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的自動機芯受地心引力的影響,而陀飛輪機芯可以消除地心引力的影響。
2,陀飛輪機芯的機械手錶比自動機芯機械錶更加準確,穩定。
3、自動機芯每日正常佩戴就可以無需上發條,陀飛輪機芯需要每天手動上發條。
4、自動機芯由於受到地球引力影響,不同的擺放位置其精準度也不同;陀飛輪採用陀飛輪技術,可以不受地球引力影響,不同的擺放位置其精準度完全相同。
自動機芯:
自動機械機芯,是相對於手上發條的機械錶來說的,自動機械機芯手錶是自動上發條的手錶,是利用機芯底部的自動盤左右擺通而產生的動力來驅動發條產生能源。
一般的機械手錶有一個螺旋線。當人們給手錶上弦時,螺旋線也同時被上緊了。在螺旋線被鬆開時,它就開始帶動表芯進行運動。
自動機械機芯自動機械機芯是在一般手撥上鍊表的基礎上再加上一個自動部件:自動陀和自動輪。靠自動陀向任意方向轉動都能上緊發條。
每日正常佩戴就可以無需上發條,所以錶冠磨損很少,所以可以做出高達1000M的防水錶,但是由於受到地球引力影響,不同的擺放位置其精準度也不同。
陀飛輪機芯:
陀飛輪是TOURBILLON的音譯,意思是旋轉式擒縱調速機構。將擒縱叉、夾板、遊絲和擺輪等固定在一框架內,有如一個籠子圍繞著平衡輪做360度的旋轉。
當發條的動力籍由擒縱裝置推動齒輪計時的同時,也帶動陀飛輪擒縱裝置本身做360度的公轉,平均補償了地心引力對調速裝置造成的誤差。
這是因為,既然陀飛輪裝置的旋轉調速器,不停的旋轉變換為位置,就無因地心引力而造成不同方位有不同誤差的問題存在。因地心引力的位置不同,一位置產生的誤差將被另一位置所產生的相等大小之誤差所抵消。
擴充套件資料:
陀飛輪手錶經過時間和技術的改進和革新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代:
1、第一代陀飛輪表(即第一種結構—Tourbillon)是在1795年由瑞士製表大師 Abraham-Louis Breguet發明並製成的。其飛輪結構必須由“飛輪旋轉框架”和“飛輪固定支架”不可或缺的兩部分基本構件組成。在此組合中,“擺輪夾板”必須隨飛輪一起旋轉。
按照不同的組合方式,第一代飛輪表可以分為兩類:同軸式(即擺輪的中心和飛輪的中心在同一軸心上);偏心式(亦稱非同 軸式,即擺輪的中心和飛輪的中心不在同一軸心上)。
2、第二代飛行陀飛輪表是在1927年,德國製表大師Alferd Helwig製造成功沒有“飛輪固定支架”的陀飛輪懷錶,提高了此種表運轉時的神秘感和動態藝術美。在此組合中“擺輪夾板”仍須隨飛輪一起旋轉,此第二代 飛輪表同樣有同軸式和偏心式兩種類別。
3、第三代神奇陀飛輪表(則由東方的鐘表大師—華人矯大羽(Kiu Tai Yu)在1993年於香港的“天儀軒”首創發明並且親手製造成功。
它不但和第二代飛行陀飛輪表一樣都取消了“飛輪固定支架”,而且奇蹟般地把“飛輪旋轉框架”也一同取消了(在第一代和第二代飛輪表中,此構件都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在這個全新的結構中還把第一代和第二代飛輪表中必須隨飛輪一起旋轉的“擺輪夾板”改變為不隨飛輪一起轉動,首次大大減輕了飛輪重量達一半以上,並且可以加大擺輪的直徑以增強計時的穩定性,同時又提高了動感藝術表現的水平。
在飛輪表製造歷史中,矯大羽首次選用藍寶石玻璃替代了原本用金屬製造的“擺輪夾板”,之前此部件是附屬於“飛輪旋轉框架”中的。由於此表運轉時顯得更加神秘莫測,故在國際上也被稱為“矯氏神奇陀飛輪”和“中國陀飛輪”。
