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虎虎G觀影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採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李白》。

    史載: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趙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定都咸陽。進行了多次戰役,才將當時並列的諸侯國一一殲滅。

    揮師滅韓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內史騰率軍長驅直入,俘虜了韓王安,在南韓故地設定了穎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縣),南韓宣告滅亡。南韓的滅亡是秦統一戰爭全面展開的標誌。

    破趙逼燕

    秦滅韓之後,第二個目標就是趙國。公元前229年,趙國接連發生大地震和大饑荒,秦始皇再次命王翦、楊端向趙國發動全面進攻。王翦施行反間之計,用重金收買趙王寵臣郭開,大肆誹謗李牧等人,說他們要謀反,促使趙王將李牧殺害。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趙軍,攻克邯鄲,俘獲趙王遷,佔領趙國本土。接著揮師北上,屯於中山(河北定縣),逼近燕國。

    攻破燕國

    秦軍逼近燕國,引起燕、代一片恐慌。燕國的太子丹收容秦國叛將樊於期,並透過燕國勇士田光結識了刺客荊軻,企圖刺殺秦始皇,但荊軻未能殺掉秦始皇,反而激起了秦始皇對燕國的憤怒。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佔燕都薊城(今北京市),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遼東。

    佔領魏地

    秦軍攻克燕都薊城後,把打擊的矛頭指向了魏國。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王翦的兒子王賁率領10萬大軍去攻打魏國。王賁看到大梁城地勢較為低下,又離黃河、鴻溝不遠,遂令秦軍開渠,將黃河、鴻溝之水引至大梁城下。三個月後,城垣崩塌,秦軍攻入大梁。魏王假投降,不久被殺,魏國滅亡。

    大舉伐楚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李信率軍攻楚。李信輕敵冒進,先勝後敗。公元前224年,秦始皇親請老將王翦,令率60萬大軍伐楚。大破楚軍於蘄南,殺楚將項燕,佔領楚國大片領土。公元前223年,王翦與蒙武合攻楚都壽春,俘獲楚王負芻。次年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楚國的江南地區,降服百越之君。楚國宣告滅亡。

    吞滅齊國

    楚國滅亡後,秦始皇派王賁率軍深入東北,掃除燕、趙殘餘勢力。公元前222年,王賁攻佔遼東,俘虜了燕王喜。接著攻下代城,俘虜了代王嘉。燕、趙兩國徹底滅亡。至此,東方六國中就只剩下齊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王賁率秦軍從燕國邊界南下進攻齊國。王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沒有遇到什麼抵抗的情況下,猝然攻入齊都臨淄(山東淄博)。齊王建入秦投降,齊國也被納入秦國的版圖。

    而後,設郡縣,開馳道,修長城,擊匈奴,一系列的施政使得當時的帝國趨於穩定,在他的任內,地方郡縣,朝內大臣,無不臣服。晚年時候的秦始皇迷戀長生不老, 派方士去渡海求仙。....後來,在出巡途中,病逝於沙丘,李斯和趙高合謀,篡改遺照,另立胡亥為二世皇帝。二世繼位期間,大肆誅殺皇族大臣,使得人人自危, 趙高擅權,最終導致農民起義,秦國在子嬰即位後46天,宣佈亡國。自此開始新的王朝:漢朝。

    沒有人會想到,大秦帝國會在朝夕之間不復存在,歷史的後來者,在史料中所讀到的記載裡,對於那段歷史褒貶不一。那麼,強大一時的大秦帝國又為何會在胡亥繼位三年之後土崩瓦解呢?

    諸位可還記得,秦始皇繼位之前呂不韋為相國,總攬朝政,在這一段時間裡,發生了太后和嫪毐的醜聞,而後,秦始皇派兵平息了叛亂,之後將呂不韋收權流放到蜀地,囚禁了他的母后趙姬,後來呂不韋飲鳩而亡,太后在一位叫茅焦的名士死諫下才回到咸陽,(見《說苑-正諫》)此前,嬴政怒氣未歇,一連把27位為太后說情的大臣處死。可以想象他當時的憤怒,作為一國之君,自己的母后不僅沒有為他的帝國母儀天下,成為楷模,反而和嫪毐密謀要廢掉他,盛怒之下的嬴政趕到母后居住的宮殿,史載他命衛士:“囊撲二弟”活活摔死了嫪毐的子嗣,其實嫪毐的子嗣和始皇本身毫無關係,在那個講究血統的年代裡,這樣的私生子是任何帝王都不能容忍的。

    在這一事件發生之後,始皇至駕崩,都未立皇后,可見太后亂國的事情對他的傷害和忌憚有多麼嚴重,因為沒有立後,因此這就潛在的埋下了禍根,這是大秦帝國亡國誘因之一。後來的二世為非作歹,擅殺大臣,也是因為在整個大秦帝國,唯有他是至高無上的權威,沒有太后約束,這就為趙高擅權,奠定了基礎。因為趙高是胡亥的老師,憑藉這層關係, 在大秦帝國內部,他享有著至高至上的權力。失控的權力,往往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這在二世身上已經暴露無遺。

