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泉源居
-
2 # 成功教育是正道
孩子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回報,這應該與家庭教育的關係最為密切。家長溺愛孩子,不分青紅皂白都依著孩子,孩子要啥給啥,要怎樣就怎樣。
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很多家庭都是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看孩子,他們一般都特別寵愛孩子,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隔代親”。他們會覺得以前沒有給自己的孩子充分的關愛,現在老了有時間了,就會把關愛加倍地給到孫子、孫女或者外孫、外孫女。
他們對孩子的要求可謂百依百順、有求必應。關愛本身並沒有錯,問題出在了過分關愛上,這樣容易形成偏差。如果沒有及時對孩子存在的問題加以引導,就會出現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回報的情況,這是一種壞習慣。
透過分析我們知道了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解決問題就會有針對性。壞習慣已經養成,要改還不是件易事。我們需要從“給予”方面下手,從現在起必須改變要啥給啥的情況。孩子合理的需求可以滿足,不合理的需求要加以控制,必須讓孩子說出為什麼要的合理原因。
教育孩子在吃飯時要做到孝敬老人,不能喜歡吃的就都自己吃完了(吃獨食),必須要讓長輩先吃,然後自己才能吃。教育孩子有好東西要與他人分享,要多幫助別人(助人就是一種回報),懂得索取是自私的,付出才會讓人變得更快樂、更受人喜愛和尊敬的道理。有舍才有得,有付出才有回報。
剛開始孩子一定會有牴觸情緒,但改變壞習慣一定會經歷這個過程,所以一定要堅持,循序漸進地幫他改變。同時家長要為孩子做好表率作用,言傳身教,相信孩子一定會被父母的行為所感化,一定能養成樂於付出的好習慣。
-
3 # 陽光部落童裝
小吳夫妻的家庭職責分配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內”,兒子樂樂的吃穿住行都照顧得面面俱到,面對兒子的要求更是有求必應,家裡的零食玩具成堆。有一次,小吳帶著樂樂去參加寶媽聚會,一位寶媽非常喜歡樂樂,每次都給樂樂零食吃,這次就問樂樂:“阿姨和媽媽哪個對你更好呀?”樂樂毫不猶豫地撲到那位寶媽地懷裡說到:“當然是阿姨啦,我最喜歡阿姨了。”一篇鬨笑聲裡,小吳卻很難釋懷,平時做得再多樂樂也沒有說過一句感謝媽媽的話,也不喜歡和媽媽交流親近,和小吳說話也總是命令式的語句,是什麼讓孩子對朝夕相處的父母冷酷而親近給予孩子一點小恩小惠的外人,不懂感恩父母呢?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很多家庭中都有這樣的孩子,從來都看不見父母的愛與付出,“百善孝為先。”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良好美德,孝的前提便是要懂得感恩,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的品質,當孩子出現不懂得感恩的情況,其實很可能是陷入了“貝勃定律”,您瞭解“貝勃定律”嗎?
貝勃定律:表明的是一個社會心理學效應,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之後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即第一次刺激能緩解第二次的小刺激。
簡而言之,就是當孩子一直受到某些人的付出和某種程度的關愛的時候,就會開始對這些人的付出或者這種程度的關愛產生麻木心理,對這樣的行為當作理所應該且視若無睹了。
01那麼這對孩子會有這樣的影響呢?
當孩子不懂得感恩的時候,首先表現出來的就是一味索取,不懂回報。
舉個例子:
皮皮從小在爺爺奶奶家長大,爺爺奶奶不僅對寶貝孫子百般疼愛,更是對皮皮的各種要求千依百順,皮皮卻越來越變本加厲,都5歲了還騎在爺爺的脖子上,爺爺都摔了不知道多少回,不讓他騎就大吵大鬧。萬般無奈之下,皮皮父母只好把皮皮接回家,沒想到不久爺爺就因為想念皮皮生病住院了。皮皮不僅一句問候也沒有,還在爸爸問皮皮要不要去看望爺爺的時候說:“我為什麼要去看他?他就在醫院裡躺著都不來找我玩!