1、普通的自動機芯受地心引力的影響,而陀飛輪機芯可以消除地心引力的影響。
2,陀飛輪機芯的機械手錶比自動機芯機械錶更加準確,穩定。
3、自動機芯每日正常佩戴就可以無需上發條,陀飛輪機芯需要每天手動上發條。
4、自動機芯由於受到地球引力影響,不同的擺放位置其精準度也不同;陀飛輪採用陀飛輪技術,可以不受地球引力影響,不同的擺放位置其精準度完全相同。
自動機芯:
自動機械機芯,是相對於手上發條的機械錶來說的,自動機械機芯手錶是自動上發條的手錶,是利用機芯底部的自動盤左右擺通而產生的動力來驅動發條產生能源。
一般的機械手錶有一個螺旋線。當人們給手錶上弦時,螺旋線也同時被上緊了。在螺旋線被鬆開時,它就開始帶動表芯進行運動。
自動機械機芯自動機械機芯是在一般手撥上鍊表的基礎上再加上一個自動部件:自動陀和自動輪。靠自動陀向任意方向轉動都能上緊發條。
每日正常佩戴就可以無需上發條,所以錶冠磨損很少,所以可以做出高達1000M的防水錶,但是由於受到地球引力影響,不同的擺放位置其精準度也不同。
陀飛輪機芯:
陀飛輪是TOURBILLON的音譯,意思是旋轉式擒縱調速機構。將擒縱叉、夾板、遊絲和擺輪等固定在一框架內,有如一個籠子圍繞著平衡輪做360度的旋轉。
當發條的動力籍由擒縱裝置推動齒輪計時的同時,也帶動陀飛輪擒縱裝置本身做360度的公轉,平均補償了地心引力對調速裝置造成的誤差。
這是因為,既然陀飛輪裝置的旋轉調速器,不停的旋轉變換為位置,就無因地心引力而造成不同方位有不同誤差的問題存在。因地心引力的位置不同,一位置產生的誤差將被另一位置所產生的相等大小之誤差所抵消。
擴充套件資料:
陀飛輪手錶經過時間和技術的改進和革新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代:
1、第一代陀飛輪表(即第一種結構—Tourbillon)是在1795年由瑞士製表大師 Abraham-Louis Breguet發明並製成的。其飛輪結構必須由“飛輪旋轉框架”和“飛輪固定支架”不可或缺的兩部分基本構件組成。在此組合中,“擺輪夾板”必須隨飛輪一起旋轉。
按照不同的組合方式,第一代飛輪表可以分為兩類:同軸式(即擺輪的中心和飛輪的中心在同一軸心上);偏心式(亦稱非同 軸式,即擺輪的中心和飛輪的中心不在同一軸心上)。
2、第二代飛行陀飛輪表是在1927年,德國製表大師Alferd Helwig製造成功沒有“飛輪固定支架”的陀飛輪懷錶,提高了此種表運轉時的神秘感和動態藝術美。在此組合中“擺輪夾板”仍須隨飛輪一起旋轉,此第二代 飛輪表同樣有同軸式和偏心式兩種類別。
3、第三代神奇陀飛輪表(則由東方的鐘表大師—華人矯大羽(Kiu Tai Yu)在1993年於香港的“天儀軒”首創發明並且親手製造成功。
它不但和第二代飛行陀飛輪表一樣都取消了“飛輪固定支架”,而且奇蹟般地把“飛輪旋轉框架”也一同取消了(在第一代和第二代飛輪表中,此構件都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在這個全新的結構中還把第一代和第二代飛輪表中必須隨飛輪一起旋轉的“擺輪夾板”改變為不隨飛輪一起轉動,首次大大減輕了飛輪重量達一半以上,並且可以加大擺輪的直徑以增強計時的穩定性,同時又提高了動感藝術表現的水平。
在飛輪表製造歷史中,矯大羽首次選用藍寶石玻璃替代了原本用金屬製造的“擺輪夾板”,之前此部件是附屬於“飛輪旋轉框架”中的。由於此表運轉時顯得更加神秘莫測,故在國際上也被稱為“矯氏神奇陀飛輪”和“中國陀飛輪”。