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七追風
-
2 # 釣友營地
首先要說的是古代文人的理想,在大唐盛世無外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身官宦世家的杜甫也作詩闡述過自己的理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醇”,在這種思想的推動下,杜甫求官也就不足為怪了。但杜甫的官場生涯確實不順利,為官之路確實坎坷,屢次得不到做官的機會,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造就了題主所說的為了求官達到“瘋狂”的程度。但究竟有多“瘋狂”,杜甫為了做官大體做過以下幾件事:
1、科舉考試。這是普通文人都會走的一條路,杜甫也不例外。在杜甫24歲的時候(公元735年)參加了人生第一次科舉,但不幸落榜了。好在杜甫還年輕,也不在意,繼續周遊各處,準備下一次考試。值得一提的是,在杜甫二十五歲的杜甫寫下了千古名篇《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們現在讀來,不禁為詩篇雄壯的氣勢所折服,尤其最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句,更是體現出杜甫遠大的胸襟抱負。接著在杜甫34歲時(公元745年),杜甫又參加了人生中第二次科舉,但是這次比較特殊,是皇帝親自選拔人才的制舉。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杜甫這次依舊沒有選拔上,依舊與做官遙遙無期。
2、自我推薦。唐朝時的文人為了求官,除了參加科舉和制舉以外,還經常採取向高官自我推薦的方法。杜甫在39歲時,給當朝宰相張說的兒子張垍寫了一首詩《贈翰林張四學士垍》“翰林逼華蓋,鯨力破滄溟,天上張公子,宮中漢客星”,直接誇張垍簡直就是皇宮裡面的文曲星,我們當官的事全靠你了!
3、寫文章。這可不是普通的文章,是直接進獻給皇帝的文章。當時唐玄宗在當時首都長安南郊舉行大型的祭奠活動,杜甫寫了三大文章,獻給皇帝,這就著名的三大禮賦。分別是《朝獻太清宮賦》、《朝享太廟賦》、《有事於南郊賦》。杜甫本來就有著極高的的文學才華,再加上精心細緻的準備,自然使的這三大禮賦不同凡響,在三大禮賦中,杜甫對唐玄宗尋找《妙寶真符》的活動,進行了極其熱烈的稱頌,文辭華麗,氣勢恢弘,玄宗皇帝非常高興,親自命令宰相出題測試杜甫,但品評完杜甫文章以後,只是得了一個“送隸有司,參列選序”就是回去等通知,什麼時候做官再通知你。杜甫做官的希望再一次破滅。
在長安的十年,是杜甫求官的十年,史料記載杜甫為了做官曾把家遷到長安,但天意弄人,因為種種原因始終沒有得到一官半職,最後才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夕,得到一個京兆府兵曹參軍的小官,大約是從八品,收穫和付出形成巨大的反比。但仔細看看,杜甫的求官之路是當時文人普遍採取的路數,遠算不上“瘋狂”的程度。
回覆列表
杜甫確實為自己的仕途做了很多努力,甚至看起來有點瘋狂,其實這個還是可以理解的。
說他“瘋狂”,是因為杜甫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是都沒考上。他沒有放棄,而是不斷地向權貴們寫詩,表現自己的能力,表達自己做官的願望。後來他終於找到機會,寫了“三大禮賦”和求官信,進獻唐玄宗,信中非常低聲下氣的求官,才得償所願。
但是,我們應該理解杜甫。
第一,那個時代,做官是讀書人實現抱負的最佳途徑。封建社會計程車農工商階層劃分,讓做官成了一份很光榮的事情。自己有本事,那就做官實現理想抱負吧。所以不光是杜甫,幾乎所有的年輕才子,都努力的採取各種手段做官。
第二,杜甫出身就是官家,祖輩父輩都是官員。杜甫的祖父就擔任過洛陽丞,膳部員外郎,他的父親也擔任過兗州司馬。按杜甫自己的說法,他祖上十一代人都尊奉儒學,在朝廷擔任官職。這樣一個家庭環境,肯定對杜甫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讓他覺得當官是一項“重要使命”。
第三,寫求官信在那個時代很正常,杜甫其實不算過分。那個時代,科舉是一條途徑,但是科舉畢竟競爭激烈,“舉孝廉”的途徑依然有效的。也就是說,你覺得自己有本事,那就寫寫自己的想法,給權貴們看看,人家覺得你不錯,就推薦你做官。這和現在的求職信差不多,只是杜甫不像李白,杜甫當時窮困潦倒,必須靠做官吃上飯,才會低聲下氣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