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戰劑是指能在人員或動植物機體內繁殖並引起大規模疾病的微生物。生物戰劑可分為致死劑、失能劑、接觸劑(在接觸過程中傳染)和非接觸劑,應用生物武器來達到其軍事目的的作戰稱為生物戰。眾所周知,生物戰劑中最重要的就是細菌,正因為如此,生物戰舊稱細菌戰,生物武器舊稱細菌武器,其實在很早以前,生物戰確實是以細菌為主要或唯一的戰劑,到現今作為現代生物戰劑的病原體微生物及毒素受到公認的已有6大類,共有大約20?30種,分為細菌類、病毒類、立克次氏體類、衣原體類、真菌類,毒素類。
一、生物戰專家們按照生物戰劑對人所造成的傷害程度以及疾病有無傳染性,又將生物戰劑分為四種:
01. 失能性戰劑:使受害者在患病後會暫時失去戰力,死亡率小於10%的戰劑,如布魯氏桿菌、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等
02. 致死性戰劑:這是使受害者染上嚴重疾病,死亡率超過10%的戰劑,如鼠疫桿菌、炭疽桿菌、黃熱病毒等
03. 傳染性戰劑:這是能造成人群中迅速傳染開來的戰劑,如天花病毒、鼠疫桿菌等
04. 非傳染性戰劑,這是隻能使直接接觸者致病、但在人群中不會傳染的戰劑,如肉毒桿菌毒素等,這些戰劑是有生命的物質,一旦進入有機體,即能大量繁殖,其代謝產物能破壞有機體的正常功能,導致發病甚至死亡。
二、主要六大類生物戰劑:
01. 細菌:為單細胞微生物,是地球上起源最早的細胞生命形態,大小常以微米來表示,根據細菌的外形,可分為球菌、桿菌和弧菌三種,像鼠疫桿菌、炭疽桿菌、霍亂弧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日美都曾使用細菌對敵國進行攻擊。
02. 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但有遺傳、複製等生物特徵,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生物,只能在活細胞內生長繁殖,核心由核酸組成,是病毒遺傳資訊的儲存處,也是病毒複製的中心,殼體由蛋白質組成殼粒相聚組成而具有保護作用,基本結構主要包括兩部分:即病毒的核心與病毒的殼體。病毒又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三種,對人類有致病性的病毒屬於動物病毒,主要包括伊波拉出血熱病毒、東方馬腦炎病毒、日本腦炎病毒、天花病毒與黃熱病毒等,早期用作生物戰劑的病毒是蟲媒病毒,利用昆蟲作為媒介,將有害病毒傳播給敵方。
03. 立克次氏體:由美國的病理學家立克次首先描述,故名。其大小為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的一種微生物,和病毒一樣只能在活細胞中生長,一般不耐熱,但耐冷,容易被化學藥品殺死,自然界中對人類有致病性的立克次體有10餘種,擁有生物戰潛力的包括普瓦斯基立克次體、恙蟲熱立克次體和貝氏立克次體,這些微生物可引起流行性斑疹傷寒、恙蟲熱和Q熱,流行性斑疹傷寒以人的體蝨為媒介,在人群間傳播,這是一種致死性戰劑,據歷史記載,在戰爭與災荒發生的年代,曾發生過多次斑疹傷寒大流行的事件,給人類帶來嚴重災難,奪走無數生命。
04. 衣原體:屬於革蘭氏陰性菌,廣泛寄生於人、哺乳動物及禽類,並在宿主細胞內形成包涵體,只有少數會致病,會感染人類的衣原體有沙眼衣原體、鸚鵡熱衣原體及肺炎衣原體,目前只有鸚鵡熱衣原體(Chlamydia psittaci)可作為生物戰劑,在發病時會有發燒、流鼻涕等症狀,很像流行性感冒。
05. 真菌:真菌構造比細菌複雜,有明顯的細胞核,其中有少數為單細胞結構,多數是多細胞結構,有菌絲,能形成孢子,透過無性孢子或孢子進行繁殖,真菌以有機物存在,並有一定溫度、溼度就可繁殖,主要包括球孢子菌、組織胞菌兩種,真菌引起的人類疾病多為慢性病,這類戰劑多數是用來進行農業生物戰,據報導美國在1951?1969年間,就曾進行過多次真菌生物戰劑試驗。
06. 毒素:在很多方面既可成為化學戰劑,也可成為生物戰劑,因此專家們常把毒素這種戰劑稱為生物化學戰劑,某些細菌或真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能合成對人畜有害的有毒蛋白質叫毒素,肉毒桿菌毒素和葡萄球菌腸毒素以及其它植物毒素均可作為生物戰劑,微量的毒素侵入有機體後就可引起生理機能的破壞,致使人畜中毒或死亡,由細菌所產生的蛋白質毒素毒性特別強且能大規模生產,被作為潛在的戰劑進行研究,某些國家的資料顯示,肉毒桿菌毒素可作為致死性戰劑使用,而另外一些毒素又可作為非致死失能性戰劑,自然條件下的肉毒桿菌毒素經由口食就可引起中毒,生活中需特別注意,某些經過培養的毒素不但可以透過食入,甚至還可透過呼吸而引起中毒。A型肉毒毒素通常是經食物傳播,口服致死劑量約為0.002毫克,而由呼吸道吸入的致死劑量只需要0.0003毫克;葡萄球菌腸毒素是一種由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蛋恐怖的生物武器白質毒素,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見毒素,避免這種毒素中毒不但是防禦生物戰的需求,也是日常衛生防疫的內容。
