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20204K1e
-
2 # 朝雨塵
眾所周知的赤壁之戰,是三國曆史的轉折點,此後劉備成了氣候,和孫權曹操三分天下,奠定了三足鼎立之勢。
曹操在此後12年的人生裡,他再也沒有南下過。首先,他肯定知道,最好的機會已經過去了,孫劉在南方站住了腳跟,再去攻打他們並非易事。戰後曹操三次出征,三次又匆忙趕回不再戀戰,並不是打仗怕有埋伏,而是他有更重要的『家務事』要去處理,即處理朝中關係:自己和漢獻帝的關係,稱王還是稱帝?鞏固曹氏家族在朝廷上呼風喚雨的地位,剷除異己,最終為廢漢立魏打下堅實的政治基礎。
-
3 # 古風93814281
謝邀,老是回答這種把小說《三國演義》當歷史的問題,真讓人無語。在正史中,赤壁之戰不過是一場小小的遭遇戰,雖然有奠定三分天下的歷史地位,但是確實沒有小說中那麼精彩和傳神。曹操作為當時最高水平的軍事家,對於地理地形是相當關注,不用等到赤壁之戰後,他一直都注重防止對手埋伏、截擊、斷糧和偷襲等。
-
4 # 小報說歷史
首先:1、曹操性格本身就是多疑,這是人盡皆知的。2、兵不厭詐,何況曹操本身就是軍事家,戰略家。3、赤壁之戰,歷史上是因為天災,於是曹操才撤回的。
回顧一下赤壁之戰,三國志《武帝傳》裡面只有寥寥數十個字:原文如下“太祖抵達赤壁,與劉備交戰失利。這時又爆發了嚴重的瘟疫,官吏和士兵死亡太多,太祖帶兵撤回。於是劉備佔據了荊州、江南諸郡。”三國志《先主傳》:“先主派諸葛亮和孫權結盟,孫權派周瑜、程普等率領水軍數萬人,和先主合力,與曹公在赤壁交戰,大敗曹軍,燒燬了他們的戰船、當時又發生了疫病,北方的軍隊死亡很多,曹公只好率軍撤回北方。”綜上所述,當時曹操敗退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瘟疫,何況勝敗乃兵家常事,曹操從黃巾起義184到赤壁之戰208年中間,平定了中原,統一河北,大大小小參與了多少戰役了,並且大多都是親自指揮親自上陣,所以我覺得赤壁的失敗對於曹操來說不算什麼。
題主的問題,有矛盾之處,怕有埋伏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對,然題主的問題裡面透露著一股膽小害怕之氣。看看赤壁之戰後曹操在幹嘛:建安十四年,曹軍制造快船,操練水軍,屯兵合肥。建安十五年冬天,建造銅雀臺。建安十六年,馬超、韓遂反叛,被曹操離間計打敗。建安十七年,冬天十月,曹操征討孫權。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進攻濡須口,擒獲孫權屬下都督公孫陽,後才撤兵。同年,曹操被獻帝冊封魏公。建安十九年,秋七月,太祖征伐孫權,冬十月返回。往後不寫了,哈哈。綜上所述如果曹操怕,那他就不會在每一年都在出徵,還是那句話勝敗乃兵家常事,一場戰役就能改變奸雄曹操似乎有點太看不起他了。陳壽評他要算是一個不同尋常的人物、時間不可多的得英雄豪傑了!
感謝您給個贊吧!
-
5 # 一貳一橙
這個問題馬超同志表示很無語:要是曹操老是擔心有埋伏的話,那整個關中地區早就是我的,也不用到劉備那裡混飯吃了。
曹操在赤壁數年後,就和馬超的關西集團硬碰硬地打了一場大戰,此戰中曹操的勇敢和自信絲毫沒受到赤壁之戰時的影響。
曹操強渡黃河口,徐晃分兵蒲坂津為了徹底解決關西地區盤踞的馬韓集團,曹操在公元213年發起渭南之戰。此戰一開始,曹操就在潼關一帶駐紮,“使晃以步騎四千人渡津”,派徐晃,朱靈渡過蒲坂津,確保糧道和大軍立腳點。等到關西軍集結完畢之後,自己率大軍強渡黃河,“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床不起。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騎追射之,矢下如雨”。
夠驚險吧!“半渡而擊”對敵方來說是一個極好的機會,可熟讀《孫子兵法》的曹操就敢把這個機會給對手。要是曹操害怕伏兵,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話,怎麼能夠渡河成功,完成全面進攻的準備呢?
曹操命都差點沒了,可事後卻只是輕描淡寫的一句“今日幾為小賊所困乎”。可見曹操還是原來那個自信豁達的曹操,一場敗仗根本改變不了什麼。
單馬赴宴,馬超不敢動手在劍拔弩張的緊張局勢之中,雙方還發生過一場小插曲,曹操和馬超,韓遂宴會,只帶了許褚前去。馬超“自負武力,陰欲前突太祖”,可是曹操不動聲色,“顧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動,乃各罷”。
以馬超的武功也不敢對曹操動手,固然是有許褚在的緣故,但曹操要是沒有對許褚的絕對信賴和對自己武力的自信,也不可能親自去面對馬超,韓遂這兩個在刀尖上滾過來的彪悍軍閥吧!
赤壁之戰對曹操的影響是有,可不足以打倒他,動搖不了他的絕對信心。只不過這時候的曹操也已經快六十歲了,而且經營重點也由外部的戰爭轉移到了內部的政治方面,戰自然就打得少。說曹操打戰害怕埋伏,小心謹慎的話,馬超第一個就不同意。
回覆列表
這個 兵不厭詐 赤壁之前曹操各方面都處於上升期,拼勁大,創業初期。赤壁之後得好好休整,屬於守業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