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只要你屬於我就行

    我就是,最近在跟一個人談,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心,最後一次了,如果還是被騙,那我決定一個人過完後半生!91年生!

  • 2 # 種花家的兔子丫

    有,不光是同,一直覺的自己是個雙,對男同女同完全接受,甚至還想過跟女孩子在一起,但是也喜歡男的。。。。。。。

  • 3 # 豫東八零後

    這個可以肯定的告訴你,沒有。個人建議,多參加一些課外活動,多做一些運動比如跑步啊 游泳 打打籃球。早睡早起。多想一點積極健康的事。曾經洛伊德本人對同性戀提出過解釋。生物學素質與早期學習經驗或固結一起決定同性物件選擇。他在《性學三論》中指出,由軟弱或漫不經心的父親,與心灰意冷的母親養大的男孩易成為同性戀者;男孩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父親,未來也易於發展成為同性戀者。經他分析過的每一位同性戀者,在其童年早期都曾對某個女人(通常是其母)發生過持續時間雖然短暫但卻強烈的戀情。當這兒童長大以後便自己模擬童年時所愛過的那位女性,常常尋找追求與自己相似的男子,就像自己的母親愛自己一樣。這是戀母情結。 弗洛伊德認為利比多是性本能的或自然存在的力量或能量,是一種獲得性快感的原動力。古典的精神分析理論強調兒童的性心理發育大體經歷5個階段:口欲期、肛欲期、自戀期、同性戀期和青春期。當這一發展停滯不前,或從某一較高層次迴歸到較低層次時,個體性心理滯留在某一較低階段,即為固置作用,這時個體採用較低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性衝動。透過肛交來獲得性滿足的同性戀行為,是性心理固置在幼兒肛欲期的表現。不能透過這些階段是由於親子之間的病原性關係所致。 這一假說現在主要依賴對成人異性戀和成人同性戀生活史進行比較研究的相沖突和有爭論的資料。弗勞恩德和品卡瓦(Freund & Pinkava,1961)用比較精神病院男性同性戀病人、同一醫院的神經官能症同性戀病人和非精神病院的同性戀病人的資料檢驗關於親子關係與同性戀的假說,就父母在家庭中的支配、控制和決定性影響方面沒有顯著差異。同性戀兒子與父親的關係更“心煩意亂”,但它是結果不是原因,心煩意亂主要在兒子那邊。比布林等(Bieber et al.,1962)根據問卷調查得出結論:如果兒子與佔統治地位的母親關係親密,而不起作用的父親孤立或敵視,成為同性戀的可能大。紹菲爾德(Schofield,1965)根據6個匹配組的調查得出相似的結論。 但這些證據並不支援病態的親子關係是成人同性戀的必要或充分的前提或決定因子。然而提示某種形式的家庭病態與某些個人更容易發展為同性戀相連。 關於青春期中有那些決定因子對成人同性戀是關鍵,證據很少。沙利文(Sullivan,1953)強調前青春期與同性同夥的友誼過分強是同性戀發展的一個基本條件。金西等(1948)認為文化壓力和社會制約可決定最後的物件選擇。青春期對男性可能是關鍵階段,因為:青春期的早發與同性戀的性活動呈正相關,16-20歲之間發生性活動高峰。然而在女性中在同性戀與青春期早發之間沒有一致的關係,而女性性活動高峰在20歲晚期。 青春期的集團規範和同夥關係,可透過影響他們自我概念、性角色期望和表現、可允許行為界線的概念而決定成人異性戀和同性戀的相對頻率。雷斯(Reiss,1961)發現,一組與成人同性戀從事性活動的男性少年犯的成員不認為他們是同性戀者,到了成年也不再繼續進行同性戀活動。胡克爾(Hooker,1965)認為,參與同性戀集團或非正式同性戀人群的大一些的青少年或年輕成年可逐漸承認自己是同性戀者,開始同性戀生涯。 心理動力學理論認為同性戀是無意識心理動力學機制的符號表達,這些機制和符號化是複雜而多樣的。福勞恩德(1905)認為同性戀是自戀的追求,尋找一個象徵自己的戀愛物件。威爾布林(Wilbur,1965)和湯普森(Thompson,1947)認為男女同性戀是掩蓋在同性戀關係中的不同性格問題的症狀,如對異性的恐懼、需要反抗權威、害怕成人責任,以及自我的毀滅等。這些理論包括複雜的變數模式,很難提出清晰的假說。於是只能集中理論或變數的某一方面。泰爾曼和邁爾斯(Terman & Miles,1936)比較了“被動”男同性戀者(在性行動中起扮演“女人”角色)與“主動”男同性戀者(“男人”角色),然後將他們二者同異性戀男女比較。被動組的女性分數和主動組的男性分數都比對照組高。這提示兩組同性戀者的個人呈現男性和女性性別認同、興趣、活動和感情的異常。張和布洛克(Chang & Block,1960)的調查所得結果支援這樣的假說:同性戀男子更強烈地認同母親,而不認同父親。大多數其他的人格方面研究,不支援同性戀是一種性心理病理的症狀的說法。同性戀與異性戀唯一區別是性物件的選擇。同性戀者之間的人格差異大於他們之間的相同。對同性戀的研究的無定論性是由於變數太多。