    一直都有傳聞,聲稱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這是最大的謬論。

    大秦帝國從秦孝公開始,秦國走向了變法之路,商鞅給秦帝國設立了戰時法令制度,讓法家的思想在這個靠近西戎的蠻荒國家裡開始展現出巨大的變化,驅動著老百姓為生產糧食和作戰而拼命,從此以後,秦華人活著的意義,除了種地就是打仗。打仗得來的軍功可以換來實際的利益,在這種嚴密的法令下,秦國的宗室始終以帝國的監護人身份注視著政局,這是幾代秦君定下的規矩。宗室首領一般由贏氏的族老或者有軍功和威望高的長者擔任,平時負責管理皇族事務,而嬴政如果是呂不韋的兒子,以當時的宗室力量和後宮力量,主要以華陽太后和夏太后的力量,完全可以廢黜他,國之大位,豈能交於他人之手?贏氏的皇族不是傻子,贏氏的宗室也不是白痴,不可能坐視呂不韋的後人執掌大權,要知道在當時的秦國,皇族要想獲得財富地位,仍然需要軍功,這就意味著,在軍中有不少是贏氏的宗室,如果繼位的始皇帝血統真的不是贏氏子嗣,完全可以由太后下詔,在宗室裡另選賢能,如果不能,軍中的贏氏子孫又豈能忍讓祖先的基業落入他人之手?所以,對於說秦始皇是呂不韋后人的說法是很荒謬的,不要人云亦云,要去結合史料去了解歷史的真相。若嬴政果真是呂不韋的兒子,恐怕在未統一六國之前,內部戰爭就早已拖垮了這個帝國,而他的將軍們,大多數都是前朝君王的心腹和朝廷棟樑,以軍人的血性和對贏氏的忠誠,他們完全可以起兵,讓秦始皇下臺,但是歷史沒有這樣發展,反而是在經歷部分動盪之後,秦始皇把權力牢牢握在自己手裡,如果他血統不純正。除了皇族以外,當時的各國和天下百姓會服他嗎?要知道在春秋後期,出現了很多門派,出現了四君子,各個國家遊俠成風,且大臣之間多有往來,一個得位不正的君王,在那個時代,除了喪失民心以外,他所面臨的將會是身首異處。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秦人尚武,就連秦始皇從小也是武藝過人,一個尚武的帝國,會容忍國君是一個非皇族的人嗎?答案顯然不可能。儘管那個時代沒有DNA鑑定,但是基於權力的重要性,皇帝寶座可不是誰就可以隨便坐的。

    在秦始皇執政的晚年,發生了幾件不可思議的事,並且被記錄在史記裡面。這些事是秦國滅亡的誘因之一。因為這些事情的發生極為特異。

    第一件事是〝熒惑守心〞

    天象最不吉利的天象是什麼?熒惑守心。什麼叫〝熒惑守心〞呢?中國古代把〝火星〞稱作〝熒惑〞,二十八宿中的〝心宿〞簡稱為〝心〞。〝心宿〞就是現代天文學中的〝天蠍座〞,主要由三顆星組成。當火星執行到天蠍座三顆星的附近,並在那個地方停留一段時間,就出現了中國古人常說的〝熒惑守心〞的天象。這種天象為皇權做出的解釋是,天蠍座的三顆星中間最亮的一顆代表皇帝,旁邊兩顆,一顆代表太子,一顆代表庶子。這種天象為什麼會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呢?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叫做星占學。星占學最重要的任務是為皇權服務,皇帝設立了占星官,設此官位只是為皇帝服務的。〝熒惑守心〞的出現在古人看來就意味著,輕者天子要失位,嚴重者就是皇帝死亡。《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是〝三十六年熒惑守心〞。秦始皇得知這個訊息內心一定是沮喪的。

    第二件事是隕石事件

    秦始皇三十六年,一顆流星墜落到了東郡。東郡是在秦始皇即位之初呂不韋主政時攻打下來的,當時此郡是齊、秦兩國的交界地。現在已是大秦帝國的一個東方大郡。隕石落地還不可怕,可怕的是隕石上面刻的字〝始皇帝死而地分〞。這七個字非同小可!它代表了上天的旨意,預示著秦始皇將死,同時也預告了大秦帝國將亡了。出現了這種事情,地方官哪敢怠慢?訊息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傳到了秦始皇耳中。

    秦始皇當然震驚不已,立即派御史到隕石落地處,逐戶排查刻字之人,結果一無所獲。憤怒的秦始皇下令:處死這塊隕石旁所有的人家,並立即焚燬這塊刻字的隕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人死了,石焚了,但是,秦始皇心中的陰影並沒有隨之而去。

    第三件事是沉璧事件

    這年秋天,又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一位走夜路的使者從東經過華陰,突然有一個人手持玉璧將其攔住。他對使者說,請你替我把這塊玉璧送給浩池君,還對使者說:〝今年祖龍死。〞使者莫名其妙,急問他是什麼意思。但是,這個奇怪的人留下玉璧,沒做任何解釋,轉眼就消失在夜幕之中了。稀裡糊塗但也感覺不妙的使者帶著玉璧回到咸陽,立即向秦始皇做了彙報。

    秦始皇聽後,第一反應就是這句話中的〝祖龍〞指的是自己,他沉默了好大一會兒,才說,山鬼至多知道一年之事。退朝之後,秦始皇對別人說,〝祖龍〞是指人的祖先。聽起來似乎口氣很硬,其實已有無可奈何之感了。然後,他派人將使者捎回來的玉璧送御府去察驗,鑑定的結果是,這塊玉璧竟然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他巡遊渡江之時,祭祀水神而投到江水中的那塊。十年前祭祀水神的玉璧怎麼又被一個不明身份的人給送回來了呢?

