到了孩子的努力所以孩子有這樣的好成績是應當的。經常得到正確鼓勵(而非表揚)的孩子,是可以在沒有強烈情緒的情況下聽取別人的建議的,因為他們內在的力量足夠多。

    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車工違章檢討書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