生物戰劑是指能在人員或動植物機體內繁殖並引起大規模疾病的微生物。生物戰劑可分為致死劑、失能劑、接觸劑(在接觸過程中傳染)和非接觸劑,應用生物武器來達到其軍事目的的作戰稱為生物戰。眾所周知,生物戰劑中最重要的就是細菌,正因為如此,生物戰舊稱細菌戰,生物武器舊稱細菌武器,其實在很早以前,生物戰確實是以細菌為主要或唯一的戰劑,到現今作為現代生物戰劑的病原體微生物及毒素受到公認的已有6大類,共有大約20?30種,分為細菌類、病毒類、立克次氏體類、衣原體類、真菌類,毒素類。
一、生物戰專家們按照生物戰劑對人所造成的傷害程度以及疾病有無傳染性,又將生物戰劑分為四種:
01. 失能性戰劑:使受害者在患病後會暫時失去戰力,死亡率小於10%的戰劑,如布魯氏桿菌、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等
02. 致死性戰劑:這是使受害者染上嚴重疾病,死亡率超過10%的戰劑,如鼠疫桿菌、炭疽桿菌、黃熱病毒等
03. 傳染性戰劑:這是能造成人群中迅速傳染開來的戰劑,如天花病毒、鼠疫桿菌等
04. 非傳染性戰劑,這是隻能使直接接觸者致病、但在人群中不會傳染的戰劑,如肉毒桿菌毒素等,這些戰劑是有生命的物質,一旦進入有機體,即能大量繁殖,其代謝產物能破壞有機體的正常功能,導致發病甚至死亡。
二、主要六大類生物戰劑:
01. 細菌:為單細胞微生物,是地球上起源最早的細胞生命形態,大小常以微米來表示,根據細菌的外形,可分為球菌、桿菌和弧菌三種,像鼠疫桿菌、炭疽桿菌、霍亂弧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日美都曾使用細菌對敵國進行攻擊。
02. 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但有遺傳、複製等生物特徵,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生物,只能在活細胞內生長繁殖,核心由核酸組成,是病毒遺傳資訊的儲存處,也是病毒複製的中心,殼體由蛋白質組成殼粒相聚組成而具有保護作用,基本結構主要包括兩部分:即病毒的核心與病毒的殼體。病毒又分為動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三種,對人類有致病性的病毒屬於動物病毒,主要包括伊波拉出血熱病毒、東方馬腦炎病毒、日本腦炎病毒、天花病毒與黃熱病毒等,早期用作生物戰劑的病毒是蟲媒病毒,利用昆蟲作為媒介,將有害病毒傳播給敵方。
03. 立克次氏體:由美國的病理學家立克次首先描述,故名。其大小為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的一種微生物,和病毒一樣只能在活細胞中生長,一般不耐熱,但耐冷,容易被化學藥品殺死,自然界中對人類有致病性的立克次體有10餘種,擁有生物戰潛力的包括普瓦斯基立克次體、恙蟲熱立克次體和貝氏立克次體,這些微生物可引起流行性斑疹傷寒、恙蟲熱和Q熱,流行性斑疹傷寒以人的體蝨為媒介,在人群間傳播,這是一種致死性戰劑,據歷史記載,在戰爭與災荒發生的年代,曾發生過多次斑疹傷寒大流行的事件,給人類帶來嚴重災難,奪走無數生命。
04. 衣原體:屬於革蘭氏陰性菌,廣泛寄生於人、哺乳動物及禽類,並在宿主細胞內形成包涵體,只有少數會致病,會感染人類的衣原體有沙眼衣原體、鸚鵡熱衣原體及肺炎衣原體,目前只有鸚鵡熱衣原體(Chlamydia psittaci)可作為生物戰劑,在發病時會有發燒、流鼻涕等症狀,很像流行性感冒。
05. 真菌:真菌構造比細菌複雜,有明顯的細胞核,其中有少數為單細胞結構,多數是多細胞結構,有菌絲,能形成孢子,透過無性孢子或孢子進行繁殖,真菌以有機物存在,並有一定溫度、溼度就可繁殖,主要包括球孢子菌、組織胞菌兩種,真菌引起的人類疾病多為慢性病,這類戰劑多數是用來進行農業生物戰,據報導美國在1951?1969年間,就曾進行過多次真菌生物戰劑試驗。
06. 毒素:在很多方面既可成為化學戰劑,也可成為生物戰劑,因此專家們常把毒素這種戰劑稱為生物化學戰劑,某些細菌或真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能合成對人畜有害的有毒蛋白質叫毒素,肉毒桿菌毒素和葡萄球菌腸毒素以及其它植物毒素均可作為生物戰劑,微量的毒素侵入有機體後就可引起生理機能的破壞,致使人畜中毒或死亡,由細菌所產生的蛋白質毒素毒性特別強且能大規模生產,被作為潛在的戰劑進行研究,某些國家的資料顯示,肉毒桿菌毒素可作為致死性戰劑使用,而另外一些毒素又可作為非致死失能性戰劑,自然條件下的肉毒桿菌毒素經由口食就可引起中毒,生活中需特別注意,某些經過培養的毒素不但可以透過食入,甚至還可透過呼吸而引起中毒。A型肉毒毒素通常是經食物傳播,口服致死劑量約為0.002毫克,而由呼吸道吸入的致死劑量只需要0.0003毫克;葡萄球菌腸毒素是一種由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蛋恐怖的生物武器白質毒素,是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見毒素,避免這種毒素中毒不但是防禦生物戰的需求,也是日常衛生防疫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