    當時的人們把這些事情歸納為天人示警,上天警告秦始皇,民心惶惶,在科學並不發達的年代裡,迷信是解答所有問題的良方,當然也有部分傳統文化是涵蓋著科學,要加以區別。

    這些事情發生之後,秦始皇採納了方士的話,開始巡幸天下,他當時因為服食丹藥,夢想長生不老,因此並未立下太子,還把扶蘇派到北方去監蒙恬軍。這為後來的帝位交接埋下了禍患, 沒人知道他要立誰,在他的心目中,認為自己可以萬壽無疆,正是在這種心態下,為大秦帝國的毀滅埋下隱患:不立儲君,使得趙高和李斯有了篡改遺詔的機會。如果他立了太子,明確指定扶蘇繼位,那麼即使趙高和李斯有再大的能耐,也無法和蒙恬率領的30萬大軍及朝廷內部忠於帝國的大臣相抗衡。

    為什麼沒有立扶蘇呢?

    首先,秦國是個法治國家,在這種法家盛行的時候,扶蘇的儒家思想和秦始皇的期望是格格不入的,嬴政希望他的子嗣和他一樣英明勇武,殺伐果斷,可是,扶蘇受儒家薰陶,交友多是儒家子弟,因此,這讓始皇心裡始終猶豫,他希望扶蘇在北邊歷練之後,變得像他一樣,成為一個雄心勃勃的君王,把仁愛之心換成法制之心。他在考察扶蘇,但是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會駕崩於巡遊途中。

    趙高從幼時便跟隨秦始皇,對他鞍前馬後,忠心耿耿,為何在後來二世繼位之後卻慫恿二世大開殺戒呢?

    就在始皇執政期間,秦國的政局是穩定的,權力架構裡,有忠於贏氏的武將,有負有監國之命的贏氏宗室,有華陽太后,有呂不韋,還有許多忠於大秦帝國的子民,這是始皇的權利來源,也是趙高所忌憚的,最重要的是始皇的一個勤政的皇帝,史載他日理萬機,在深夜還在批閱奏章,研究國事。因而,在一個英武的君王執政下,在人心所向贏氏的時候,趙高沒有下手的機會,他只能把野心埋藏,扶持胡亥繼位。還要面對秦始皇畢恭畢敬,毫不誇張的,趙高是秦始皇身邊最的間人(間諜),史書裡沒有明確記載他為當時的哪個國家服務,但就他日後的行徑來看,無疑,他是潛伏在嬴政身邊最大的毒瘤,其破壞力遠遠高於一支帝國軍隊。因為他掌控了當時帝國的最高領導:秦二世。作為他的弟子,他對二世的習性很瞭解,多年的相處,也使得二世對他依賴,出於他的任務目的,他不惜拼死一搏,而後扶持胡亥上位,完成對大秦的毀滅。

    在那個時代,秦國的銳士是所有軍隊裡,最強大的武裝力量,他們在耕戰的鼓舞下,奮勇殺敵,而且好戰成性,在消滅六國之後,趙高或許已經看明白,用武力推翻秦國,根本不可能。且不說當時有蒙氏兄弟這樣的武將,還有王氏(王翦後代)領兵鎮國,當時的天下已經沒有能和秦君匹敵的兵馬,毀滅秦國,他唯一的希望就只能是秦二世。這是導致帝國毀滅的重要因素之一。秦始皇生前沒有讓趙高為他殉葬是最大的錯誤,然而歷史如斯,誰都無力改變。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秦國統一天下之後,仍舊實行戰時法令,這對於其他的六國百姓來說,是難以適應的,因為秦法本身針對於戰時,一些律令很嚴苛,處罰也是很嚴厲,於是乎,過慣了文雅之風的六國臣民們開始不適應,從不適應到蟄伏,再到積蓄力量,這是天下治式的停滯,導致後來的大規模農民起義。

    為什麼秦法在統一六國後仍然不變呢?

    首先,秦國自秦孝公開始便一直是法家治國,其中的能臣幹吏,多為法家之士,當時的丞相是李斯,他是不折不扣的法家名士,在一個法家廣泛當權的國家裡,要想輕易廢除或者改變現有的治式,這是極為困難的。一旦法家失勢,這些大臣丟掉的不僅是權力富貴,還極有可能被清算,因為當時的法令以嚴刑為主,在道路上倒灰,要被判處黥面之刑,因而,天下受刑者很多。在朝廷內部,儒家的仁愛思想和當時的朝廷狀態背道而馳,而且和治國之策,大臣們的切身利益完全衝突,因此,寬刑善政,便只能出現在當時的百姓心目中和夢裡。

    秦始皇在位期間,大興土木,開工建設了阿房宮和皇陵,再加上修築長城,修建馳道,這些工程,耗損了大量的民力,使得當時的土地荒蕪,糧食減產。那個時代,人們最恐懼的除了天災和戰爭以外就是飢餓。儘管統一之後,六國的有生力量大部分被消滅,但是很多貴族仍然被寬宥,生活在咸陽,這些人的存在,為以後的動盪埋下了禍患,始皇沒有對六國貴族斬盡殺絕,他給這些投降和順從的貴族們,賜予宅院,讓他們頤養天年,但卻從未想到,就是因為這樣,這些人在後來成為推翻帝國的中流砥柱。在六國貴族和軍功制的分封下,大量土地被兼併,許多農民淪為長工,辛苦種地,還不能果腹,這一問題,始終沒有被解決,久則生怨,加上繁重的徭役讓百姓苦不堪言,動輒就會被斬首,在這種恐怖的氣氛下,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起義軍開始推翻秦政,然而儘管聲勢浩大,當時的帝國內部,仍然有章邯這樣優秀的將領存在,他揮師很快剿滅了起義軍,但即便是這樣,秦王朝當時所面臨的的,已經是分崩離析的一個天下,百姓吃不飽飯,沒有活路,嚴刑苛法時刻就在身邊,還要去服不知歸期的徭役,在這種不安和求生的本能下,起義軍以星火之勢迅速的席捲了整個大秦帝國,而此時的帝國內部,無將可派,無兵可用,因為趙高這個間人已經把帝國經營階層以莫須有的罪名全部消滅,動輒誅殺三族,九族。而此時的胡亥在醉生夢裡的溫柔鄉里醒來時,趙高的女婿已經帶兵到了他的榻前,逼他自盡。