”這樣冷酷無情。不講道理的思維讓皮皮父母非常震驚。
當孩子總是在溺愛的環境中長大,就會開始認為一切的寵愛、父母以及其他親人的付出都是自己應得的,變得只會索取,卻不願意回報。
當孩子開始不懂回報的時候,漸漸的也會失去同理心,感情上開始匱乏。
為什麼孩子不懂回報,家長有沒有想到是不是孩子已經感受不到愛了?
同理心其實就是一種換位思考的能力。一個人如果懂得換位思考,就會站在其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可當一個人沒有同理心呢?往往這個人就會變得非常冷漠。孩子也不例外。
失去同理心,非常可能讓孩子變成一個無視生命的人,大多數殺人犯、虐殺小動物的人都是從失去同理心開始的。沒有辦法理解其他人,孩子身處在一個沒有辦法感受到愛的思維空間中,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最後,拋卻對孩子人格形成的影響,當父母的過度關照成為一種常態的時候,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
,這非常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
。
舉個例子:
美美是家裡的第二個孩子,又是一個長相非常甜美可愛的女孩子。爸爸媽媽都非常疼愛她,美美就是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環境下長大的。一轉眼美美就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了,可是她現在還不會自己吃飯,每次都在幼兒園哭鬧,老師都難以安撫,媽媽只好把美美接回家,一月有餘美美竟然沒有上過一天完整的顆,這讓媽媽非常操心。而且就因為媽媽每天送美美去幼兒園,美美竟然開始記恨她了,逢人就說媽媽不愛她了。其實這也是“貝勃定律”的後遺症。
有些家長總是覺得孩子還小,把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照顧得非常周到,完全忽視了孩子日益見長的年紀,讓孩子過於依賴家長的照顧,在對家長的關愛習以為常的同時失去了學會生活技能的機會,也逐漸喪失了生活能力。
這樣想來,孩子不懂感恩,家長也有一定的問題,怎麼才能避免孩子陷入“貝勃定律”呢?
02 家長應該怎樣正確引導孩子?
2.讓孩子感受到幫助他人的樂趣
為什麼孩子總是很冷漠,不願意和其他人相處呢?當孩子對感情缺少反饋的時候,極大可能是已經開始感受不到愛了。其實不妨嘗試著帶著孩子去參加一些志願者活動,讓孩子也感受一下幫助其他人的感覺,站在幫助他人的位置上,以便增強同理心。
3. 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教育問題應從小抓起。對於年紀尚小的孩子來說,家庭生活其實還是佔孩子生活的大多數,這個時候家長不要一味嬌縱孩子,可以適當的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尤其是培養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在鍛鍊中增強學習能力,也可以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不易,理解父母的付出。
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是父母躲不過去的難題,就像過度關愛導致孩子陷入“貝勃定律”,這些都需要父母的適當引導去避免和改變。然而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還是會遇到非常多的問題,不知道這篇文章您有沒有收穫呢?
回覆列表
貝勃定律就是“關愛麻木”。
孩子一味索取不懂敢恩怎麼辦?
很簡單
溺愛不是愛
你給的愛不是愛!
培養孩子獨立完整的人格
孩子自然會懂得愛
衣來伸手
飯來張口
飽食終日
無所事事自然庸庸碌碌
中國教育最欠缺的就是勞動
從小就應該引導孩子
自己的事情自己幹
洗洗衣
做做飯
打掃房間流流汗
身體力行的去實踐
形成習慣就是愛!
還何愁貝勃定律在作怪
讓孩子吃多少苦
將來就有多少福
再說得更清楚
大人別慣孩子
就是孩子的福
也是大人的福
更是社會的福!
孩子所有的壞
都是你們大人的不良習慣的體現
和你們的
瞎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