  • 4 # 少年你能行

    在2000年之前,同性戀很少,畢竟那個時候不像現在網路那麼發達,因此很多人即使覺得自己喜歡男的,也覺得怪異,會壓制著結婚生子,2000年以後,網路發達了,各種網站,資訊,各種聊天工具APP,導致很多即便不是同性戀,也會因為認識這個群體或者好奇等,讓自己變彎了,所以說,現在GAY的確很多,就看那個blued軟體,去哪裡都能搜尋到一大片,好像記得四川最多吧,上海的比較排外吧,一個朋友(直男不是gay)上網從oicq那個年代就聊天,全國各地都聊過,就是沒和上海人聊過!

  • 5 # PBC

    曾經有過,但是再仔細一想,確認不是。我的大學同學兼室友,是個人見人愛的男生,我們都喜歡逗他玩。大一的時候有次活動,別的男生都去打籃球,正好我倆都對籃球沒什麼興趣就在旁邊的草地上鬧著玩,那時候剛剛高中畢業,思想單純,幾乎沒有同性戀的概念,我就有點肆意妄為,抓著他的胳膊要咬他,隔壁宿舍的看到了就小聲嘀咕“他們……傳說中的基友?”我聽了並不在意,只覺得搞笑,於是逗他逗得更開心了,而且從那以後都喜歡調戲他稱他為基友。

    大二和幾個同學一起去蘇州一家代工廠做暑期工,沒想到去了之後才發現環境惡劣得超乎我們的想象,只勉強堅持了一週,我基友就離開了,我本來還能堅持的,但是他一走,頓時覺得心裡空蕩蕩的,於是對蘇州也沒有留戀,第二天我也走了,那個時候對自己的性取向產生了有史以來最強烈的質疑,我甚至一度覺得自己讓自己害怕了。好在後來發現並且堅信,我還是更喜歡女生的。

  • 6 # 熱愛釆花人

    同性戀,一個不可思議的“隱形”群體,真不知怎麼產生的,建國前幾十年真是聞所未聞,也許這近代社會生活富裕的關係, 也可能與有些人信仰失落、道德倫理變異有關係。

  • 7 # 使用者212182261969

    變態就是變態,今生變態,來事還有這個習氣變態,走上這個邪路應早點改悔,懺悔心靈骯髒,迷途知返,否則生生世世陷在邪惡的泥潭不能自拔,成為惡性迴圈,就不好救了。如果你沒有正義和俠肝義膽,最好也應該做一個善良不邪惡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病人越治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