    秦國之亡,一在治式的停滯,未能及時更換治理模式,使得內部矛盾急劇增多。二在政昏,一個由不諳朝政的君王主宰的天下,必然會出現大規模動盪,三在疏於察奸,使得趙高之流能禍亂朝綱,左右政局,四在權力交替制度的缺失,使得李斯等人可以指定胡亥上位,五在天命難違,秦軍好戰,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0萬,殺伐過多,傷及國運。當然,這是一種牽強的說法,六在統治架構的鬆弛和始皇帝本身的因素,在帝國後期,宗室並未及時發揮作用,出面鎮國。

    大秦帝國,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朝代之一,在強盛時有著極為強大的軍事力量,最大的版圖,更是奠定了此後兩千年來,中國歷史的走向,郡縣制和統一度量衡,為後世帶來積極的意義。歸根結底,在春秋戰國末期,真正讓大秦帝國土崩瓦解的,除了大秦帝國本身的因素之外,其外因在於有一個隱藏的組織,一個想萬古流芳的門派,一群想封候拜將的亡命徒步步為營,從而導致大秦帝國毀滅的,當時始皇帝在位時候的天象,結合後來的戰爭中出現的各色奇人異士,儒家法家來評判,這無疑說明在當時存在一個極為隱秘的組織,這個組織有不少高人,他們培養了例如張良這樣的棟樑之才,張良和韓信為後來的楚漢戰爭,天下大勢,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且不知其真正的名號,傳下當時世上並沒有的奇書《素書》,在秦王朝倒行逆施,百姓受苦受難的時候,他們間接的左右了當時的帝國命運,這個組織一直在守護著華夏文明,在後來的許多的朝代裡,都出現過所謂的世外高人,輔佐帝王,創立新王朝,比如三國時的諸葛亮,明朝的劉伯溫。而在秦國之後之後,法家逐漸淡化,儒家進入歷史舞臺,一個嶄新的王朝,一個奉行仁愛,無為的王朝有了四百年的國祚,他的創立者,叫做劉邦。

  • 2 # 旭明奮力

    秦始皇死後,大秦帝國就迅速的滅亡了。原因是什麼呢?原因是秦始皇太迷信武力能征服一切,因此在他在位時,發生了焚書坑儒等不得民心的事情,當秦始皇死後,後繼者秦二世更是殘暴,秦軍也不再是那支虎狼之師,長期被秦殘暴統治的百姓不堪再忍受痛苦,紛紛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暴政,再加上秦二世沒有秦始皇的統治能力,因此更加加快了秦的滅亡,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存在時間比較短的朝代。

    所以可以看出,秦始皇在位時,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有用儒家的一套思想來加固自己的統治,只是一味地用武力來解決問題,最後在秦始皇死後,被別人用武力反過來推翻了秦的統治。

    如果秦二世能夠實行仁政,那也可以極大地緩解階級矛盾,但是歷史只是假設,這說明光迷信武力是不能征服人心的

  • 3 # SHEIKEI

    秦朝統一之前對手是六個諸侯國,齊國趙國楚國都是當時實力不遜於秦國的對手,而且還有匈奴這個強大的外敵,但是這些對手最後都敗在了秦軍的劍下,後來的陳勝吳廣項羽劉邦雖然聲勢浩大但是按當時秦朝的軍事實力來看不足以致命。

    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還是內部,秦國在商鞅變法以前跟其他的諸侯國一樣由貴族階級統治,這些貴族公卿們天天紙醉金迷混吃等死,商鞅來到秦國後一改秦國的風氣,法家思想在秦國發揚光大,雖然最後商鞅被貴族處死,但他們意識到了變革可以使秦國變得更強,再有范雎蔡澤張儀呂不韋李斯等的加入,整個秦國從上到下都在為變強而努力奮鬥,自此秦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直至統一全國。就算秦始皇再殘暴,徭役再繁重,底層百姓也不敢瞎起鬨造反。

    但是這些在秦始皇駕崩秦二世繼位後發生了改變,當初趙高李斯篡改詔書逼死了扶蘇讓小兒子胡亥繼位,本來皇帝寶座無論如何也輪不到胡亥來坐,所以胡亥對趙高是感激涕零言聽計從,趙高說什麼就是什麼趙高說是馬它就不是鹿,光控制了皇帝還不夠,還有這群大臣,法家思想這個時候已經用不上了,所以李斯也得腰斬,天下統一了這些大臣們也不需要為建設四化而努力了,現在他們的首要作用是溜鬚拍馬歌功頌德,誰不聽話的就送他去伺候始皇帝陛下。

    等各地反抗暴秦的義軍揭竿而起的時候,秦朝那些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將領們已經變成了油嘴滑舌溜鬚拍馬的奸臣了,再也不是那個遇強則強的大秦了,所以說秦國滅亡的主要原因還是在內部。

  • 4 # 棍哥觀史

    秦朝的短命不能只看到嬴政去世之後,其實嬴政生前也做了加速秦亡的事,所以我覺得秦朝短命應該全域性來看,分為以下因素:

    (一)施政理念沒有轉變

    在賈誼的《過秦論》裡提到過一句著名的話“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概括了秦朝施政的不變通性,也就是說,秦國在打天下,橫掃六國的時候,推行“法家”思想,是可以達到強軍富國的功效的,一系列嚴酷的制度讓秦國迅速崛起,讓六國談秦軍色變。但天下歸一後,原各華人民歸於秦制,多少會“水土不服”,甚至心存不滿,而此時“仁政”就顯得格外重要。但秦始皇並沒有修養生息,廣施恩惠於民,相反的嚴刑峻法,苛捐雜稅、徭役繁重,激化階級矛盾也是必然的。為秦末農名起義和各國復辟埋下了禍根。

    (二)李斯犯渾、趙高亂政

    每個朝代的衰落,總有那麼一兩個禍害,而秦朝的禍害卻來的那麼早。秦始皇駕崩之時,李斯聽信趙高蠱惑,秘不發喪,又擬懿旨傳位給胡亥,並逼死名將蒙恬。給秦二世當政期間的朝綱混亂埋下禍根,胡亥也是“不負眾望”,趙高把持朝政,屠害忠良,搞得綱紀敗壞,民不聊生。

    (三)大興土木、國力衰退

    要說秦朝開闢了很多宏偉工程,確實有積極地歷史意義,特別是長城的修建,為華夏文明的平穩發展提供了保障,但不得不說,這些工程真的是損耗了巨大國力,以至於後來章邯不得不集結驪山囚徒來抵禦楚軍。加之長城守衛軍的巨大開銷,秦末組織大規模的兵團以應戰都顯得掣肘。

    (四)諸侯國的崛起

    要說秦末農民起義傷及不了秦朝元氣,但諸侯國多年的仇恨一觸即發,順勢而起,一發不可收拾,項羽、彭越、田楷哪個都夠秦朝喝一壺的,章邯的投降更是讓秦朝最後的希望破滅。

  • 5 # 大河墨池苑

    1、錯的繼承人

    嬴政其實一直屬意資質優良的大皇子扶蘇,繼承皇位,所以派他去邊關歷練,想他挾著軍功回來(秦朝尚武、以軍功服人),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接替皇位。殊不知,如意算盤打得好,卻不如秦始皇的死期來得巧:等不到扶蘇回來,秦始皇就掛點了,這就給了胡亥一個絕妙翻身的機會

    2、扶蘇有夠愚孝

    秦始皇暴斃時,雖然扶蘇遠在邊關,但是他對胡亥並不是毫無反抗之力,相反,秦軍德高望重的大將軍蒙恬一直在他身邊支援,他如果不是那麼愚孝的話,大可以反誣胡亥篡位(扶蘇是長子),與蒙恬領兵殺回咸陽,依當時蒙恬在軍方德高望重的地位,各地秦軍未必都聽胡亥指揮(秦軍很看重軍功卓越的將領)

    可惜,雖然蒙恬懷疑秦始皇遺詔的真實性,但扶蘇一聽老爸死了,即刻也抹了脖子,連帶拖累蒙恬當墊背

    3、胡亥死的太早太早了

    雖然前面說,秦始皇暴斃、優秀的扶蘇冤死,對大秦帝國有一定的損失,但無論如何,能憑藉陰險的計謀奪取皇位的胡亥,怎麼著也對統治帝國有幾把刷子,就算是個庸才,憑著大秦歷代累積的基礎、實力,也夠他慢慢敗幾十年的

    但歷史又加入了一個最致命的轉折點:沒兩年,他就掛了

    4、最終的結局:大秦帝國群龍無首

    歷經秦國曆代先王累積的大秦帝國,絕對是一個皮糙肉厚的堅實基礎,但它的堅實,是建立在皇帝沒問題之上的

    胡亥死後,年幼的子嬰,根本毫無統治帝國的經驗,就算是他背後的太上皇趙高,也無任何統治經驗(趙高雖然服侍秦始皇多年,但說到底,太監就是太監,統治手段和處理國事上,趙高其實是個白痴,並沒有學到什麼)

    縱使秦始皇暴斃、扶蘇冤死、胡亥早夭,但大秦帝國始終是一個由歷代秦朝累積而來的基業,它不缺錢、不缺糧、不缺將、更不缺兵,唯一缺的,只是一個可以指揮這一切的皇帝!!!

    終於,大秦帝國在秦始皇死後短短的三年時間裡,亡了!

  • 6 # 狐筆春秋

    在筆者看來,大秦帝國的土崩瓦解是歷史的必然,嬴政的死不過起了催化劑的作用而已。 其根本性的禍根還應該歸結於當時秦王朝的施政方針以及六國諸侯貴族:

    一: 規模宏大,氣度雍容的千古一帝

    所謂“漢承秦弊”,可在數千年的封建史中承秦之弊的又何止是漢王朝而已?時至今日,我們的國土面積,我們的政治形勢,我們的語言文字,我們的衣冠服飾等等,哪一樁哪一件的背後沒有秦王朝的痕跡,沒有秦始皇的背影?作為中國封建史上的第一代帝王,他帶給我們的實在太多太多。他終結了長達五百餘年的戰亂,開創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一統時代,他廢分封行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使原本因為長期分裂而漸成一家的列國諸侯重新凝聚,再歸一家。華夏文明大一統的思想自此奠定,此後數千年的爭鬥角逐,無一不是圍繞著一同華夏,天下一家來進行的。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意識使得這片土地,不管戰亂如何頻仍,社會如何動盪,人民如何痛苦,最終出現的終究還是四海為家的大一統帝國而不是歐洲那樣的城邦諸侯。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秦始皇是歷代帝王中規模最宏大,氣度最雍容的一代霸主。他北擊匈奴而築長城,拒遊牧強盜於國門之外,庇佑數千萬華夏兒女。他開靈渠修馳道,灌溉千頃良田,溝通千里之外,使嘯聚之盜寇不敢彎弓射箭。他徵百越拓南荒,設桂林置象郡,揚大秦威儀振炎黃風光,九邊四夷俯首繫頸,不敢仰觀天顏。如斯種種,不勝列舉。雖然這一切事功成就了大秦帝國的千秋偉業,但卻也埋下了無盡的憂患,終致堂堂老秦不二世而亡,唯獨留下千古遺憾叫人憑弔感嘆~

    二:大秦王朝的崛起

    大秦王朝是崇尚“以吏為師”的,秦始皇更是個為了得到韓非不惜發動戰爭的猛人。要說他們之所以願意如此興師動眾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就在於秦王朝是“依法治國”政策最大的受益者。而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道百年前的商鞅變法運動。

    話說當時的秦國,由於僻居西陲,往往被山東六國所鄙視,將其摒棄天下強國之外,以夷狄之禮遇之,深受刺激的秦孝公發誓要恢復穆公時期的輝煌,東出與六國爭橫,於是大膽啟用剛剛從魏國逃亡到秦國的衛公子鞅,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圖強運動。隨著商鞅廢井田,開阡陌,行郡縣,獎耕戰,賤私鬥尚首功,為編伍施連坐,等一系列政策的展開,原本相對鬆弛的秦國變得團結剽悍,勇武善鬥。在短短二十年的時間裡一躍成為當時天下綜合國力最為強悍的國家之一,發展到秦昭王時期,甚至與東方的強齊並稱東西二帝。之後隨著齊閔王的衰敗,秦成為七雄之中唯一隱現出有一統天下的潛力的諸侯。

    三:來自權力機的原罪

    隨著秦孝王的去世,壓抑已久的秦貴族終於還是爆發了。繼位的惠文王既迫於壓力又出於私心得把商鞅車裂而死,但他終究是一代雄主,他深知秦國之所以能夠制霸諸侯其最大功臣就是已經被自己幹掉的商鞅,只是當時天下人甚至於深受其利的秦王室宗親對商鞅的意見實在太大,為了安撫人心,維護穩定。商鞅就不得不死,但是人死不代表政亡,“以法治國,以吏為師”的國策已被歷代秦王所繼承,並且堅定不移的得到貫徹。翻開《戰國策》我們會看到自秦孝王開始一直到秦二世胡亥,秦的君王都始終堅持著這一原則,所用來治國理政的人才也大多數都是法家之人,其中幫助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的李斯和尉繚子以及後期禍亂朝綱的趙高和二世本人就是最好的證明。

    子曰“苛政猛於虎”。試想接受商鞅律法2百餘年的秦人尚且還要抱怨國家的“苛政暴法”。而剛剛經歷過亡國之戰被強行帶入到法制時代的六國遺民哪裡受得了?原本心中對秦國抱有極大的仇恨,再加上動輒得咎的律法的鉗制。既然都是死,何如造反呢?

    但是顯然秦王朝的統治者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按部就班的實施者“以法治國,以吏為師”得執政方針,絲毫不考慮具體的國情和民情,不考慮大戰以後嗷嗷待哺的天下黔首是否需要休養生息,是否還禁得起修馳道築長城的浩繁徭役?自己的一系列利國利民功在千秋的鴻基偉業會不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們一任自己的喜好,拍屁股決策~就是這樣一股子自上而下的盲目自信,生生斷送了這個初生帝國的大好前途~四:權利的野獸,六國後裔和貴族

    毫無疑問,秦始皇始終保持著身為貴族應該具有的雍容大度,在亡滅六國之後他並沒有像後世帝王一樣趕盡殺絕全族屠戮,而只是遷徙了首惡然後以極大的包容心寬縱了六國的宗室和貴族。也正因此才有了後來的項梁的兵起會稽,張良的博浪沙之錐,田氏兄弟的更相為王,以及魏豹的乘勢而起。也許,是秦始皇過度自信,也許是他認為這些人不過都是芥鮮之疾不足為慮,反正最後當一個淪為傭耕的奴隸起來造反之後,這些當年由於他的網開一面而僥倖頭繩的人紛紛揭竿而起,儼然成了弔民伐罪替天行道的英雄豪傑~

    剝開他們英武的外衣,揭開他們神秘的面紗,展露在外的不過是一張張青面獠牙,肆意猙獰的可怕面目~他們的爭鬥,馳騁,殺戮,血腥不過都是為了那失去的權勢罷了~為了權勢,至交好友的張耳和陳餘反目成仇,恨不得寢食其皮肉;為了權勢,有人背上了弒君之名,有人拋妻棄子;為了權勢,兩大豪傑隔江對罵,烹食乃父而無所愧違。在這裡一切的親情,愛情以及兄弟之情都是如此脆弱不堪!面對這樣一群深陷權力漩渦的人,倘若秦始皇地下而有知的話,會不會後悔當年的決定?

    四:最後的機會葬送在自己人手裡

    由於秦始皇的豐功偉績,雄才偉略,即使後來攪動歷史風雲的劉邦和項羽在見識秦皇的威儀之後,也只敢輕聲低語,私下意淫的感嘆一下“大丈夫當若是”最多再加上一句“彼可取而代之”此外也只能以豔羨的目光不甘的送走秦始皇~就是由於秦皇這個偉岸的背影,使得天下英雄為之氣奪,四海豪傑不敢高聲而語。賈誼的一句“士不敢彎弓而射箭”又豈是虛語?

    本來憑藉始皇帝的餘威,再加上大秦數百年的聲勢,如果在後嗣之君能夠改弦更張,選賢與能,措置得當的話,那堂堂大秦遞三世而至萬世並不是不可能的~退一萬步講,即使不能改弦更張,只要稍稍輕徭薄賦,對於大蔽之後的天下而言也是雨後甘霖,足以甦醒萬物,澎湃生機了,但這一切最終卻還是毀在了狼子野心的的趙高和鬼迷心竅的李斯以及少年懵懂的胡亥手裡~一頓兇猛如虎的操作,不僅自剪羽翼,而且授人以柄。大秦祖先數百年苦心經營才換來的一統天下,轉瞬之間就灰飛煙滅土崩瓦解了~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國也。一千多年之後的杜牧在沉痛之餘,為我們道出了大秦滅亡的悲哀與痛苦~所謂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我輩豈能視若無睹,不哀之鑑之呢?

  • 7 # 14813996143

    秦始皇死了,陳勝吳廣領導農民起義,各地起義軍揭竿而起反秦,是太監趙高誤國,秦內部分裂,朝政落入他人之手,秦二世成了趙高的傀儡,趙高一手遮天,指鹿為馬,老丞李斯被陷害致死,國無棟樑良將,一個太監心理陰暗,只知篡權奪位,那有能力治理國家,對農民過度榨取,民反飢餓交迫,逼農民起義造反,所以秦始皇一死很快死亡秦的主要原因。

  • 8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大秦二世而亡,主要的問題是出在哪裡?

    在於未能施行懷柔政策,國家未從戰爭狀態下向和平狀態過渡。

    一、體制

    戰時秦國推行法家,以法治國,以嚴治民,使得秦國國內秩序井然,軍民一心,國力和戰力都蒸蒸日上,不得不說,亂世推行法家是秦滅六國的制勝一招。但太平之世仍然主推法家,卻是不妥。天下一統後,此時應以寬治民,推行道家或儒家都要勝過法家,使民得以休息。

    二、稅賦

    統一天下後,秦朝的賦稅仍然太重,此時應該降低賦稅,使人民得以積聚財富,而不應該繼續橫徵暴斂。

    三、徭役

    戰爭結束,天下百廢待興,社會生產力有待恢復,此時確實可以大興土木,但應該更多的把勞力用在基礎建設等關乎民生的專案上,而不是徵發勞力去給帝國修築宮殿和陵墓。

    總的來說,秦朝統治者貴族思想過於嚴重,對人民的輕視也過度,使用暴力和刑罰來控制人民,而不是靠思想來教化民眾,用恐懼是得不到民心的,用壓迫得到的只會是反彈。因此戰爭雖然結束,卻不知道休養生息,反而變本加厲奴役天下子民,最終失去天下。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9 # MOXI十戒物化

    暴政啊!暴政對人民很嚴厲的!雖然自從商鞅變法以來,秦國變強了,但是太嚴厲了,激起了人民的起義!另一方面秦始皇去世後,秦二世比起秦始皇差遠了,簡直就不是一個等級的!最後,秦二世被趙高篡權了!但是趙高對人民也不怎麼樣!最後秦朝就被推翻了!

  • 10 # 說不了文解不了字

    秦始皇沒死的時候,內部矛盾就已經很嚴重了,從修長城,建阿房宮再到修陵墓,這三項工程已經動了根本。而剛統一,六國的反抗還存在著,同時又對著南越用兵。加上當時的法又太嚴苛,就進一步導致了內部矛盾的激化。在秦始皇的後期,朋黨已經形成,蒙氏集團的軍方集團和李斯是矛盾的,逼著李斯投靠了趙高集團,而趙高和李斯是一直在權力中心的,就給了他們偽造遺詔的機會。而以上種種矛盾在秦始皇活著的時候不會太明顯,因為他的光芒太耀眼了,把這些都壓著了,如果說他不是,程勝,武廣啥的,也成不了大氣。當然也就沒了劉邦同志什麼事了。

    秦始皇死後,趙高李斯為了能活命,把唯一一個有能力壓著這些事的扶蘇給弄死了,順帶著把蒙恬也殺了,到最後能帶兵的武將也沒有了。當然也怪秦始皇太自信了,沒有明確好好的培養自己的接班人。胡亥上臺後,繼續幹著天怒人怨的事,就是繼續修阿房宮和秦始皇陵,如果聽了下面人的話停了,休養生息一下也沒後面什麼事了。

    子嬰還是有能力的,只是沒有人輔佐他,身邊只有趙高之流的爛人,不亡,才會天理不容吧!

  • 11 # 每天不糊塗

    我覺的是這樣的:

    1 治國的方法沒有隨著形勢的發展而改變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實行依法治國,以軍功為升遷的標準,實行連坐法,一人犯罪,全村問斬,這樣沒有人會包庇了,大家都不想死,所以吏治清明,經濟發達,這樣,使秦國同仇敵愾,一起抵禦強敵,成為了戰國七雄獨霸一方的大國。這個方法在亂世,諸侯割據稱霸的年代,一點問題都沒有,武力才能一統天下嗎。

    而他掃六合之後,就應該治理國家了,憑殺伐而定天下的年代過去了,那些法律也就過時了。六國貴族們本來就因為國破家亡而傷心鬱悶悲痛過度,你秦國應該安撫才對呀,讓他們忘記仇恨,好好過日子,你可倒好,對舊六國貴族實行法律手段,強制打壓,讓他們根本感覺不到你的恩澤,又把他們的仇恨激起來了,於是他們立志要為祖國報仇。

    而且嬴政還得罪了天下文人,他焚書坑儒,拆孔廟,那麼在別人眼中,秦國招納的只有法家學派,別的學派的諸子百家(包括陰陽學)都是邪說,腦袋是要搬家的,就沒人敢去了,後來沙丘之變後,六國貴族蠢蠢欲動,其實也有這些人在其中煽風點火。

    他還把百姓得罪了。百姓本來就對秦國的暴政頗有怨言,男子漢大丈夫去服勞役,老弱病殘孕種地,竟然還有稅要交!!!!老百姓已經吃了上頓沒下頓,還要繳稅!!!

    而且秦始皇好大喜功,修的阿房宮,長城,還去泰山封禪,這都是要人的,秦國掃六合統一六國後,已經是精疲力盡,還要幹這麼多事,真是讓人喘不過氣來,秦始皇把他秦國祖祖輩輩的財產都花光了!!

    秦始皇在世時,就以殘暴聞名天下,人們因為秦始皇的威力而收斂,不敢為非作歹,秦始皇死了,可就沒事了,六國貴族就高興,這暴君總算是死了。於是他們就開始復國行動了。

    所以,真正毀掉大秦帝國的是秦始皇嬴政!!

    文涵耀宗: 陳德涵Amy旗下號。

    陳德涵不才,望諸位賜教,陳德涵將洗耳恭聽!

  • 12 # 有料觀史

    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在滅六國統一中原這件事上,確實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他結束了春秋戰國數百年的紛爭,用書同文和車同軌這樣的方式,將中原文化大一統,可是他在統一之後的表現就沒有那麼出色了,為秦國的覆滅埋下了四處伏筆。

    1、秦法嚴酷不適合盛世

    在秦始皇自立為皇帝之後,雖然也推行了不少利民便民的措施,但是擔心六國想要復立的他還是設郡縣用連坐的方式將所有百姓捆綁在一起,一人犯法數人獲罪,而且秦法十分嚴酷大都是小錯大懲,在戰時還能夠被人所接受,但是一統之後的盛世需要休養生息。

    可是人們每天都在為擔心觸犯秦法而惶惶不可終日,又哪有心思勞作,於是很多人都產生了反感的心理,畢竟一般王朝更替都會先給百姓一點甜頭才能夠收攏人心,可是秦始皇卻不肯廢棄舊法,導致百姓怨聲載道。

    2、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雖然秦國在之前就搞出了很多宏偉的工程,但是很多都是利國利民的人心工程,就像鄭國渠不僅為秦國增加了耕地面積,還能夠方便灌溉提高產量,讓秦國更加的富足,但是一統六國之後的秦始皇沒有搞這樣的工程。

    他派人開始修建阿房宮和長城,而且是兩個工程同時迅速進行,這就讓秦國的國庫慢慢乾癟,而且長城的數十萬守軍也從屯田兵變成了常備軍,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糧餉,秦國漸漸入不敷出。以至於秦國滅亡前大將章邯只能用驪山的囚犯抵抗楚軍。

    3、將繼承人貶到邊關磨練

    秦始皇在一開始的時候,十分地喜愛自己的兒子扶蘇,並且給他請了非常有名的老師,但是扶蘇長大後因為偏重儒家,希望可以改變秦法的嚴苛,受到了丞相李斯的排擠,這時候的秦始皇不僅沒發現問題,還跟扶蘇發生了爭執,將他貶到了邊關跟蒙恬一起守長城。

    當然也許對秦始皇來說這是一種磨練和保護,但是沒能讓扶蘇及早被立為太子就是秦始皇的錯誤了,等到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篡改詔書,擁立了胡亥為帝,賜死了扶蘇和蒙恬,讓秦國開始自毀長城。

    4、苛刻宗室誤信奸人

    秦國在一統之後,曾經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的宗室並沒有被分封,甚至還被不斷地降權,這些人本該擁有的地位因為秦始皇的猜忌而越來越低,以至於李斯一家獨大,宦官勢力也慢慢發展了起來,兩者聯合之後大肆的攻擊宗室,這時候朝堂上居然一個站出來反駁的大臣都沒有。

    秦始皇雖然任用了不少賢臣,但是看趙高還是看走了眼,對他委以重任,最後讓他把持朝政,將秦朝最後一點希望都泯滅掉了。

    總結

    秦始皇雖然成就了霸業,完成了一統的夢想,卻沒有一個君王應該有的胸襟和遠見,沒能意識到制度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這就導致了秦國六世君王累積的家底,很快就被他和胡亥給敗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子網掩碼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